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考生写作高考作文,首先给学生一把 “明明白白的尺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5 20:51 2

摘要:很多高三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时,常皱着眉说:“这篇立意太浅”“那段逻辑不通”“语言太寡淡”,可当学生怯生生地问:“老师,什么样的作文才算好啊?” 不少老师却只能含糊地说 “感情真挚”“结构清晰”,到底怎么算 “真挚”,怎么算 “清晰”,始终像隔着一层纱。学生就像蒙

很多高三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时,常皱着眉说:“这篇立意太浅”“那段逻辑不通”“语言太寡淡”,可当学生怯生生地问:“老师,什么样的作文才算好啊?” 不少老师却只能含糊地说 “感情真挚”“结构清晰”,到底怎么算 “真挚”,怎么算 “清晰”,始终像隔着一层纱。学生就像蒙着眼睛走路,听着身后 “不对不对” 的吆喝,却不知道前方的标杆长啥样 —— 这哪是在指导作文,分明是让学生在黑夜里摸瞎啊!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教学必先使学生有明确的标准。” 高考作文的标准从来不是玄学,而是写在评分细则里的 “明码标价”。以全国卷为例,基础等级看 “题意、内容、结构、语言”,发展等级看 “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每一条都能拆解成具体可感的指标。比如 “题意”,不是简单的 “不跑题”,而是要 “精准扣题,在材料的核心范畴内立意”。2023 年高考 “故事的力量” 一题,有篇高分作文开篇就用 “敦煌壁画匠人手绘故事留住文明” 的实例,直接点明 “故事是思想的载体”,这就是 “精准扣题” 的范本;而有些作文大谈 “故事的娱乐性”,忽略 “力量” 的深层内涵,就是偏离了核心范畴。

再比如 “结构清晰”,不是简单的 “总分总”,而是要有 “起承转合” 的逻辑链条。2022 年 “跨越,再跨越” 的高分作文中,有篇用 “个人成长 — 民族发展 — 人类命运” 三层递进,每段用 “从…… 到……” 的句式衔接,比如 “从乒乓小将邓亚萍克服身高短板,到中国乒乓球队包揽奥运金牌,这是个体与集体的跨越”,这种 “层层剥笋” 的结构,就是评分标准里 “结构严谨” 的直观体现。老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 “尺子” 拆成零件,让学生看清每一寸刻度。

光讲标准还不够,得让学生 “亲眼看见” 好作文的模样。就像学画画,光听老师说 “线条要流畅” 没用,得看大师的手稿;学炒菜,光听 “火候要适中” 不行,得看厨师现场颠勺。我带学生分析 2021 年 “可为与有为” 的满分作文时,曾把文章拆成四个 “看得见的亮点”:

亮点一:立意有 “钩子”。那篇作文开头用 “1915 年《新青年》封面的稻穗” 破题,引出 “种子在黑暗中扎根,正是为了遇见可为的时代”,把抽象的 “可为” 具象成 “种子”,一下子勾住读者。这就像鲁迅说的 “意美以感心”,好的立意得有能 “钩” 住人的具象载体,老师要带着学生找这样的 “钩子” 范例。

亮点二:思路有“逻辑”。思路就像脚手架,每一层都得稳稳卡住逻辑。不少作文像 “断线的珠子”:开头说 “创新很重要”,中间举爱迪生、居里夫人,结尾喊 “让我们创新”—— 看似有例子,实则 “想到哪写到哪”。高考高分作文的思路,一定是 “层层递进” 的。比如写 “快与慢”,有篇满分作文是这样搭架子的:①快是高铁速度,慢是文火煲汤(现象)→②快带来效率,慢滋养心灵(对立)→③航天发射分秒必争,文化传承需耐心沉淀(辩证)→④青年应懂 “快时不浮躁,慢时不消极”(升华)。每一层都像搭积木,前一块稳了,后一块才敢放。

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教师指导时,可让学生用 “思维导图” 练结构:拿到题先画 “总论点 - 分论点 - 论据” 的框架。比如 2022 年全国乙卷 “跨越,再跨越”,有学生列了这样的框架:①个人跨越:谷爱凌挑战高难度动作→②国家跨越:北京双奥之城的进步→③跨越的本质:不是重复,而是突破自我(逻辑递进)。这种 “看得见的思路”,比盲目写作有效得多。

