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西贝顾客食用牛大骨神情特别”的视频在网络引发广泛关注。视频拍摄于广西某西贝门店,画面中一位中年女性顾客手持牛大骨进食时,表情与肢体动作较为特殊,相关片段在社交平台快速传播。随着讨论发酵,视频里的牛大骨被部分网友质疑属于预制菜,这与西贝长期宣传的“现做现卖
一段“西贝顾客食用牛大骨神情特别”的视频在网络引发广泛关注。视频拍摄于广西某西贝门店,画面中一位中年女性顾客手持牛大骨进食时,表情与肢体动作较为特殊,相关片段在社交平台快速传播。随着讨论发酵,视频里的牛大骨被部分网友质疑属于预制菜,这与西贝长期宣传的“现做现卖”理念形成差异,再次将品牌推向舆论焦点。据梳理,这已是西贝年内第三次因相关事件引发公众讨论,此前“7岁儿童用餐纠纷”“特殊营销事件”等话题,也曾让品牌面临不少争议。
此次争议源于一段30秒左右的短视频。镜头中,身着格子衬衫的顾客紧握牛大骨,进食时伴随特定的表情与肢体反应,独特的状态引发网友关注。有细心的网友发现,餐盘中的牛大骨色泽均匀、肉质形态规整,这些特征与预制菜较为相似。而西贝菜单上明确标注“西北手工现炖”“每日新鲜制作”等宣传语,两者之间的反差让不少消费者产生疑问。
预制菜在连锁餐饮行业的应用并不少见,合理使用预制菜可提升出餐效率、保障口味稳定,本身并非问题所在。消费者对此次事件的关注,更多集中在西贝的“宣传与实际是否一致”上——一方面,品牌以“现做”为卖点,支撑起人均百元的消费定价,让消费者为“手工制作”的价值付费;另一方面,若实际使用预制菜却未明确告知,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价值不符”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西贝创始人曾公开表示“西贝宁可慢一点,也要坚持现制”,这一表态也让此次的预制菜质疑更受关注。
“牛大骨事件”发酵已超三天,西贝官方尚未就顾客神情原因及预制菜质疑作出回应。这种“沉默应对”的方式,与此前“特殊营销事件”的处理态度相似——当时某博主发布“因西贝赠汤获赠房产”的内容,离奇剧情引发“品牌营销”争议,西贝同样未及时公开澄清。多次争议事件中的“冷处理”,让部分网友对品牌的公关态度提出看法。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分享了自己的消费体验:有用户晒出账单显示,西贝一份牛大骨售价98元,而同价位在普通餐馆可点多份同类菜品;若牛大骨确为预制菜,其成本与售价之间的差距更显突出。“高价能否匹配价值”“宣传是否真实”,成为此次舆论的核心讨论点,有消费者直言“希望品牌能明确告知食材情况,让消费更透明”。
回顾西贝近年来的发展,类似的争议并非首次出现。“7岁儿童用餐纠纷”中,孩子打翻菜品后被收取清理费,曾引发“服务是否合理”的讨论;“一岁宝宝餐”也被曝使用复热料理包,当时品牌回应“内部整改”,但后续具体改进措施未公开。多次争议后,品牌虽均提及“优化服务”,但实际变化未被消费者明显感知,此前“打造国民餐饮”的愿景,也因频繁的争议受到影响。
“啃骨姐”的个人神情反应可能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背后引发的预制菜争议、信任质疑,却折射出西贝长期存在的品牌问题。对于餐饮企业而言,猎奇营销或许能短期吸引流量,但长期发展仍需依靠“诚信”与“品质”——食材来源透明、宣传与实际一致、争议及时回应,才是留住消费者的关键。
西贝正处于品牌信任的关键节点。若想挽回消费者信心,不妨从“透明化”入手:公开食材采购与制作流程,明确告知消费者预制菜的使用情况;结合成本调整价格体系,让定价与价值更匹配;甚至可邀请消费者参观后厨,直观展示食品制作过程。
来源:一个叫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