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十四五”启“十五五”,“三农”新篇这样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00:10 1

摘要: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国“三农”工作,实实在在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答卷: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把粮食安全的根基扎得更牢;监测对象稳稳脱贫,城乡差距缩小的良性循环越走越顺;农业现代化的步子加快,乡村建设的图景也越来越清晰。

乡亲们,躬耕乡村,振兴乡村,我是你们的老朋友郭亮!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国“三农”工作,实实在在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答卷: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把粮食安全的根基扎得更牢;监测对象稳稳脱贫,城乡差距缩小的良性循环越走越顺;农业现代化的步子加快,乡村建设的图景也越来越清晰。

如今站在两个关键节点上—— 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时,也是农业强国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回头看看“十四五”这五年踩出的坚实脚印,咱们更能看清“十五五”期间“三农”工作该往哪走、会有啥新趋势。今天咱就结合实打实的数据,跟大伙儿好好唠一唠。

一、“十四五”筑基:“三农”发展的坚实足迹

“十四五”的五年,是“三农”工作夯基固本、多点突破的五年,为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与物质基础。

1.在粮食安全领域

我国实现了从“稳产保供”到“提质增效”的跨越。面对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挑战,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0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其中80%的增产来自单产提升。4.6亿亩高标准农田落地生根,累计建成总量超10亿亩,配合“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刚性约束,让“中国碗装中国粮,粮食牢牢掌握在中国老百姓手中”。2021年种业安全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作物抗逆性攻关(让农作物在“不舒服”的生长环境里,依然能活下来、长得好、多结果)与农产品安全治理同步推进,从“芯片”到餐桌的全链条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2.在农民增收与脱贫衔接方面

政策精准性与产业带动力持续增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实效,累计帮扶超690万检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脱贫攻坚形成的资产通过台账管理逐步实现长效化运营。特色产业成为增收核心引擎:昔日“水果贵族”价格亲民化,“洋水果”国内扎根与国产水果出海形成双向循环,电商直播等新渠道让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态势基本稳定。

3.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建设维度

科技与基建双轮驱动成效显著。农业机械化从“替代人力”向“高效赋能”转变,农机及零部件进出口总额半年即达99.8亿美元;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种植、畜牧等领域,智慧农业场景加速普及。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行动成果丰硕:33.78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站打通“最后一公里”,新能源汽车下乡累计销量近1500万辆,乡村旅游呈现多元化发展面貌,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二、“十五五”展望:“三农”发展的方向趋势

立足“十四五”奠定的基础,结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与农业强国建设要求,“十五五”期间“三农”工作将呈现多维度跃升的鲜明趋势,在传承中实现质的突破。

1.粮食安全:从“稳产丰产”到“质量安全与韧性供给”并重

“十四五”的粮食产量突破为“十五五”的品质升级与风险防控奠定基础。未来五年,粮食安全将进入“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新阶段。

单产提升方面,大面积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将持续深化,优良品种培育与农机装备升级的协同效应会更加凸显,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的成果将加速推广,通过科技赋能挖掘非传统耕地的生产潜力。

耕地保护将从“总量管控”转向“质量提升与用途刚性约束”,“大棚房”整治、耕地“非粮化”整改等长效机制将全面落地,确保耕地数量稳定、质量提升。

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将更加完善,在强化国内稳定保供根基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进出口来源布局与动态调控,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供需平衡,既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又筑牢开放环境下的粮食安全底线。

2.农民增收:从“多元渠道”到“产业链增值与利益共享”深化

“十四五”形成的增收渠道,将在“十五五”进一步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将更多依赖产业链增值与利益分配改革。

特色产业发展将从“规模扩展”转向“全产业链深耕”,各地将立足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产业集群,通过精深加工、品牌打造提升附加值,让特色农产品真正成为“钱袋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将更加紧密,联农带农成效成为政策倾斜的核心依据,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在产业链上的优势互补格局,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分红收益。

