“汉奸形象”娱乐化歪风绝不可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17:12 2

摘要:在当今的数字娱乐时代,“汉奸形象”娱乐化这一不良风气悄然抬头,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刷抖音时,我们不时会邂逅这样的视频:画面中,有人头戴草帽,架着圆形墨镜,身着民国风大襟衣衫,脚蹬老布鞋,手持折扇摇摇晃晃,还与老太太一同扭起秧歌。乍看之下,这仿佛是轻松的娱

在当今的数字娱乐时代,“汉奸形象”娱乐化这一不良风气悄然抬头,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刷抖音时,我们不时会邂逅这样的视频:画面中,有人头戴草帽,架着圆形墨镜,身着民国风大襟衣衫,脚蹬老布鞋,手持折扇摇摇晃晃,还与老太太一同扭起秧歌。乍看之下,这仿佛是轻松的娱乐消遣,然而实际上,这是将令人唾弃的“汉奸形象”堂而皇之地进行娱乐化处理。 这种“娱乐化”现象危害极大,不容小觑。

其一,它模糊历史是非,消解民族苦难。

在我国近代历史中,汉奸是那些在外敌入侵时,背叛国家和民族利益、投靠侵略者、为虎作伥的人。他们的行径致使无数同胞牺牲,给民族带来了沉重灾难。而将承载着国耻与血泪的汉奸形象,以滑稽、搞笑的秧歌形式展现,极大地淡化了其背后历史的严肃性与罪恶感。这极易让不了解历史的年轻人产生误解,误以为汉奸只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符号”,而非历史的罪人。

其二,伤害民族情感,挑战价值底线。

对于经历过抗战的先辈及其后代,还有所有心怀家国情怀的中国人来说,汉奸是民族伤痛的象征。这种娱乐化表演,是对历史受害者的不尊重,严重亵渎了全体国民的民族情感,挑战了“爱国是底线,叛国是罪恶”这一基本价值判断。

其三,扭曲历史观,对青少年影响尤甚。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主要通过各类媒介获取信息和认知。若长期接触被“洗白”或“搞笑化”的汉奸形象,他们很可能无法正确认识那段屈辱历史,无法理解“汉奸”一词的沉重内涵,甚至可能盲目模仿,进而导致历史观严重扭曲。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流量至上”的畸形导向。在一些短视频和网络平台上,部分创作者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不惜挑战公序良俗和历史底线。他们发现“反常规”“颠覆认知”的内容更容易引发争议和点击,于是将黑手伸向严肃的历史领域。

二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这是一种通过戏说、恶搞、解构历史人物和事件,否定历史规律和主流价值观念的错误思潮。将汉奸娱乐化,正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三是创作能力的贫乏与责任感的缺失。部分创作者既缺乏深厚的历史素养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又缺失对民族历史应有的敬畏之心和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感,导致作品流于低俗、庸俗的哗众取宠。

面对这一不良现象,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 作为观众,要提高辨别能力,坚决抵制。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辨别力,对于歪曲历史、美化丑类的所谓“娱乐”内容,要敢于批评、勇于举报,用实际行动让这类内容失去市场。 相关网络平台要加强监管,压实主体责任。平台必须承担起内容审核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审核机制,对亵渎民族情感、歪曲历史事实的内容严格管控,及时下架、清理,并对创作者进行相应处罚。 文艺创作和媒体宣传要强化正面引导,弘扬正确史观。应多创作和传播反映中华民族气节、歌颂英雄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通过正面、深刻、感人的故事,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汉奸形象”娱乐化歪风绝不可长,这并非小题大做,而是一场关乎历史记忆、民族尊严和价值底线的斗争。娱乐应有边界,历史不容戏谑。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这股歪风,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历史的严肃性,让英雄得到歌颂,让叛徒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来源:日升东方世界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