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那可是妥妥的“团圆担当”!它还有一堆接地气的小名儿——祭月节、仲秋节,最常听的还是“团圆节”,就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天的正中间,“中秋”这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要说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那可是妥妥的“团圆担当”!它还有一堆接地气的小名儿——祭月节、仲秋节,最常听的还是“团圆节”,就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天的正中间,“中秋”这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这节可不是凭空来的,早在上古时候就有跟月亮相关的影子了,汉朝慢慢普及开,到唐朝才算正式定型成节日,宋朝直接玩成了“全民狂欢局”——不管是文人还是老百姓,都爱凑这热闹。明清的时候,它就跟春节平起平坐了,2006年还成了国家级非遗,2008年更是变成法定假日,咱终于能踏踏实实歇一天过中秋,多爽!
咱过中秋,核心就俩字:“求圆”。月亮圆了,就盼着家人也能凑一块儿,要是有人在外地,看着月亮就想起老家和亲人;同时也盼着庄稼能丰收,日子过得顺顺当当,全是实在的念想。
说到过节的老规矩,那可不少。以前有“祭月”的讲究,最早还是皇上专属,摆上香案、放上祭品跟月亮祷告,现在这习俗少见了,但个别地方还留着点老底子。“赏月”就更经典了,唐宋人尤其爱干这事——唐朝文人对着月亮写诗抒情,刚开始是当官的、读书人玩,后来老百姓也跟着学;现在像杭州西湖、苏州石湖这些地方,中秋还能看见赏月的热闹景儿。
最不能少的肯定是“吃月饼”了!其实南宋就有月饼了,但那时候跟中秋没啥关系,直到明朝,它才变成中秋的“专属祭品”,后来慢慢成了节日必吃的零食,咬一口就象征“团圆”。各地做月饼的花样也多,甜的咸的、带馅的没馅的,饼上还印着月亮、兔子的图案,看着就有过节的味儿。
除了这些,还有看花灯、闻桂花、喝桂花酒的玩法;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壮族有特别的祭月活动,侗族、朝鲜族这些民族,连叫中秋的名字都不一样,过节的规矩也透着自己的风情。所以啊,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不管是回家跟家人吃顿热乎的团圆饭,还是自己啃块月饼、抬头看看月亮,都是咱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过节仪式~
从春节的烟火到中秋的月色,从清明的草木到端午的龙舟,这四大节藏着最浓的人情味儿。愿您往后逢节有盼、遇暖有伴,日子像春节的饺子般实在,像中秋的月饼般圆满!
来源:心诚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