脱贫攻坚形成的资产将进入规范化管理与高效运营阶段,通过统一登记台账与长效管理机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持续性帮扶,推动帮扶政策从“阶段性过渡”到“长效化保障”。

3.农业科技: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与自主可控”跃升

“十四五”的科技赋能成果,将在“十五五”实现系统整合,农业科技创新将聚焦“自主可控、协同高效”。

种业振兴将进入“攻坚突破期”,野生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高产优质品种培育将取得更大进展,玉米、大豆等关键作物的种源自主率将显著提升,从根本上破解“卡脖子”难题。

智慧农业将从“场景试点”转向“全面渗透”,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种植、畜牧、水产等领域的融合将更加深入,形成“感知-决策-执行”的全流程数字化体系,数据成为土地、种子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

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端智能”迈进,高端农机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持续增强,农机与农艺、信息技术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同时出口产品将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巩固农业装备制造的国际优势。

4.乡村建设:从“补短板”到“城乡融合与和美共生”升级

“十四五”的基础设施改善,为“十五五”的城乡融合与品质提升奠定基础,乡村建设将呈现“硬设施完善、软环境提质”的双重特征。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将加速推进,“四好农村路”向“高品质、广覆盖”升级,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成为标配,村级寄递物流站的服务功能从“寄递”向“代购代销、便民服务”拓展。

乡村建设将从“宜居”向“和美”进阶,传统村落与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将更加深入,文明乡风建设与移风易俗行动协同推进,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治理,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实现有机融合。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将更加坚实,通过稳定县级领导班子任期、解决年轻干部“水土不服”等问题,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骨干队伍,确保乡村振兴政策落地见效。

5.城乡融合:从“政策引导”到“机制创新与要素流动”突破

“十四五”的城乡互动成果,将在“十五五”催生更深层次的融合变革,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将更加顺畅。

农村消费市场将从“潜力释放”转向品质升级”,新能源汽车下乡将呈现“车型多元化、服务网络化”特征,2025年下乡车型破百的势头将持续,绿色出行成为农村新风尚,同时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消费场景将更加丰富。

城乡要素流动机制将更加健全,土地、人才、资本等要素向农村的流动障碍逐步破除,城市的技术、管理经验向农村辐射,农村的生态、文化资源向城市输出,形成“城市反哺农村、农村支撑城市”的良性循环。

县域经济将成为城乡融合的“枢纽”,通过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推动产业、人口、公共服务在县域内优化配置,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机衔接。

『亮村点睛』

从“十四五”的坚实筑基到“十五五”的全面跃升,“三农”工作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所在。回望五年成就,粮食安全的底线越守越牢,农民增收的路径越走越宽,乡村振兴的图景越来越鲜活;展望未来五年在科技赋能、改革驱动、城乡融合的多重力量推动下,农业强国建设必将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乡村全面振兴将呈现更加可期的未来。

“十五五”的大幕很快就要拉开,我想跟大家说句心里话:这些年乡村的变化,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推动;未来五年的机遇,其实就藏在“跟着政策干、跟着科技干”里 —— 把产业做精、把乡村建好,才能抓住实实在在的红利。平时多盯盯政策动向、多学些实用技术,多关注乡村振兴的相关补贴,才能把政策红利真正变成手里的收入。

你觉得“十五五”咱们农村还有哪些新机会?你身边有哪些“三农”变化让你印象深刻?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为乡村振兴出点子、谋路子!

郭亮・『亮析农策』(政策篇)帮你读透农策,教你拿对补贴。聚焦乡村振兴“政策解读+资金申报”核心需求:拆解三农政策底层逻辑,把宏观方向转成落地路径;手把手教资金申报,从找渠道、填材料到避坑,给流程步骤与材料模板,助你看懂、用好政策,不错过补贴与发展机会。

郭亮: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

来源:亮眼辩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