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热播,该剧聚焦1927年至1935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从南昌起义到遵义会议的热血奋斗历程。作为剧中重要取景地之一的曲凹哩码头,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前不久,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热播,该剧聚焦1927年至1935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从南昌起义到遵义会议的热血奋斗历程。作为剧中重要取景地之一的曲凹哩码头,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曲凹哩码头江畔。
曲凹哩码头坐落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新桥镇,静卧汀江之畔,像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汀江600多年的沧桑与辉煌。这里曾是汀江上游的商贸枢纽,近年来重新焕发出了新活力。
曲凹哩码头的前世今生
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曲凹哩码头最初名为“屈凹哩”,因“屈”字寓意不吉,后改为曲凹哩。
据史料记载,早在北宋至和年间,张氏先祖便迁至此地,而“没有新桥街先有曲凹哩码头”的说法,更凸显其历史地位。作为汀江上游第一古码头,曲凹哩曾是宁化、清流、归化至汀州府物资运输的中转站。商贾云集,舟楫往来,新桥街商铺林立,码头带动产业繁荣发展,新桥一度被誉为“小扬州”。
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曾有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法医——宋慈留下足迹。宋慈,字惠父,号自牧斋主,南宋时期福建建阳人。他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慈年轻时受举荐任长汀知县,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不少好事,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疏浚汀江的事迹。
作为闽西地区的重要河流,汀江航运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日积月累,汀江长汀段泥沙淤积严重,部分河段逐渐变得狭窄甚至堵塞,严重影响船只通行。
面对这一问题,宋慈亲自参与了汀江河道的治理工作。他深入研究水文地理,精心规划疏浚方案,并动员民众共同参与到这项艰巨的任务中来。在他的带领下,经过数月努力,瓶颈河段得以疏通,使得汀江重新畅通无阻起来。
曲凹哩码头景区。
地处汀江上游的曲凹哩码头作为连接赣南、粤东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见证了无数商船往来穿梭、货物堆积如山的繁忙景象。码头上,船工们忙碌地装卸货物,喊声震天;岸上,车夫们拉着货物穿梭往来,尘土飞扬。这种繁忙景象,被当地人形象地描述为“上三千下八百”,意指码头每日有3000艘船停靠、800艘船进出货物,足见其商贸之繁荣。
曲凹哩码头还设有戏台、酒舍、茶楼等设施,为往来商人和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娱乐和休闲服务。来自各地的商人携带各式各样的商品聚集在此进行交易,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
其中,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茶叶贸易。长汀及周边地区的优质茶叶通过汀江运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茶叶也成为了当时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此外,还有木材、药材、瓷器等多种特产也经由这条水路流通四方。
明清两代,曲凹哩码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彼时,整个长汀县乃至闽西地区的商业活动都以此为中心展开。每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码头上已是人声鼎沸。满载货物的船只络绎不绝地停靠岸边,等待装卸。到了傍晚,沿岸茶馆酒肆灯火通明,地方特色小吃香气四溢,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品尝。
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陆路交通日益发达,传统水路运输逐渐失去了优势地位。加之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汀江航运业日渐衰落。
如今,漫步曲凹哩码头,吊脚楼依水而建,木结构民居散发着岁月的芬芳。乾隆年间的古井依旧清澈,石碑上斑驳的字迹诉说着旧日辉煌。汀江水清,岸绿如画,这里的一切都浸润着客家文化底蕴。
热播剧让历史“活”了起来
今年7月,电视剧《浴血荣光》正式播出。剧组选择曲凹哩码头作为重要取景地,不仅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因这里独特的地理风貌与建筑风格。剧中,曲凹哩码头广场、古民居、汀江游船等场景频繁出现,成为故事展开的重要舞台。
曲凹哩码头景区游船。
为了还原革命年代的场景,剧组在尊重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建筑元素。例如,在码头岸边,搭建了临时的“红军指挥部”木屋,墙面贴满泛黄的宣传标语;在吊脚楼旁,增设了简陋的“军需仓库”,堆满草编箩筐与木箱;甚至在汀江边的竹林深处,搭建了隐蔽的“地下联络站”,青苔覆盖的木门与藤蔓缠绕的窗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剧组参考了汀州地区明清时期的民居样式,采用杉木、竹篾、黄泥等传统材料,力求每根梁柱、每块砖瓦都复刻历史的记忆。例如,剧中出现的“渡口桥”并非完全新建,而是在原有石桥基础上加固桥墩,并在桥面铺设青石板,桥头立起刻有“曲凹哩”字样的石碑,展示古码头的悠久历史。
如今,曲凹哩码头的“红军指挥部”木屋已作为红色文化展览馆开放。游客可以在这里触摸历史的痕迹,感受革命年代的艰辛与信仰。而汀江边的“地下联络站”则被改造成沉浸式剧场,游客可以身着剧中角色的服饰,在竹林掩映的舞台中“亲历”革命故事。
剧组还保留了部分临时搭建的“军需仓库”,邀请游客参与“红军挑担”“制作草鞋”等活动,体验当年红军战士的日常生活。这些搭建的仿真场景,让历史“活”了起来。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通过互动与体验,成为历史的“参与者”。正如一位游客在参观后写道:“站在‘红军桥’上,听着江水奔流,仿佛能听见剧中人急促的脚步声,那一刻,历史不再遥远。”
责编丨陈雪飞
审核丨连萌
监制丨陈林
来源: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