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热销季,心脑病高发?提醒:吃月饼牢记5个风险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6 12:59 1

摘要:其实问题不在“月饼”这两个字,而在“不懂得节制”这四个字。月饼虽香,却暗藏着几个容易让血管“崩溃”的坑。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这节嘴一馋,可能比平时吃一周油盐还狠一口。

每年中秋前后,医院急诊科往往比月饼摊还热闹。正当大家举杯赏月、分饼团圆时,不少人却被“甜蜜”送进了抢救室。

有人刚吃完两块双黄莲蓉,血压飙到200;有人中秋夜突发胸闷、手脚麻木,被诊断为脑梗。很多人不理解:就吃几块月饼,怎么就出事了?

其实问题不在“月饼”这两个字,而在“不懂得节制”这四个字。月饼虽香,却暗藏着几个容易让血管“崩溃”的坑。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这节嘴一馋,可能比平时吃一周油盐还狠一口。

月饼看着小,热量却吓人。普通莲蓉月饼一块约150克,含糖量可达40%以上,等于三大勺白砂糖,再加上油、蛋黄、坚果馅,一块月饼的热量能顶上一顿正餐。

有研究统计,一名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的脂肪应控制在总热量的30%以内,但一枚伍仁或奶黄月饼常常让这个比例翻倍。人体血脂、血糖本就偏高的人,一旦这几天连吃几块,就等于在往血管里泼油。

血糖上去、血脂升高,血液变稠,心血管负担加重。短短几日,就能让原本稳定的慢病突然“翻车”。不少老年人节后进医院,就是被这几块月饼“点了火”。

不少人图个口感,爱吃豆沙、莲蓉、奶黄这些细腻的馅料,可这些馅料的共同点就是一个字——甜。

糖吃多了不止是胖,会让胰岛素分泌急剧增加,短时间内波动太大,容易诱发血糖失衡。糖尿病患者更危险,轻则血糖飙升,重则酮症酸中毒。

国家卫生健康委曾提示:糖尿病患者每天糖摄入总量不宜超过25克。但两口月饼,就能把这个指标干掉一多半。

吃月饼时,哪怕没糖尿病,也不要空腹吃。先吃点蔬菜、蛋类垫底,能让糖分吸收慢一些。那种“饭后再来块月饼”的习惯,其实对胰岛最伤。

很多咸蛋黄月饼、火腿月饼里,盐分并不比泡面少。一个双黄月饼的钠含量可达600毫克,占一天推荐摄入量的四分之一。看似不多,可节日里还要吃卤味、喝汤、配茶,盐一叠加,血压就上来了。

高血压患者碰上这种“高盐+高脂”组合,血管就像拉紧的橡皮筋,稍有刺激就可能断裂。节日期间脑出血、心梗、心律失常的病例,离不开这滥吃滥喝。

建议这类人群,别整块吃,可掰成四份,与家人分着尝。既有节味,也不伤身。

月饼讲究香,这“香”其实多半来自植物油与动物脂肪。传统做法里,为了让皮酥馅滑,往往加了大量花生油、猪油、奶油。一块广式月饼脂肪含量可达18克,几乎是成年人一餐的总量。

脂肪一多,肝脏得加倍工作,把这些油脂分解成能量。长时间负担过重,容易引起脂肪肝加重或转氨酶升高。对酒量大的人来说,这双重打击堪称“雪上加霜”。

中年人常说的一句话挺有道理:“能吃的嘴,最怕是贪。”节日桌上多半没人饿,能少吃一口,就是多留一分平安。

市面上的创新月饼五花八门,从榴莲到芝士,从流心到肉松,口感没话说,但多数属于高脂、高糖、高胆固醇三连击。

一些人以为“无糖月饼”更健康,其实并不保险。所谓无糖,只是不加蔗糖,仍含有果糖、麦芽糖醇等。这些成分进入体内照样升血糖,还可能在肠道里发酵,引起腹胀。

心血管患者节日期间出事,大多和“馋嘴综合征”脱不了干系。血液黏稠、斑块破裂、血压突升,全是被月饼、烟酒刺激到的。

医生常提醒一句:“吃出问题不是那一口月饼,是之前的每一次放纵。”听起来扎心,却句句是真话。

节日晚饭晚,气氛一好,喜欢边看电视边吃月饼。一来一去,胃得连夜加班。甜腻食物本身就不易消化,加上油脂滞留,会让胃酸倒流、腹胀、反胃。

半夜撑着睡,还会影响血液循环。人一平躺,血液更稠,心脏和大脑供血容易跟不上。有些心衰或动脉硬化的老人,就是在节夜发作。

吃月饼最好安排在白天,配点茶或白开水。茶能解腻,水能稀释血液。别拿清茶当万灵药,浓茶反而刺激胃酸,不宜多。

传统节气里的食物,本意是分享团圆,不是考验血管。月饼这口香,只要懂得分寸,照样能吃出幸福感。

我给大家总结了几个“聪明吃法”:

月饼别整块吃,每次控制在50克以内。
选低糖、低脂馅料,比如豆沙、绿豆、五仁里剔掉太油的部分。
慢慢嚼,别囫囵吞枣,让胰岛素有节奏地工作。
吃完月饼一两个小时动动脚,多喝水,帮身体代谢多余糖脂。
节日餐别叠加过多肥肉、酒精、咸食,让血管得喘口气。

记住一句老话:“嘴是自己的,血管也是自己的。” 吃的时候痛快,日后受罪的还是自己。中秋团圆是件喜事,别让健康成了代价。

节日过后医院的人山人海,不在月饼,而在人心。那些病床上的叹息,都是此前无数个“就这一点点”的结果。好日子得过,更得稳着过。月饼好吃,心脑的管子更要好用。

节日吃月饼没错,错的是没分清“想吃”和“该吃”的界限。嘴上放纵一时,身体可能记一辈子。毕竟人活着,不光图热闹,更图长久。

你怎么看?节日的“甜蜜陷阱”里,你踩过哪些坑?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王立祥, 李玉国. 节日期间急诊慢病事件的流行特点与预防建议[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4): 401-405.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非诊疗建议,旨在传播科学饮食知识;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章无商业推广意图,所有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与临床经验综合分析。

来源:小医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