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爬藤打卡清单”提前到幼儿园,为什么野性生长的孩子反而赢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5 21:40 2

摘要:“什么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早期教育?”在升学焦虑下沉、出生率持续走低的当下,这个问题牵动着无数家长的心。

站在人生幸福的开端,孩子需要什么?

文丨Jennifer 编丨Jenny

“什么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早期教育?”在升学焦虑下沉、出生率持续走低的当下,这个问题牵动着无数家长的心。

前不久,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惠立幼儿园携手外滩教育,联合推出“惠见未来”系列访谈栏目,邀请不同领域的跨界专家、幼教工作者、以及家长,分享各方的智慧与经验,希望以更多元视角,在早期教育中找到更适合孩子的成长路径。

逐渐失效的“爬藤打卡清单”

这几年的美本放榜,最无奈的,估计就是那些对孩子从小进行“爬藤规划”的家庭。

他们对照藤校的录取标准,从孩子幼儿阶段就列了一个育儿清单:比如,几岁要达到什么样的单词量;几岁要开始参加数学竞赛;以及卷什么样的体育项目更容易进藤校....

可对照着清单一项项完成打卡后,蓦然发现,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清单式育儿”,不仅很难成功爬藤,还让孩子离成功和幸福越来越远。

今年申请季,诸如“标化满分却意外落榜”的爆冷消息不绝于耳,而这些“爆冷”背后站着的,是一群按部就班完成所有“打卡任务”后,却找不到预设终点的迷茫的孩子

反观很多顺利斩获梦校录取的孩子,他们可能并没有从幼年时期开始做“规划”,倒更像是“野蛮生长”起来的,比如小学开始深耕兴趣的AI“原住民”、记录24节气农耕笔记的田野少年…

这些孩子的特点往往是:求知欲旺盛、学习能力强,有自己热爱的领域,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其实,不仅仅是藤校录取、梦校申请没有公式,如果我们站在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生的幸福和成功,同样没有公式。

尤其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下一代在追求成功和幸福的路上,需要有更多流动的智慧、更强大的内心去应对多变且复杂的挑战。

这些都意味着,在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就要以一种长远的眼光,去摸索和践行更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和成功的教育。

然而当我们观察当下幼儿园教育的真实动向时,看到的却似乎是令人忧心的南辕北辙…

当幼儿园“倒闭潮”来袭,

是时候重新审视幼儿教育

随着少子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看到,很多幼儿园开始“招不满学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584万人,较2023年减少了509万人。孩子,已经是幼儿园们争抢的对象。

全国范围内包括一线城市,幼儿园“关停潮”正在无声蔓延。2023年,幼儿园数量相比上一年,又大幅减少了约1.5万所。

在这样的情况下,早期教育的种种问题,也随之暴露了出来。

比如,有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试图以应试抢跑吸引家长,主动迎合父母的鸡娃焦虑。

前段时间,上海某高端幼儿园被曝光,在中班阶段开始分理科班;学习内容有pre-AMC(美国数学竞赛预科预备课程);甚至周末开设面向所有孩子的周末班,涵盖小托福、袋鼠数学、AMC等课程......

我们既看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从大学申请到人生长跑,传统的“打卡清单式育儿”正在全面失效;却又目睹众多幼儿园将这种清单式训练,不断前置到4岁、3岁甚至2岁。

面对如此荒诞的割裂,或许此刻最该做的,是停下脚步重新思考:早期教育的本质,究竟该赋予孩子怎样的生命底色?

就拿最基础的身体运动发展来说,根据《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要求,孩子全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运动时间应累计达到180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60分钟,同时每天应进行至少120分钟的户外活动。

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很多幼儿园里,不仅运动量不能得到满足,体育锻炼也还停留在经验层面。

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家表示,我国幼儿阶段的运动项目选择、运动的时间、活动的强度,以及游戏性等,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这也导致,我国学前儿童的运动能力普遍下降,比如,身体协调性差、下肢肌肉力量不强、柔韧性和爆发力不足。

“赢在起点”的知识抢跑、以及“清单育儿”下的急功近利,使幼儿教育中的问题,长久以来被遮蔽。

如今,当一园难求的潮水退去,以及越来越多父母在育儿心态上的与时俱进,我们是时候重新审视,下一代更需要什么样的早期教育。

什么样的早期教育,

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好基础?

那么,站在人生幸福的开端,我们要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最重要的,莫过于在一个包容且多元的环境中,激活孩子的内驱力和自主性,让他对世界有探索的欲望和热情。

外滩君曾经采访过中科院青年生物学家、科普作家陈睿。他从一个“发育迟缓”、各方面都慢别人几拍的孩子,到如今成为生物和昆虫研究领域的专家,就得益于童年的成长经历。

自然纪录片里的陈睿

童年时期的陈睿,偶然间爱上了观察蚂蚁等昆虫。这竟然成了他生命的转折点。渐渐地,他对大自然越来越痴迷,还会将捉到的各种各样的昆虫带回家,将自己的卧室打造成虫子实验室。

幸运的是,陈睿的母亲,虽然害怕虫子,却从来没有干涉儿子对虫子的喜爱。这份兴趣和自驱,推动着陈睿不断解锁新世界的大门,还敲开了中科院的大门,成为一名生物学家。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样一把探索世界、点亮人生的隐藏钥匙。关键是,在孩子的童年早期,是否有发掘兴趣的机会,以及呵护孩子内在生命力的土壤。

