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43岁的孙铭修在一家纺织厂工作。流水线的节奏单调又枯燥,孙铭修总是叼着一支烟,把烟雾当作驱赶疲倦的方式。生活习惯并不讲究,常常是下了晚班就去夜市大排档点上一份烤串或小龙虾,再拎几瓶啤酒回家,吃到深夜才倒在床上。饭后从不刷牙,刷手机困到眼皮打架才睡下
2018年,43岁的孙铭修在一家纺织厂工作。流水线的节奏单调又枯燥,孙铭修总是叼着一支烟,把烟雾当作驱赶疲倦的方式。生活习惯并不讲究,常常是下了晚班就去夜市大排档点上一份烤串或小龙虾,再拎几瓶啤酒回家,吃到深夜才倒在床上。饭后从不刷牙,刷手机困到眼皮打架才睡下。虽然口中偶尔有股难闻的气味,牙齿也常常隐隐作痛,但他总觉得是小毛病,压根没在意。
2018年8月9日上午,孙铭修在流水线上裁剪布料。忽然,左下颌的槽牙位置传来阵阵钻心的疼痛,像有电钻在骨头里嗡嗡作响,痛意直冲脑门。这种疼痛并非第一次出现,以往忍忍就能过去,他索性继续操作机器。但布料刚裁剪完一批,疼痛反而越来越剧烈。他忍不住走到卫生间照镜子,只见牙龈已经红肿,布满了细密的血丝,像是被火灼烧过。孙铭修吞下一片对乙酰氨基酚,半小时后,疼痛渐渐减轻,他才又返回岗位。
2018年8月26日清晨五点多,孙铭修从床上翻身坐起时,喉咙里像被砂纸反复摩擦一样生疼。刚张开嘴,一股灼热感沿着咽喉直往下窜,干渴得连呼吸都带着刺痛。他试着咽下一口唾液,瞬间像锋利的刀片划过喉咙,疼得他下意识捂住脖子,眉头紧锁。走到洗漱台刷牙,牙刷刚碰到口腔深处,牙膏泡沫顺着咽口滑下去,他猛然一阵干呕,整个人弯着腰抵在水池边,手扶着池沿,眼泪被疼痛逼出来。他抬头喘气时,胸口一阵发紧,呼吸只能浅浅进行,每次吸气都要控制着动作,不敢用力,否则那股刺痛感立刻扩散到整个咽部,让他头皮发麻。
到了工厂,孙铭修强忍着喉咙的灼烧感,站在工作台前继续裁剪。刀片拉过布料的瞬间,他下意识吸气,却立刻被剧烈的刺痛逼得停下动作。他只能放缓呼吸,一点点将空气吸入体内。随着时间推移,喉咙的肿胀感愈发明显,像有什么东西堵在气道口,让他只能张着嘴大口喘气。每次吸气稍快,气流冲过红肿的咽壁,带起阵阵尖锐的刺痛,他的肩膀随之抖动,手里的剪刀也因疼痛颤抖。他试图开口对旁边的工友说话,可声音沙哑低沉,像砂砾在玻璃上摩擦,一句话没说完喉咙便传来撕裂般的刺痛,让他下意识地用手按住颈部,表情扭曲。
中午工休时,孙铭修拿起盒饭里的炒肉,筷子夹起的动作伴随犹豫。他咬下一块肉片,辣油刚碰到咽喉的溃烂处,灼痛瞬间直击泪腺,他眼睛猛然一酸,泪水直接流出。肉片还未吞下,剧烈的疼痛让他条件反射般把东西吐了出来,气管被呛到,随即爆发出一阵止不住的咳嗽。他一手撑在桌边,一手捂着喉咙,身体前倾,咳嗽声震得胸腔生疼,脸憋得通红。旁边工友见状立刻伸手拍打他的后背,他咳得越来越剧烈,胸口随每次咳嗽抽动,喉咙像被撕开一样。好不容易缓过来时,他气息急促,额头冷汗直冒。低头一看,刚刚吐出的饭菜里夹杂着鲜红的血丝,血迹在米饭间格外刺眼,让他怔在原地,手指僵硬地攥住筷子,半晌没能动弹。
孙铭修吓得立刻向厂里请了假,急忙赶到附近的小诊所。医生戴上手套,用压舌板仔细查看,他张开嘴的一瞬间,疼痛几乎让他眼泪直流。镜光下,医生看见他的口腔几乎被密布的白色溃疡占据,舌面、唇内侧、上腭都有针尖至芝麻大小的溃点。最刺眼的是咽喉口的一处大面积溃烂,坑洞边缘红肿发亮,中央呈现出黄色坏死样,周围黏膜凹凸不平。医生轻轻用棉签触碰,孙铭修整个人剧烈一抖,双腿发软,冷汗顺着鬓角直流。
医生放下棉签,语气郑重地开口:“这是严重的疱疹性口腔溃疡,疼痛感会非常强烈,而且恢复周期很长。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才能逐渐愈合,即使痊愈,也会留下疤痕。溃疡不只是表面的问题,它说明你口腔的黏膜防御力已经下降,这段时间一定要避免刺激性的饮食和不良生活习惯,否则病情还会加重。”
医生接着补充:“我给你开了复方草本含片,含在口里能起到局部消炎镇痛的作用。还配了喷雾,可以直接作用在溃疡面,缓解炎症和刺痛。同时安排你输液镇痛,帮助身体更快稳定下来。今天你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晚上尽量喝些温凉的粥,不要再吃硬的或烫的食物,避免二次摩擦。药物只是辅助,你要学会保护自己,才能慢慢好转。”
