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辆停放在家门口的小米SU7,在无人触碰、手机未亮、钥匙远在屋内的情况下,突然自行启动、松刹前行,车主光着脚冲出家门才勉强拦住。这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2025年9月底发生在山东威海的真实事件。
一辆停放在家门口的小米SU7,在无人触碰、手机未亮、钥匙远在屋内的情况下,突然自行启动、松刹前行,车主光着脚冲出家门才勉强拦住。这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2025年9月底发生在山东威海的真实事件。
监控画面记录下了这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停稳挂P挡的智能汽车在车主完全无操作的情况下自动行驶,险些撞上邻居车辆。小米客服回应称“可能是误触App”,但监控显示手机从未被拿起,且启动流程需三重验证,所谓的“误触”几乎不可能成立。这起事件揭示了智能汽车时代的安全隐忧——当我们把控制权交给算法,我们交出的不只是便利,还有生命安全。
失控的车轮,智能汽车的安全底线何在?
在威海事件中,最令人不安的是无感钥匙已远离车辆超过5米,按设计应自动断电闭锁,可系统却反向激活。这不仅是简单故障,更是系统逻辑的崩塌。车主李先生不得不光着脚冲出家门,拦住正自行滑行的爱车,这一幕被监控完整记录下来。
类似事件并不罕见。2025年5月,哪吒、吉利银河接连爆发App大规模宕机,车主被锁在车外;深圳还发生一起“远程劫车”案。
当时前车主通过未解绑的账号,在高速上强制熄火,最终被法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刑四年。
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个事实:智能汽车的“钥匙”不仅是物理的,更是数据的;一旦系统失守,失控的不只是车轮,还有安全的底线。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可能性,是来自第三方网络攻击。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加深,车辆已不再是孤立的机械装置,而是连接互联网的“移动终端”。黑客通过远程漏洞入侵车辆控制系统,劫持车辆控制权,将智能汽车变为“移动炸弹”,这并非危言耸听。2024年,理想L8 pro车主侯先生的账号被陌生手机号改绑,车控权限被“盗取”,车辆被迫回到“待激活”状态,这便是活生生的案例。捷豹路虎也曾因网络攻击导致停产,这些都表明智能汽车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
要揭露这起“幽灵启动”事件的真相,或许车辆的“黑匣子”——事件数据记录器(EDR) 是唯一的突破口。EDR,全称Event Data Recorder,堪称汽车的“忠实记录者”,它能在车辆碰撞前、碰撞时、碰撞后三个阶段,详细记录包括车辆速度、油门和刹车踏板行程、转向角度、安全带使用情况,甚至远程控制指令等关键数据。这些数据在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中具有无可辩驳的法律效力,是判断车辆是自主启动行驶还是误触启动行驶的铁证。
然而,数据的获取和解读并非易事,车主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制造商应主动、透明地公开相关EDR数据,配合权威部门的介入调查,这不仅是维护品牌声誉的必要之举,更是对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道德与法律义务。
智能汽车的“自救”本能,新技术能否保驾护航?
面对安全隐患,汽车行业也在寻找解决方案。在电动汽车电池安全领域,一项创新技术前段时间引发关注。
中国汽车碰撞维修技术研究中心推出了一种电池弹出技术,可在检测到电池热失控情况后,在1秒内将高压电池弹出至3-6米外,目的是在电池起火前使其远离车内驾乘人员。
演示视频显示,电池被弹出至附近的土坑中,并迅速得到覆盖处理。当然,这项技术也引发了安全担忧——高速弹出大重量电池,如何避免对行人和其他车辆造成事故?有推测认为,未来该技术或将搭载摄像头和雷达系统以防万一。
混乱的网络环境,车圈乱象迎来整治
在汽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行业环境却饱受乱象困扰。部分媒体收了车企“保护费”就通篇吹捧,没收到钱就恶意抹黑。粉丝为维护自家品牌,在评论区骂到人身攻击;评测机构靠“编数据”、“买结论”赚钱。
2025年5月,一则关于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去世”的谣言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为澄清事实,朱江明不得不亲自出镜录制辟谣视频。他坦言:“刚看到这则谣言时,我感到十分无奈。造谣只是一句话的事,辟谣却往往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针对这些乱象,2025年9月10日,工信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正式启动 “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
这场为期三个月的大规模整治行动,瞄准了非法牟利、夸大与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三大类问题。
未来已来,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揭秘
在技术进步与安全挑战并存的同时,全球汽车行业仍在不断向前。在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发布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沿及创新技术评选”结果。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的“基于全液冷和功率池化架构的兆瓦充电技术”入选创新技术。该技术通过全液冷兆瓦超充架构,应用多级功率池化技术,通过车桩协同热管理和AI算法,提高充电效率、安全性和功率器件可靠性。
广汽集团则展示了“高效高功率密度非晶-碳纤维电驱技术”,该技术首创采用高饱和磁感非晶材料专利配方技术,将非晶-碳纤维材料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电机功率密度突破17.29千瓦/公斤,助力整车能耗降低4%。
比亚迪的“智能全主动车身控制系统技术”同样入选。云辇X是全球首个高电压全主动悬架技术,可实现50千牛的主动力和超过500毫米每秒调节速率。该系统解决了高压密封、NVH噪声抑制等关键难题,开发了基于双目预瞄的全主动协同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垂向平稳、“0”侧倾、“0”俯仰、原地起跳、飞跃等创新功能。
在前沿技术方面,量子关联成像技术、车载高带宽光通信关键技术、新能源电池全域AI大模型技术等9项技术被评选为前沿技术。
这些技术展示了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
如今,汽车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早已不再只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集成了人工智能、传感器网络和联网技术的智能终端。政府部门已开始整治行业乱象,但技术的飞速进步与安全保障之间的赛跑,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旋律。当我们进入汽车不再需要钥匙,而是靠手机或生物识别就能启动的时代,当车辆能够自行做出决定,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违背车主意愿时,如何确保安全,将是消费者和车企必须持续面对的课题。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不妨留言探讨。
来源:兔兔观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