陈睿

除了内驱力,抗逆力,也是孩子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养分。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拥有强大抗逆力的人,未来也会拥有强大的生存与竞争优势。这一点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一项优秀学生核心素养的跟踪研究中也得到了佐证。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几位研究人员长期追踪了清华大学的“钱”班、“姚”班里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调查了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轨迹后,进行了全面的测评与跟踪。

结果发现,那些能在毕业后长期保持竞争力,取得更大成就的学生,除了具备超常的智力因素之外,还至少拥有十项积极的品格优势与美德,其中就包括开放性、同理心、坚韧、坚持、勇敢、感恩、包容、人文价值取向等。

在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教授看来,这些品格大多与抗逆力,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因此,站在孩子一生幸福的角度,我们更需要坚持长线思维,重视激发孩子对世界的探索欲,培养他们遇到困难和挑战的韧性,以及想要做好一件事情的内驱力。

5月20日晚,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陈睿

将带来“自然教育”专场直播

聊聊如何用自然教育,给孩子带来“超能力”

从运动兴趣、到思维能力培养,

多元视角,扫清早期教育的误区...

那么,在幼儿教育阶段,如何将内驱力、抗逆力相关的品格培养,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社交体验当中?

软性技能和素养的培养,想要真正落实到早期教育中,需要很多智慧。

比如,同样是重视孩子的体育运动,究竟是尽早在某一个体育项目上训练,积累先发优势,还是广泛接触不同项目?

在阅读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是应该注重早期大量阅读,“以量取胜”,还是“以质取胜”,在文本互动中启发孩子的独立思考?

想要从容应对未来的复杂学习任务,在幼年时期,又该如何进行学科启蒙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对于今天大多数城市孩子来说,还有一重新的挑战,那就是与大自然的链接越来越少,缺少亲近自然的机会。“童年大自然缺失症”,正在对一代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自然教育,如何融入孩子的早期教育?这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欣慰的是,有一些幼儿园,已经身体力行,走在探索的路上。

上海惠立幼儿园,就一直站在“为孩子的人生赋能”的高度,以终为始地打磨和践行着面向未来的早期教育。

前不久,惠立幼儿园携手外滩教育,推出的“惠见未来”栏目,首场直播就邀请了资深青少年运动专家杨涛教授,聚焦孩子的体育和运动话题。

杨涛教授,不仅是上海体育大学的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竞技运动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也是美国运动医学学会讲师、国家体育总局系列教练员培训班特聘讲师。

在直播中他坦言,很多家长关心的“体育爬藤”以及“体育单招”这些路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如果在幼儿阶段,执迷于所谓的运动特长规划,反而会错失让孩子真正爱上体育、打下运动基础的机会。

因此他的建议是,在6岁前,应该让孩子通过接触不同体育项目,开发基本运动技能,比如跑跳、投掷、翻滚、空间定位、手脚协调等,为未来在某一项目上的精进做好准备。

而在孩子12岁之前,任何形式的运动,只要孩子喜欢,就让他先坚持下来。不管怎样,创造一种良好的运动氛围,让孩子有从小有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意愿,这一点很重要。”

图源Pexels

即使未来不走体育专业道路,孩子对体育的天然兴趣和持续参与的价值也同样不可替代——在运动中获得的核心素养,比如抗挫力、团队合作能力、坚持到底的毅力、和不怕失败的精神,在任何人生道路上都是宝贵的财富。

外滩君发现,这样的理念,和上海惠立幼儿园不谋而合。

一直以来,惠立幼儿园绝非仅仅关注“今天学会了几个单词?掌握了几以内的加减法?”,而是坚持用体育、阅读、艺术等,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基础。

在体育运动方面,孩子们不仅运动量大、玩得开心,而且体育运动有一定的系统性。

图源上海惠立幼儿园

比如,惠立幼儿园的体育课程,根据中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英国早期基础教育体系目标,不仅保证每天至少有3小时的活动时间,并充分发展孩子的大运动能力,如投掷、钻爬、跑跳和攀登等,提升他们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无论是个人动作还是团体活动,通过科学设计的适龄运动项目,系统培养高阶体育技能,并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自信心、独立性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从运动中获得的底层素养,将超越体育领域本身,让孩子终身受益。

目前,惠立幼儿园还建立了一整套早期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个人、社会和情感发展,交流和语言,身体发展,理解世界,艺术表达等七大领域,且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在面对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我能做到”的乐观自信。

图源上海惠立幼儿园

5月20日晚,“惠见未来栏目”第二场直播,还将邀请中科院青年生物学家陈睿老师,请他从自身的“逆袭”经历和人类进化史角度,分享幼儿阶段需要什么样的自然教育,以及如何从大自然中汲取学习内驱力和创造力。

接下来,“惠见未来栏目”还会陆续推出关于脑科学、学科思维启蒙等更多早期教育专场,让我们一起坚持长线思维,扫清早期教育的种种误区,真正为孩子的未来赋能!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科普作家陈睿

将带来“自然教育”专场直播

来源:外滩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