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主席邀好友周谷城,到中南海游泳,周谷城一句话逗笑主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6 14:58 1

摘要:1956年8月的一个傍晚,北京闷热,池水却透着凉意。守在中南海勤政殿外的卫士突然接到电话:“周谷城已经到了,主席吩咐马上领进泳池。”于是,一个背微微佝偻、戴着深色眼镜的学者快步穿过回廊,汗珠沿着鬓角滚落。

1956年8月的一个傍晚,北京闷热,池水却透着凉意。守在中南海勤政殿外的卫士突然接到电话:“周谷城已经到了,主席吩咐马上领进泳池。”于是,一个背微微佝偻、戴着深色眼镜的学者快步穿过回廊,汗珠沿着鬓角滚落。

泳池边,毛主席一身灰色泳裤,正做压腿动作。见好友走近,他扬声招呼:“谷城先生,今日就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以水为乐’。”周谷城笑着摆手:“主席,我几十年没下水,若沉下去,可别笑我。”毛主席大笑:“沉也不怕,卫士多,保你上来。”

周谷城终究只是坐在台阶上,将脚探进水里。主席连劝数次,他仍不动。最后那句俏皮话甩出:“我既不能深入浅出,也不能由浅入深。”泳池一阵哄笑,水面荡起圈圈涟漪,也冲淡了夏日暑气。

收拾完毕,两人躺在竹榻上。毛主席随手翻开揣来的《汉书》,指着“赵充国”三个字说:“此人当年在朝堂被骂得厉害,照样坚持屯田。十人里八九个反对,他就是不改。终究赢了。”周谷城嗯了一声,指节轻敲扶手。

这句简单对话背后,其实是主席对“双百”路线的再三权衡。那一年,《人民日报》刚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六个大字印在头版,党内外仍然有人不放心。毛主席用赵充国的故事暗示:真理要挺得住板砖,才能见血红日。

话题顺势扯到往昔。世人常说二人“同门”,实则错时。毛主席在湖南一师求学时跟袁吉六学古文,几年后,袁吉六调到省立一中,遇到的又是少年周谷城。老人曾感叹:“两位学生,文章皆佳,可惜没凑一处。”

缘分终于在1921年补上。那年夏天,周谷城受聘湖南一师教英文,宿舍墙角摞着英文本《资本论》。毛泽东夜访,看得啧啧称奇:“这书拿出来不怕巡捕?”周谷城推了推眼镜:“书又不会炸。”二人一坐便到拂晓,灯芯烧成黑团,地上落满烟灰。

随后风云急转。大革命失败,长沙血雨腥风。毛泽东挥别旧友奔向井冈,周谷城背起手稿离湘赴沪。一人钻山沟发动农民,一人躲在图书馆求索通史。书信从此稀疏,只剩报纸偶尔传来断片消息。

1945年重庆谈判时,两人在桂园小聚。主席端起茶盏调侃:“你还在大河里游呢?”周谷城低头一笑,没有作答。硝烟未散,他终究保持学者本色,不愿表态。

新中国成立后,周谷城被请到中央高教部讨论教材。有人劝他“向政治靠拢准没错”,他却坚持“史笔当如椽,不可随风”。1956年“双百”方针出台,他写《形式逻辑与辩证法》挑战教条,被数家报纸围攻。

那几天,报刊评论像排炮齐射,周谷城出门都能听到指指点点。毛主席收到简报,顺手在边上批了八个字:“鼓励争鸣,不许压服。”再过两周,他专程到上海会展中心看展览,顺带把周谷城拉到包间。主席边添茶边说:“炮火大些无妨,总得试出真金。”周谷城苦笑:“火力猛到皮都焦了。”主席摆手:“皮焦了心要热,冷了就糟。”

1958年,毛主席再次谈及社会科学院设想,依旧点名周谷城出山。周谷城自觉难担大任,回答很婉转:“挖土基可以,盖整栋楼怕是力不从心。”主席没有勉强,只说一句:“先把基础挖深,也是一功。”

时间推进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术空气转寒。周谷城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帽子,抄家、批斗接踵而至。毛主席终因政务缠身未能直接干预,只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醒“《世界通史》要让作者写完”。这句话像一把伞,虽不够遮尽风雨,至少保住了稿纸没被烧毁。

1976年9月9日,电台播报讣告。周谷城坐在书房,沉默良久,提笔写下律诗八句。字迹微晃,却无一笔涂改。九年后,他在上海病榻上向学生叮嘱:“刊行《世界通史》时,序里要记一句:毛主席曾命我写完。”

两位湖南读书人,一个以革命造福苍生,一个以史学著书立说。路径不同,情谊未断。或许正如游泳池边那句玩笑:水深水浅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在岸上等你上来,并递上一条干毛巾。

来源:东方大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