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1年5月20日,刘守华爬上了武当山官山镇西河村的半山坡,他是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专门研究民间传说,这次,他要找一个叫"寄死窑"的地方。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湖北武当山下,藏着一个让人不敢相信的秘密,几十个洞窟,散落在半山腰。
每个洞口,只容一人,洞内,刚好躺下一个老人,当地人说,这是"寄死窑"。
60岁的老人被子女送进去,给三天饭,然后封死洞口。
——《壹》——
2001年5月20日,刘守华爬上了武当山官山镇西河村的半山坡,他是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专门研究民间传说,这次,他要找一个叫"寄死窑"的地方。
村支书在前面带路,杂草长得比人还高。
荆棘刺破了裤腿,刘守华拨开一丛灌木,突然看到了两个黑洞洞的窟窿,洞口方方正正。高约80厘米,一个人弯腰才能进去,刘守华钻了进去。
洞内很窄,他躺下试了试,刚好一个人的长度。
大约2米深,四壁平整,有明显的凿痕,抬头看,洞顶也是平的,像是精心修整过,最诡异的是洞口两侧,左右各有一道槽痕。
一条长的,上下贯通,是插门槽,一条短的,是门栓孔。
刘守华的手摸上那道槽痕,冰凉,粗糙,他脑子里冒出一个画面:门从外面关上,插上栓,洞里的人再也出不来。
当地人说,这样的窑洞,西河村有二十多处。
整个官山镇,四十多个,更多的在郧县,老渡口附近的悬崖上,十几个洞窟高低错落,像是一排等待填满的墓穴。
安城有座小山,干脆就叫"寄死窑山",上面的洞有十几处。
刘守华走访了村里的老人,一个84岁的老奶奶,坐在门槛上晒太阳,她笑着给刘守华讲故事,讲完《斗鼠记》的传说,她说了一句话:"老人还是有点用!"
但她接着说的内容,让刘守华沉默了。
"进窑的老人,家里送三天饭,三天后就不管了,等死了,再把尸体拿出来埋。"老奶奶说得很平静,像在说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贰》——
窑洞里发生过什么?当地流传的说法很统一:老人满60岁,就得进窑,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所以洞口有门栓,子女把老人送进去。
带来一袋米,几个馍,然后在洞口砌砖。
第一天,送一顿饭,砌一块砖,第二天,送一顿饭,再砌一块砖,第三天,送最后一顿饭,砌上最后的砖,洞口越来越小,光线越来越暗。
到第三天,窗口彻底堵死,老人在黑暗里,等待死亡。
饿,是第一重折磨,胃开始痉挛,肠子翻搅,全身无力,渴,是第二重折磨,嘴唇干裂,喉咙像火烧,舌头肿胀,孤独,是第三重折磨。
黑暗中,听不到任何声音,只有自己的呼吸,越来越弱。
有的窑洞,考古人员发现了抓痕,洞壁上,指甲抓出的沟壑,深深浅浅,这说明什么?说明有人试图逃出去,说明那扇门真的锁住了人。
说明并非所有老人都是"自愿"。
等老人咽气,子女再回来,拆掉砖墙,把尸体抬出来,找个地方重新埋葬,寄死窑只是一个临时的死亡场所,真正的坟墓在别处,为什么要这么做?
答案很简单:穷,武当山地区,古称房陵。
历史上就是流放之地,土地贫瘠,灾害频发,一家人的粮食,只够壮年劳力吃,60岁的老人,干不动活了,每天吃饭,不产出,一个老人,就是一张嘴。
灾年来了,全家都得饿死,怎么办?
送进寄死窑,这不是个别家庭的选择,这是整个地区的习俗,如果不把老人送走,邻里会指责,族人会唾弃,习俗的力量,比道德更强大。
有人说,老人自己愿意,为了子孙后代,主动牺牲。
但门栓为什么在外面?但墙上的抓痕是谁留下的?