医生停顿了一下,看着孙铭修的神情,又语重心长地说道:“平时要保证足够的休息,少熬夜,保持作息规律,身体免疫力才不会继续下降。溃疡反复发作,往往和抵抗力低下有关。你要暂时停掉夜宵啤酒,尽量远离烟草。别以为这些小习惯无关紧要,很多人就是因为长期忽视,才导致小问题变成大病。你现在的情况就是个警告,要趁早改变。”
最后,医生耐心地叮嘱:“这次复诊不能只看一次就完事,你要按照我的医嘱每周来复查一次,观察溃疡面积有没有缩小。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吞咽明显受阻或者颈部出现肿块,必须立刻回到医院复查,不能拖延。溃疡表面看似只是破损,但它很容易和更严重的疾病混淆。你这次能及时来已经算幸运,后面一定要把这些话记牢,不然下次可能没这么快察觉。”
这次经历让孙铭修心有余悸。自那以后,他每天早晚都要拿着牙刷在镜子前反复清洁,连最难刷到的牙缝也不敢忽略。过去习惯性的随手点烟,也在康复过程中自然戒掉,想到溃疡时的疼痛,他甚至对烟味都产生了排斥。夜班后常去的小摊和啤酒摊也不再光顾,烧烤和海鲜全部停掉,换成家里自己炒的清淡蔬菜,偶尔再搭配维生素补充剂。他一边调整饮食,一边逼自己规律作息,每天到点就关掉手机,不再熬夜。
半年坚持下来,身体的变化肉眼可见。孙铭修早晨起床时不再满口异味,过去总让他尴尬的口臭彻底消失。牙齿也因为少了烟酒和油腻食物的侵蚀,颜色逐渐回复一点。精神状态同样明显提升,上班时整个人神清气爽,动作麻利,连工友都说他气色比以前好多了。他自己也能感觉到,不再像过去那样疲乏无力,哪怕连轴转一整天,依旧觉得身上有劲。孙铭修愈发笃定,这些改变是值得的,心里暗下决心要一直坚持下去。
可命运并未放过他。2020年10月17日早晨,孙铭修在刷牙时无意触到右侧口腔,竟摸到几个米粒大小的硬疙瘩。牙刷毛轻轻一擦,表皮立刻破溃,刺痛顺着舌根蔓延开来,让他猛地一颤。他心里一紧,却安慰自己只是溃疡复发,于是随手喷了几下复方草本喷雾,又吞了几片维生素B2。为了不耽误上班,他还是照常去了工厂。可在工作间隙,口腔的刺痛时不时袭来,说话一用力就牵扯到患处,咀嚼时更像针尖戳着伤口,每一下都让他皱起眉头。
半个月下来,情况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口腔里的小疙瘩逐渐连成一片,触摸时能清楚感到一个坚硬的肿块,周围黏膜红白相间,轻轻一碰便传来刺痛。孙铭修吃饭时不得不放慢动作,可就算细嚼慢咽,疼痛仍一阵阵袭来,像被钝刀割裂。更让他心慌的是,下颌下方的脖子慢慢鼓起,皮肤下隆起一块坚硬的结节,用手一按,硬得像石头般,不仅压得生疼,还让他隐隐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他觉得应是清洁不够,又不想花钱看大医院,就一直没去医院检查。
2020年11月9日,厂里正赶“双十一”订单,车间里机器轰鸣,孙铭修弯腰抱起一捆布料,刚起身时,嘴唇忽然发麻,像是被冷风冻僵一样失去感觉。他下意识舔了舔唇,却发现舌尖也在发木,连触感都模糊了。他甩了甩头,以为是熬夜后的疲劳作祟,便抬手用力拍了拍自己的脸,试图让麻木退去。可布料刚放到推车上,麻感就顺着舌根扩散到整个下颌,像有一层厚厚的棉布裹住口腔,让他说不出完整的音节。他伸手捂住下巴,额头冒出冷汗,呼吸急促,站在机器旁一时动弹不得。
没过多久,情况骤然加重。孙铭修感觉整个口腔失去了触觉,连牙齿轻轻咬合都变得迟钝。他想张口呼喊工友,却发现嘴唇僵硬得像被胶水粘住,发不出一个清晰的字。工友凑近时,只见他的脸部肌肉不受控制地抽动,一边嘴角被拉得极高,另一边却耷拉着,表情古怪扭曲。伴随抽搐,口水从嘴角缓缓流下,他急忙抬手去抹,可动作迟缓僵硬,手指触到唇边却感觉不到湿润。他拼命想挤出声音,却只能发出低沉模糊的“呜呜”声,喉咙里气息急促翻涌,身体前倾,差点将布料滑落在地。
