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胡塞武装命中以色列多处目标!专家:导弹技术可能源自伊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5 18:51 1

摘要:2025年10月5日的耶路撒冷清晨,刺耳的防空警报突然划破宁静。也门胡塞武装高调宣布,用“巴勒斯坦-2”多弹头高超音速导弹精准击中当地敏感目标,数百万以色列民众紧急逃向避难所;而以色列军方却迅速回应,称已成功拦截来袭导弹,未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这场各执一词

导语:2025年10月5日的耶路撒冷清晨,刺耳的防空警报突然划破宁静。也门胡塞武装高调宣布,用“巴勒斯坦-2”多弹头高超音速导弹精准击中当地敏感目标,数百万以色列民众紧急逃向避难所;而以色列军方却迅速回应,称已成功拦截来袭导弹,未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这场各执一词的突袭,不只是胡塞武装与以色列对抗的升级,更撕开了中东防空体系面对高超音速武器的“致命漏洞”,让本就动荡的地区局势彻底沸腾。

当地时间上午9点10分,胡塞武装军事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在马西拉电视台的直播讲话,瞬间引爆中东舆论:“我们动用‘巴勒斯坦-2’多弹头高超音速导弹,对耶路撒冷的敏感目标实施了精准打击,这是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暴行的直接回应。”讲话结束还不到5分钟,以色列中部和约旦河西岸南部的防空警报就接连响起,社交平台上很快被民众避难的画面刷屏——有网友发布的视频里,公寓楼电梯挤满了抱着孩子的家长,有人因为挤不进去,只能背着老人、牵着孩子爬楼梯躲进地下室;短短30分钟,“耶路撒冷紧急状态”话题就冲上全球社交媒体热搜榜前十。

但矛盾的是,以色列国防军在上午9点40分就通过官方推特发布声明,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说法:“军方成功拦截一枚胡塞武装发射的弹道导弹,目前没有任何关于撞击、人员受伤或财产损失的报告。”这种“各说各话”的情况,在近半年的中东冲突中虽不罕见,但这次的意义截然不同——因为胡塞武装搬出了“巴勒斯坦-2”这款“王牌武器”。根据胡塞武装此前公开的技术资料,该导弹最大射程可达2150公里,采用固体燃料推进和两级分离结构,飞行速度能达到16马赫(约合每小时1.96万公里),不仅可携带多枚分弹头实施多点打击,还具备高机动性变轨能力,专门针对现代防空系统的拦截弱点设计。

要知道,以色列的防空体系一直号称“全球最严密”:应对短程火箭弹的“铁穹”系统,拦截中程导弹的“大卫投石索”系统,再到能拦截洲际导弹的“箭-3”系统,加上美国在其境内部署的“萨德”反导系统,层层叠加号称“连一只鸟都飞不进来”。可就在2025年5月,胡塞武装就曾用一枚疑似高超音速的导弹突破这套防御网,击中了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周边的物流园区,当时美国《防务新闻》就发文感叹“‘铁穹’的神话已经破灭”。而这次针对耶路撒冷的袭击,距离胡塞武装首次向以色列发射弹道导弹(今年4月)仅过去半年,期间他们已累计发射87枚导弹和40架攻击无人机,此次直接动用“巴勒斯坦-2”,显然是在释放冲突升级的强烈信号。

胡塞武装选择这个时间点动手,背后的考量其实很清晰。就在袭击发生前一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内阁会议上公开表示,将在加沙停火谈判的第二阶段“通过军事手段彻底解除哈马斯的武装”。胡塞武装此时亮出高超音速导弹,一方面是给哈马斯“站台撑腰”,另一方面也是在敲打以色列:你敢在加沙动武,我就能直接打击你的核心城市。从2025年3月以色列恢复对加沙的军事打击以来,胡塞武装就不断通过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以色列,此次升级武器级别,本质上是想通过“威慑升级”迫使以色列在加沙问题上让步。

至于双方说法的矛盾,熟悉中东军事动态的分析师其实早有判断:要么是胡塞武装发射的多枚分弹头中,有部分未被拦截并击中了非核心区域,以色列出于稳定民心的考虑故意淡化损失;要么是导弹虽被拦截,但“16马赫导弹逼近”的威慑效果已经达成——毕竟让数百万民众紧急逃入避难所,本身就对以色列的社会秩序和民众心理造成了巨大冲击。更关键的是,“巴勒斯坦-2”这类高超音速武器,即便只是飞越领空,也会让防空系统进入“全员戒备”状态,而拦截一枚此类导弹的成本,可能是发射成本的5-8倍,长期如此消耗,对以色列的国防预算也是不小的压力。

不少人好奇,胡塞武装怎么突然拥有了如此先进的高超音速武器?其实早有军事专家指出,其装备的高超音速导弹技术,很可能源自伊朗的“征服者-1”导弹——这款导弹在2024年伊朗军事演习中首次亮相,射程和速度参数与“巴勒斯坦-2”高度吻合。而自2025年6月伊朗与以色列爆发新一轮冲突以来,中东已经逐渐变成“新式武器的试验场”:伊朗通过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等代理人武装,将自研武器投入实战测试,既可以检验装备性能,又能消耗以色列的防御资源,这种“借代理人之手牵制对手”的策略,让中东的博弈变得愈发复杂。

对以色列普通民众来说,不管导弹是否被拦截,恐惧都是真实存在的。住在耶路撒冷郊区的教师萨拉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以前听到防空警报,我还会安慰孩子‘别怕,‘铁穹’会保护我们’,但自从上次机场被导弹击中后,现在每次警报响,我的心都会揪起来,只能抱着孩子往地下室跑。”这种心理层面的冲击,比实际伤亡更具破坏力——当民众对“安全神话”的信任被打破,整个社会的焦虑情绪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蔓延,进而影响以色列的国内稳定。

这场导弹袭击的“蝴蝶效应”,已经开始向全球扩散。如果胡塞武装真的能稳定掌握高超音速武器的打击能力,意味着以色列现有的防空体系必须彻底升级,美国很可能会被迫增加对以色列的军援,而这又会引发伊朗的反制,进而在中东形成新的军备竞赛。更危险的是,一旦有导弹真的击中耶路撒冷的核心目标(比如政府机构或宗教场所),以色列必然会对胡塞武装乃至其背后的伊朗展开大规模报复,到时候也门、伊朗都可能被卷入直接冲突,中东的战火将进一步扩大。

耶路撒冷的“导弹罗生门”,给所有国家敲响了警钟——高超音速武器的出现,正在彻底改变现代战争的规则,传统防空体系的“防御优势”正在快速消失。以色列的“铁穹”曾被视为反导标杆,但面对16马赫的高超音速导弹,依然显得力不从心。对中东国家来说,与其不断砸钱升级防空系统,陷入“防御永远跟不上进攻”的循环,不如通过对话谈判化解分歧;而对全球其他国家而言,这场冲突也证明:未来的国家安全,不再只取决于防御体系的密度,更取决于对高超音速等前沿技术的掌握程度。毕竟,当导弹以16马赫的速度袭来时,留给人们的反应时间可能只有几十秒,再密集的防空网,也不如从根源上避免冲突来得可靠。

来源:挥戈前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