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曼彻斯特9点30分的钟声刚刚敲响,35岁的叙利亚裔男子贾希德·阿什迈,驾驶汽车径直冲向人群,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滞了。紧接着,他下车,手里持刀对着无辜的人们乱刺。
曼彻斯特9点30分的钟声刚刚敲响,35岁的叙利亚裔男子贾希德·阿什迈,驾驶汽车径直冲向人群,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滞了。紧接着,他下车,手里持刀对着无辜的人们乱刺。
“他身上有炸弹!他在按按钮!”惊恐的尖叫声此起彼伏,人们四散奔逃,而警方的枪口已迅速对准了行凶者。当阿什迈挣扎着想要再次起身时,几声枪响,终结了这场持续了大约八分钟的噩梦。
两名无辜的平民倒在血泊中,再也没有醒来。三人重伤,生死未卜。而嫌疑人,则在拆弹小组赶到现场之前,就此毙命。事后证实,他那件看似臃肿的背心下,并没有爆炸物,但现场警察嘶吼着“退后!”的画面,已经成了英国犹太社区挥之不去的阴影。
这场发生在曼彻斯特的恐袭,最令人深思的,是它发生的时间点。就在阿什迈行凶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地中海公海上,另一场国际风暴正在上演。
以色列海军正在拦截一支由41艘船只组成的“全球坚韧船队”,船上载满了援助物资,数百名来自各国的活动人士被扣押并遣返。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高调宣称此举是为了“阻止闯入战区”,而包括南非、土耳其在内的多个国家则强烈谴责,称这是“违反国际法的暴行”。
这两起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却被一条看不见的线,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英国警方虽然没有直接给出阿什迈的作案动机,但这位35岁的叙利亚裔男子,幼年时来到英国,2006年入籍。
他既不在政府的反恐监控名单上,也没有公开的极端主义记录。他的身份,就是我们身边任何一个普通人。而这种“看似普通”的特征,恰恰与近年来欧洲多起恐袭者的画像高度重合:他们可能因为遥远的地区冲突而心生怒火,最终却将仇恨的刀刃对准了身边的族群,对准了原本和睦的社会。
曼彻斯特的枪声,与其说是一次偶然事件,不如说是英国社会内部矛盾长期积累后的一次集中爆发。自2023年巴以冲突升级以来,英国针对犹太人的袭击事件数量就一路飙升,仅2024年就发生了超过3500起,创下了现代史上的第二高纪录。
与此同时,反对以色列在加沙军事行动的抗议活动,几乎每周都在伦敦街头上演。今年7月,政府取缔了“巴勒斯坦行动”组织后,一场抗议活动中就有数百人被捕,甚至发生了警察遭遇“拳打脚踢、投掷物品”的暴力抵抗。
这种社会的分裂,在政策层面上表现得尤为撕裂。一方面,首相斯塔默紧急从丹麦赶回国内,立即下令为全英的犹太教堂增派警力,并誓言“要战胜抬头的仇恨”。另一方面,伦敦地铁司机因高呼“还巴勒斯坦自由”而被停职,警方对抗议口号的界定也反复引发争议。
一位曼彻斯特市民的评论,或许最能道出这种困境:“政府既想安抚犹太社区,又怕激怒抗议人群,结果反而两边都没护住。”这种左右为难的局面,让本已紧张的社会氛围更加脆弱。
事实上,英国的遭遇,绝非孤例。自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反犹事件都在激增,法国南部甚至发生了犹太教堂纵火案。如今,以色列拦截援助船只所引发的国际怒火,正在给欧洲的安全局势“火上浇油”。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痛骂以色列“疯狂”,哥伦比亚直接驱逐以色列外交官,这些强烈的情绪,很容易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进一步传导给欧洲的移民群体,激化他们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更棘手的是,这些恐怖袭击往往存在着“看不见的关联”。此次英国警方逮捕了两名30多岁男子和一名60多岁女子,怀疑他们协助阿什迈“筹备恐袭”,但目前并没有找到他们与任何极端组织的直接联系。
这种“松散关联”的恐袭模式,让反恐部门防不胜防,你能监控那些已知的极端分子,但你如何防范那些被国际新闻激怒的普通人,在某个瞬间被煽动,拿起武器,成为潜在的威胁?这就像一场无形的战争,敌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却难以识别。
当查尔斯三世在声明中写下“深感震惊和悲痛”,当以色列驻英使馆反复强调“保障犹太社区安全”时,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曼彻斯特的悲剧,绝不是终点。只要加沙的人道主义灾难没有解决,只要以色列的封锁没有解除,欧洲街头的矛盾和仇恨就会一直发酵,滋生出更多潜在的危险。
就像地中海的风浪最终会吹到英伦三岛一样,远方的冲突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所以在全球化日益紧密的今天,没有谁能够在国际乱局中独善其身。保护好教堂外的信徒,或许不只需要增派警力,更需要我们去解开那些跨越国界的仇恨死结,去弥合那些因误解和对立而产生的社会裂痕。
来源:奇闻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