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时整,听全国天气会商、北京区域会商,了解近期的天气形势,明确当天的工作重点和细节,关注特殊保障任务……一套流程下来,一个小时就过去了。9时,王媛媛又开始跟值班同事一起分析当天和近期的天气情况。“虽然听了预报结论,但我们还得自己再研判,毕竟天气信息随时在更新,
王媛媛坚守岗位。
长假第五天,天气预报京城会飘落小雨,首都关键区域气象服务保障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媛媛,早8时还未到就已经开始跟同事交接起工作。
8时整,听全国天气会商、北京区域会商,了解近期的天气形势,明确当天的工作重点和细节,关注特殊保障任务……一套流程下来,一个小时就过去了。9时,王媛媛又开始跟值班同事一起分析当天和近期的天气情况。“虽然听了预报结论,但我们还得自己再研判,毕竟天气信息随时在更新,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她说。
短临、短期、中期的天气预报和趋势分析,这些繁杂的工作在首都关键区域气象服务保障中心,都由当天两名值班人员来完成。尤其10月5日有降雨,任务就更加繁重。天安门地区、东城区、西城区本就是重点地区,再叠加长假,人流如织,更需要精细化的服务。恰逢北京初秋,降雨、大风、寒潮天气都有可能发生。
王媛媛盯着实况图,时刻关注降雨回波的发展以及降雨实况,同时通过分析资料,关键时段逐小时滚动播报天气跟踪信息和短临天气预报。“核心区的预报要素非常细,除了气温、风力等基本的,还包括体感温度,尤其是升旗时段的体感。”
比如大风、气温的预报,全市日常的预报格点是1公里×1公里,而天安门地区的格点精细了100倍,都是10米×10米的小网格。“无论是给市民和游客的预报,还是给国旗班等特殊的预报,我们都需要考虑更多因素。”王媛媛说,“在预报模式下,还要考虑建筑、下垫面对气象要素的影响,包括狭管效应、建筑绕流等,任何微小的细节都要考虑到。”
首都关键区域气象服务保障中心是2024年7月新成立的部门,主要负责东城、西城和天安门地区的日常气象服务,以及高影响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值班时,预报员都是24小时在岗。即便值班当天没有特殊天气,王媛媛也习惯设置好各项气象指标的阈值报警,一旦有突发情况,她好第一时间获知最新情况。
本报记者 骆倩雯 受访者 供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