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诗歌充满自由与实验气息的语境下,有人提出“回归格律”以拯救现代诗的“无序”。但这真的是解药吗?抑或只是对诗歌本质的一场误读?
在当代诗歌充满自由与实验气息的语境下,有人提出“回归格律”以拯救现代诗的“无序”。但这真的是解药吗?抑或只是对诗歌本质的一场误读?
格律诗(如绝句、律诗、词牌)不仅仅是“带着镣铐跳舞”,更是汉语音韵与形式高度成熟的结晶:
• 音律的精致:平仄交替、押韵回环,赋予诗歌朗诵时独特的音乐性,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是画面,更是节奏的艺术;
• 结构的完整:对仗、起承转合,形成内在的张力与平衡,凝聚了古人的美学与哲学智慧;
• 文化的传承:格律是古典精神的容器,承载着千年来的情感范式与审美共识。
叶嘉莹先生曾说:“声律是诗的翅膀。”格律不是限制,而是一种成全。
现代诗自胡适《尝试集》破格而来,走向了更个体、更内在的表达,但也面临争议:
• 过度松散:部分作品缺乏语言锤炼,沦为“分行散文”或情绪碎片;
• 阅读门槛:意象跳跃、私密性强,常被批评“晦涩”“自言自语”;
• 传播困难:失去韵律支撑,难以朗诵、记忆,渐成小众圈子的游戏。
但这些问题,真的是因“抛弃格律”而导致的吗?
未必。更核心的是——诗意的稀薄、语言的粗糙与思想的贫乏。
格律诗无法“拯救”现代诗,因为:
1. 时代语境已变:
古典格律契合农业文明的节奏与美学,而现代诗回应的是工业、信息时代的精神碎片与个体觉醒。
强行套用格律,如同为高铁铺马车轨道。
2. 自由是现代诗的基因:
若重返严格格律,相当于否定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诗学解放史。
现代诗的使命本就是打破形式枷锁,探索新的语言可能。
3. 真正需要的是“诗质”,而非“形式”:
好诗的关键从来不在是否押韵、是否对仗,而在于:
• 语言的精准与创新
• 情感的真诚与深度
• 思想的锐利与启示
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没有格律,却震彻人心;
格律诗是现代诗的远亲,而非救世主。
真正的诗歌,从不在形式之争,而在能否:
• 叩击一个人的灵魂,
• 照亮一个时代的困惑。
我们既需要“床前明月光”的典雅,
也需要“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的锐利。
诗,从来是共生而非取代,是多元而非单一。
你怎么看?
你认为现代诗最缺的是什么?格律可以弥补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来源:肃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