工友们慌忙把孙铭修抬到医院,急诊室里医生迅速安排了各项检查。血液报告出来的那一刻,现场气氛凝固:肿瘤标志物CYFRA21-1升至7.8ng/mL,癌胚抗原(CEA)也达到11.6ng/mL,数值明显异常,提示体内存在高度活跃的恶性病变。孙铭修躺在病床上,听着医生低声讨论,心里发凉,握着床单的手不断收紧,他努力想从医生口中得到安慰,却看到的只是眉头紧锁的神情。
进一步的MRI检查显示,右侧口腔壁清晰可见一处约2.8cm大小的病灶,边缘不规则,已经突破黏膜深入肌层,并侵犯到邻近骨质。医生把影像递到灯箱上,白色阴影清晰刺眼,显示病变的侵袭范围远超孙铭修的想象。他咽下一口唾液,喉咙像被针刺般痛,心里却比身体更沉重,知道这已不是单纯的口腔溃疡,而是更严重的疾病。
病理活检结果很快出来,报告写着“低分化鳞状细胞口腔癌(G3)”。医生告诉他,这是恶性程度极高的一类癌症,进展迅速,治疗难度大。孙铭修听得脑袋嗡嗡作响,整个人愣在原地,妻子则一边抹泪一边追问医生是否还有希望。为了延长生命,他立刻辞去工厂工作,住院接受放疗、化疗以及部分切除手术,怀着一线希望配合治疗。
然而,口腔颌面部血管密布,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再精准也难以完全切除所有癌变组织。更糟糕的是,癌细胞已沿着淋巴通道和骨骼转移,治疗的效果极为有限。放化疗让孙铭修虚弱不堪,体重快速下降,常常靠流食维持。短短几个月,病情急转直下。2021年8月,他因癌细胞大面积骨转移引发多器官衰竭,在病床上安静离世,年仅44岁。
ICU门口,孙铭修的妻子早已哭到声音嘶哑,整个人瘫坐在长椅上,眼泪不断滑落,打湿了胸前的衣襟。她试图伸手扶住门口的栏杆,却因力气不支而滑落,整个人几乎伏在冰冷的地砖上。孙铭修的父母站在一旁,紧贴着走廊的墙壁,手不停抹着脸上的泪水,神情恍惚。走廊里安静得只剩下低声的抽泣声,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面,让围观的家属们无不动容,几位年轻护士也低下了头,不敢与这份悲痛直视。
主治医生从ICU走出,看着哭倒在地的老人,忍不住弯下身,轻轻扶起孙铭修的母亲。老人双手发抖,身体微微颤抖,几乎站立不稳。医生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无奈:“我们真的已经尽力了,抢救时病人的求生欲非常强烈,可惜病情进展太快。口腔癌早期和普通溃疡症状极其相似,容易被忽视。临床上常见的高危因素包括长期嚼槟榔、吸烟饮酒、反复热烫与重辣刺激以及作息紊乱等,很多患者把反复口腔溃疡当成小问题,等到确诊往往已是晚期。而且这种癌症转移速度快,即使手术很彻底,也难以清除所有病灶。”
医生话音刚落,孙铭修的妻子猛地抬起头。她的眼神由绝望转为愤怒,声音哽咽却尖锐:“什么槟榔?你们怎么能这么说?这是在污蔑!他这辈子从来没有碰过一颗槟榔!””她的声音在长廊里回荡,引来几位病患家属侧目。她红着眼直直盯着医生,像要从对方的表情里找到一个能自圆其说的理由。
医生一时间愣住,脸上闪过一丝惊讶和迟疑。根据长期临床经验,嚼槟榔确实是导致口腔癌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制作槟榔的过程中常常添加石灰、香料等化学物质,人在咀嚼时会产生大量亚硝基化合物,而这类物质早已被研究证实是重要的致癌因子。更何况槟榔纤维坚硬粗糙,长期摩擦口腔黏膜,会反复造成创面和炎症,进而可能诱发癌变。但面对家属的斩钉截铁,他也陷入困惑。
走廊里的空气一时凝固,医生沉默片刻,还是追问道:“那请问,他平时有没有长期吸烟或饮酒?是不是经常吃特别烫的食物,或者偏爱过辣的口味?是不是生活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或者饮食结构单一?这些因素都会增加风险。”医生的话语缓慢而谨慎,他的表情却越来越严肃,仿佛在努力寻找导致病情恶化的蛛丝马迹。
妻子摇着头,声音低沉又颤抖:“都没有。2018年他得过一次很严重的口腔溃疡,从那以后,他烟酒全戒了。夜里再也不去吃那些烧烤夜宵,改成了自己在家做些清淡的凉拌菜。作息也变得规律,晚上到点就关掉手机睡觉。他经常跟我说这样精神好多,白天上班也有劲。他真的一直坚持着,身体看起来比以前更健康。可为什么,现在却突然变成这样?”