亮点三:例子会 “说话”。文中举了 “敦煌学者常书鸿放弃巴黎画室” 的例子,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描写 “他在沙漠里点着油灯临摹壁画,手指被风沙磨出裂口”,接着议论 “个人的‘有为’,从来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与时代的‘可为’共振”。这就是评分标准里 “内容充实” 的秘诀 —— 例子要有细节,议论要扣住 “为什么这个例子能证明观点”。我让学生把这个段落抄在笔记本上,标红 “细节描写” 和 “观点回扣” 的部分,模仿着写。

亮点四:语言有 “节奏”。文中有句 “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深圳蛇口的春雷,从‘天眼’探空到‘蛟龙’入海”,用 “从…… 到……” 的句式形成排比,四字短语和长句交错。这让我想到朱光潜说的 “作文如行路,越有节奏越不觉得累”,老师要带着学生读这样的句子,感受语言的 “轻重缓急”,比如让学生把排比句、比喻句分类整理,像收集好词好句一样收集 “有节奏的表达模板”。

有了标准和范例,训练就得像盖房子一样,先搭框架,再填砖瓦。我带学生做过一个 “四级跳” 训练:

第一跳:“炼立意”。给一个材料,比如 “网红文化”,让学生先列 5 个不同的立意,再对照评分标准选 “最切题、最有深度” 的那个。有个学生起初想写 “网红文化丰富生活”,但对比标准后发现,这个立意只停留在 “现象”,后来改成 “网红文化需在流量中守住文化内核”,就触及了 “深刻” 的要求。这就像茅盾说的 “立意要像金字塔,既稳又高”,得让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拔高立意。

第二跳:“仿结构”。拿一篇高分作文的框架当 “模子”,比如 “引言 — 分论点 1(例 + 议)— 分论点 2(例 + 议)— 分论点 3(例 + 议)— 结尾升华”,让学生用这个框架写不同主题的作文。有个学生写 “劳动光荣” 时,模仿 2020 年高分作文的结构,分论点分别是 “劳动是生存的根基”“劳动是创新的土壤”“劳动是文明的刻度”,每段都用 “历史案

例 + 现实事例” 的组合,很快就把结构捋顺了。

第三跳:“严选材”。改卷老师最怕看到啥?“屈原跳江、苏轼被贬、司马迁受辱” 三连击。不是说这些材料不好,而是用滥了就成了 “陈饭”。2024 年某模拟题 “网络与真实”,有学生用 “李子柒用短视频展现真实田园”,也有学生用 “反诈老陈直播翻车,警示网络真实边界”—— 这些贴近时代的材料,就像刚摘的蔬菜,一看就 “新鲜”。苏轼说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肚里没 “新货”,笔下自然没亮点。

教师要带学生建 “双线素材库”:一条 “历史线”,但别总揪着古人,可深挖 “敦煌女儿樊锦诗”“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等当代楷模;一条 “时代线”,关注近三年的热点,比如 2023 年 “AI 作画引发的创作思考”,2024 年 “‘村 BA’里的乡土活力”。曾有学生写 “责任”,用了 “00 后戍边战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比用 “文天祥” 更有冲击力。每天花 10 分钟读《人民日报》“评论版”,把热点事件和名言金句分类记下来,三个月就能攒出一筐 “鲜材料”。

第四跳:“磨语言”。每周让学生抄 3 句高分作文里的 “亮色句”,分析 “好在哪里”,再仿写一句。有个学生抄了 “时间是筛子,会漏掉浮尘,留下真金”,仿写 “苦难是磨刀石,会磨去浮躁,亮出锋芒”,这样的训练让他的语言逐渐有了文采。

很多老师抱怨学生作文 “没长进”,却没想过: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清楚 “60 分的作文长啥样”,又怎么能指望学生 “蒙” 对方向?高考作文不是靠天赋的 “玄学”,而是有章可循的 “手艺”。当我们把评分标准拆成 “可触摸的零件”,把高分作文变成 “可模仿的样本”,带着学生一步一步丈量 “差距在哪里”“怎么补上去”,学生才能从 “一头雾水” 变得 “心中有数”。就像老舍说的 “写作没有秘诀,只有‘功夫’二字”,这功夫,得从给学生一把 “明明白白的尺子” 开始下。

来源:立恒语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