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既别汗(1282-1341 年)原名 “月赤察儿”,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后裔,属于蒙古黄金家族成员。
月既别汗(1282-1341 年)原名 “月赤察儿”,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后裔,属于蒙古黄金家族成员。
1312 年,金帐汗国脱脱汗去世后,月既别凭借军事力量击败脱脱之子亦勒巴思迷失,夺取汗位。
《元史》记载,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 年)“北边诸王月即别遣使来朝”,证实其与元朝的宗藩关系。
月既别汗统治初期,金帐汗国面临内部分裂和外部威胁。他通过联姻和军事手段巩固权力,例如将妹妹肯切克许配给莫斯科大公尤里,以换取对俄罗斯地区的控制。
此时的金帐汗国疆域涵盖东欧至中亚,是蒙古四大汗国中实力最强的政权之一。
月既别汗在位期间(1312-1341 年),金帐汗国进入鼎盛时期。他推行两大政策深刻影响了汗国的发展:
全面伊斯兰化月既别汗在花剌子模维齐尔忽都鲁帖木儿支持下,皈依伊斯兰教并定为国教,取代蒙古传统的萨满教。
他在克里米亚修建宏伟清真寺,并重用亚萨维派苏菲领袖伊本・阿卜杜勒 - 哈米德,将其家族世袭为 “纳吉布”(元帅)。
这一政策得到河中地区穆斯林贵族支持,汗国境内大批居民皈依伊斯兰教,形成 “月即别人” 的认同。
军事与经济扩张月既别汗组建 30 万 “乌兹别克军”,控制伏尔加河下游至里海北岸的贸易路线。
他与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结盟,对抗伊儿汗国,并与元朝恢复外交关系,保障丝绸之路商路畅通。
此时的金帐汗国首都萨莱成为欧亚贸易中心,《史集》记载其 “市场繁荣,货物堆积如山”。
1341 年月既别汗去世后,金帐汗国陷入内乱,逐渐分裂为多个小汗国。
15 世纪中叶,白帐汗国后裔阿布海尔汗(1428-1468 年在位)以月既别汗之名重建政权,将统治下的游牧部落统称为 “乌兹别克人”。
这一名称首次作为政治实体出现,标志着乌兹别克民族共同体的初步形成。
1456 年,阿布海尔汗在与西蒙古卫拉特部的战争中惨败,部分部落脱离其统治,形成哈萨克汗国。
剩余的乌兹别克部落继续南迁,与河中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的突厥化定居民族融合,形成 “月即别联盟”。
此时的乌兹别克人仍以游牧为主,但已开始吸收粟特、花剌子模等农耕文明的元素。
1500 年,阿布海尔之孙昔班尼汗(1451-1510 年)率乌兹别克游牧民南下,攻占撒马尔罕,灭亡帖木儿帝国,建立昔班尼王朝。
他将汗国疆域扩展至锡尔河与阿姆河流域,定都撒马尔罕,并推行突厥化政策,鼓励乌兹别克人与当地居民通婚。
昔班尼汗统治时期,乌兹别克人完成从游牧到定居的转型,农业、手工业和贸易迅速发展。
他颁布《昔班尼法典》,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并在撒马尔罕修建天文台和学校,推动伊斯兰文化繁荣。
此时的乌兹别克汗国成为中亚最强大的政权,被称为 “乌兹别克斯坦” 的雏形。
19 世纪末,沙俄征服中亚,乌兹别克汗国沦为殖民地。1917 年十月革命后,中亚地区成立多个苏维埃政权。
1924 年,苏联实施 “民族划界” 政策,将原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和突厥斯坦自治共和国的部分领土合并,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这一决策基于历史传统和民族分布,将 “乌兹别克” 作为主体民族名称。
苏联文件《关于中亚地区民族共和国划界》明确指出,乌兹别克族的形成与月既别汗及其后裔的统治密切相关。
1991 年苏联解体后,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正式定国名为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乌兹别克斯坦的名称直接来源于月既别汗。14 世纪,金帐汗国因月既别汗的统治被称为 “月即别汗国”,其臣民被称为 “月即别人”。
15 世纪,阿布海尔汗以 “乌兹别克” 命名其政权,这一名称随部落南迁逐渐固定。
1924 年苏联民族划界时,“乌兹别克” 成为官方认定的民族名称,最终演变为现代国家的国号。
这一过程跨越 600 余年,融合了蒙古、突厥、波斯等多元文化。
正如《中亚通史》所述:“乌兹别克族的形成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相互作用的结果,月既别汗的统治为这一过程奠定了基础。”
从月既别汗的金帐汗国到现代乌兹别克斯坦,国号的演变折射出中亚草原与绿洲文明的交融。
这一过程中,月既别汗的伊斯兰化政策、昔班尼汗的南迁征服、苏联的民族划界,共同塑造了今日的乌兹别克民族。
正如《乌兹别克族的起源问题》指出:“乌兹别克的族名源于蒙古统治者,但其文化灵魂属于中亚本土。” 这一历史脉络,为理解中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关键钥匙。
来源:巴州刺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