——《叁》——
寄死窑什么时候出现的?专家推测,最早可能在渔猎时期,那时候,人类靠打猎和采集为生,食物不稳定,经常挨饿,老人吃得多,跑得慢,成了部落的负担。
把老人扔进山里,是生存法则。
到了春秋战国,这个习俗在鄂西北地区达到高峰,《斗鼠记》里提到的麇国,就在这一带,传说中,麇国有法令:60岁不死,就要活埋。
民间故事说,有个孝子不忍心。
他偷偷在山上挖了个洞,把父亲藏起来,每天送饭,后来,外国使臣带来一只巨鼠,要跟麇国斗,鼠大如牛,凶猛无比,麇国派出老虎,都打不过。
孝子去问父亲,老人说:"鼠怕猫,养一只十三斤半的猫,就能赢。"
孝子照做,果然,巨鼠见到猫,吓得屁滚尿流,国王大受震撼,原来老人有智慧,能解决国家大事,他下令废除弃老习俗,从此,麇国开始尊老敬老。
这只是个传说,但传说背后,藏着真实的历史转折。
唐朝时期,寄死窑开始被禁止,武则天把儿子李显贬到房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房县,李显在这里待了14年,他发现当地有寄死窑的习俗,非常震惊。
李显下令禁止,后来他当了皇帝。
他向母亲武则天上奏,要求全国范围内禁止这种习俗,唐朝政府严格监管,各县各村都有人巡查,寄死窑逐渐消失了,但没有完全绝迹。
在偏远山区,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民国。
村里的老人说,1920年,最后一个老人被送进寄死窑,那之后,再也没人用过这些洞了,从春秋战国到1920年,至少两千多年。
这个习俗,存在了两千多年。
——《肆》——
2005年,一群学生进山考察,他们测量了几十个窑洞,记录尺寸,拍摄照片,采访村民,他们发现了一个细节:有些窑洞很精致。
底部雕刻着花纹,内壁开凿了小龛,用来放灯。
还有的窑洞,分大小两种,村民说,大的给男人用,小的给女人用,但他们提出了疑问,如果真的是为了省粮食,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修窑洞?
挖一个洞,需要好几天,要工具,要人力。
穷到连饭都吃不上的人,哪来的精力修这些?直接把老人扔进山里不就行了?为什么要修门栓?为什么要雕花纹?为什么要分男女?
他们提出了另一种可能:这些不是寄死窑,而是祭祀窑。
"寄死"和"祭祀",在当地方言里发音很像,时间久了,可能搞混了,古代汉江流域有很多小国,这些国家有祭祀仪式。
修建专门的洞窟,举行祭祀活动,后人误以为是弃老的地方。
这个说法有道理,中国自古讲孝道,儒家文化推崇"孝",历代皇帝都以孝治天下,南宋的宋光宗,因为对父亲不够孝顺,被大臣联合废黜。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怎么可能大规模存在弃老习俗?
而且史书上几乎没有记载,如果真有这么残忍的制度,为什么正史不写?为什么地方志不提?但反对的声音也很强,村民的口述很一致。
不同村子,不同年龄的老人,说法都差不多。
都提到60岁,都提到送三天饭,都提到封洞口,如果只是祭祀窑,为什么门栓在外面?如果只是祭祀窑,墙上的抓痕怎么解释?
如果只是祭祀窑,为什么村民都说是送老人等死的地方?
2009年,考古队在汉江流域发现了更多窑洞,数量惊人,川、陕、鄂、豫交界地带,类似的洞窟遍布山野,有的在悬崖上,有的在河岸边,有的藏在密林深处。
专家说,这些遗迹印证了中国民间丧葬习俗有演变过程。
也为亚洲各国流传的"弃老变敬老"的传说,找到了实物证据,但具体是什么年代修建的?是否真的用来弃老?又是什么时候废弃的?
至今没有定论,没有人能给出百分百确定的答案。
因为这段历史,从未被正式记录,它只存在于民间传说,只刻在山野洞窟,只留在老人的记忆里。
来源:渊林史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