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国产替代从“喊口号”变成了实打实的突破。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国产市占率已冲到32%,比2023年的20%翻了一大截。这背后,一批手握“独门绝技”的科技企业站稳了脚跟,它们在半导体、AI、通信等关键领域打破国际垄
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国产替代从“喊口号”变成了实打实的突破。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国产市占率已冲到32%,比2023年的20%翻了一大截。这背后,一批手握“独门绝技”的科技企业站稳了脚跟,它们在半导体、AI、通信等关键领域打破国际垄断,成为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核心力量。以下10家龙头,每一家的技术含金量都很足。
1. 北方华创:半导体设备“全能选手”
在国产半导体设备领域,北方华创是少有的“全品类玩家”,前道刻蚀、薄膜沉积、清洗设备,后道封装测试设备全都能做,产品能适配逻辑芯片、存储芯片等各种场景。它的PVD设备已经突破14nm制程,CVD设备在28nm节点实现量产,性能快追上国际巨头应用材料了。靠着和中芯国际、长江存储这些头部晶圆厂的深度绑定,2024年营收近300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快50%,成熟制程设备市占率已超25%,是国产替代的“压舱石”。
2. 寒武纪:AI芯片“国产标杆”
寒武纪靠自主研发的智能处理器IP,在AI芯片领域打响了名号。它的思元系列芯片能用于云端训练、边缘计算等场景,2025年上半年营收暴涨43倍,终于实现盈利,市值一度突破5500亿元。更关键的是,DeepSeek等企业的大模型已经专门适配它的芯片,这标志着国产AI产业开始“软硬协同”,在算力自主可控上占了重要位置。
3. 拓荆科技:薄膜沉积设备“领跑者”
薄膜沉积设备是晶圆制造的核心设备之一,技术门槛极高,拓荆科技是国内唯一能量产PECVD、ALD等高端薄膜设备的企业,国内市占率超30%。它的PECVD设备已经用在14nm逻辑芯片和128层3D NAND制造中,ALD设备还进入了28nm以下先进制程验证。2024年营收超41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5%,研发投入占比超18%,长江存储三期项目里它拿了不少大订单。
4. 华海清科:CMP设备“国内独苗”
CMP(化学机械抛光)设备对精度要求极高,以前全球市场被应用材料、日本荏原垄断。华海清科打破了这个局面,是国内唯一实现12英寸CMP商业量产的企业,在国内12英寸产线市占率超80%,完全能替代进口设备。新一代设备已经能兼容5nm制程,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4年毛利率超45%,远超行业平均,在存储芯片扩产潮中持续受益。
5. 盛美上海:清洗设备“走出去的玩家”
半导体制造全程都离不开清洗,盛美上海靠自主研发的SAPS和TEBO技术,解决了颗粒残留的难题,性能能对标日本Screen、东京电子这些国际巨头。更难得的是,它不局限于清洗设备,还搞起了电镀、抛铜设备,2024年电镀设备营收占比已达20%。现在它已经进入SK海力士的供应链,海外收入占比越来越高,成了少数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清洗设备厂商。
6. 长川科技:测试设备“增速之王”
半导体测试设备里,测试机技术最难,长川科技是国内龙头,市占率超20%。它的数字测试机能覆盖14nm制程,还支持Chiplet先进封装测试,价格却只有进口设备的1/3。靠着高性价比和贴近客户的服务,它和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封测龙头绑得很紧,2024年营收同比暴涨105%,是测试设备替代中增长最猛的。
7. 中微公司:刻蚀设备“破垄断先锋”
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直接打破了国际垄断,它的5nm介质刻蚀机已经进入台积电先进制程产线验证,28nm设备在中芯国际绍兴工厂的采购占比从18%涨到了43%。和上海交大合作开发的新材料,让设备耐温性提升到1800℃,配套长江存储的刻蚀机能稳定运行。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长40%,在国内逻辑芯片产线的渗透率突破30%,技术比肩泛林半导体。
8. 中兴通讯:通信设备“硬核龙头”
作为全球四大通信设备商之一,中兴通讯在5G基站核心技术上有话语权,基站芯片、基带芯片等核心组件自主化率很高。全球5G基站发货量里它稳居前列,同时还在布局5.5G、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形成了“设备+终端+云服务”的完整生态。作为中央汇金持仓的重点企业,财务状况稳健,是通信领域国产替代的核心力量。
9. 深南电路:高端PCB“隐形冠军”
深南电路在高端印制电路板(PCB)领域很有实力,它的高密度互联板、IC载板能用于芯片封装、通信设备等场景。IC载板技术以前被日韩企业垄断,深南电路突破后,已经进入国内头部芯片厂商供应链。作为中央汇金持股的企业,它既有技术实力,财务又稳健,是电子电路领域替代的关键玩家。
10. 新莱应材:设备零部件“根基守护者”
半导体设备的核心零部件以前也依赖进口,新莱应材打破了这个局面,它的超高洁净真空阀门能适配14nm制程设备,打破了Swagelok的垄断,给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龙头供货。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8%,在真空泵、气体输送系统等关键部件上也实现了突破,零部件国产化率从15%提升到30%,帮整机厂商降了不少成本。
这些企业的崛起,离不开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大基金三期3440亿元资金里,65%都投向了设备领域,28nm成熟制程设备还有专项补贴。9月以来,这个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入超90亿元,北方华创、拓荆科技等企业也被机构密集调研。不过也要看到,虽然整体国产化率提上来了,但高端领域还不足10%,而且当前科技板块估值分化明显,科创50指数PE已达176.5倍,处于历史高位,风险也不能忽视。
和那些靠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不同,这些龙头靠“硬科技”筑护城河,研发投入一直很高,技术迭代紧跟行业前沿。它们的突破不只是企业自己的事,更关系到整个科技产业链的安全。毕竟在中美芯片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只有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不被“卡脖子”。
最后想问,这10家科技龙头里,你觉得哪家的技术壁垒最扎实?面对当前科技股的估值分化,你会优先关注设备整机还是核心零部件企业?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社保那些事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