话说到最后,她泣不成声,整个人扑在椅背上,双肩剧烈颤抖。医生静静看着她,心里也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沉重。妻子的描述与病人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形成鲜明对比:影像里是侵袭性极强的恶性病灶,而眼前家属的叙述,却是一位早已改掉不良习惯、努力维持健康生活的中年工人。这种反差让医生一时也无言以对,周围的人都陷入了压抑的沉默。
最终,妻子抬起头,带着哭腔,声音里满是绝望与质问:“医生,他才四十出头啊,离退休还远着呢。我们全家都靠他支撑,怎么会突然就得了口腔癌?你们一定要给我们一个解释啊……”她的呼喊在走廊里久久回荡,压抑的氛围让每个人心头都沉甸甸的,仿佛空气都变得凝重。
医生的眼神闪过一丝无力。他带领团队回到办公室,调出孙铭修近两年的病历资料,一份份检查单摊在桌上:血液指标、肿瘤标志物、影像学资料、病理切片,甚至连用药和饮食记录都反复核查。可无论如何比对,这些资料都没有透露出确切的答案。
会议室里,几名主治医生一边翻阅病例,一边与家属再三沟通。妻子详细回忆了孙铭修的生活细节,从作息时间到饮食习惯,从戒烟戒酒到运动频率。她反复强调,丈夫这几年确实改掉了所有不良习惯。医生们认真倾听,时而互相低声交流,但得到的结论依旧模糊。孙铭修的病情进展之快、恶性程度之高,与那些长期咀嚼槟榔、抽烟二三十年的患者几乎无异,可这一切在他身上似乎毫无逻辑。
讨论持续到深夜,依旧没有定论。几位年轻医生叹息:“会不会只是运气太差?”但主治医生摇头:“医学上不能只靠‘运气’解释。”最后,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把所有病历整理好,求助于国内口腔肿瘤专家张志愿教授。同行常说:“张教授看过的病例,不会轻易留下疑点。”
几天后,在医院专门安排的会诊室里,张教授亲自翻阅了孙铭修的所有资料。白发的老人戴着老花镜,眉头紧锁,不时用笔在病历上划线。他问得极为仔细,甚至连2018年那次严重口腔溃疡的用药情况都要追溯到药名、剂量。妻子坐在一旁,手指攥着衣角,随着教授的问题逐一回答,声音时而哽咽。
会诊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张教授时而沉思,时而抬头追问细节。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不断追问生活的点滴:孙铭修的工作环境,工厂的空气状况,夜班的频率,甚至包括他平时用的牙刷牙膏品牌。妻子愣了愣,有些细节起初想不起,张教授便耐心引导,一点点挖掘。
终于,当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被提起时,张教授的眼神骤然一亮。他停下笔,抬头凝视着妻子,声音放缓:“请您再确认一遍,这个习惯他一直都有?”
妻子愣住,喃喃重复着那个习惯,随即脸色煞白,身体摇晃了一下,几乎坐不稳椅子。她不敢相信,自己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竟可能与丈夫的离世紧密相关。嘴里喃喃:“怎么会是这三个原因?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啊,从来没放在心上过……”
张教授放下病历,神情冷峻:“太无知了!虽然孙铭修不嚼槟榔,饮食作息也保持得很好,但他有三个被忽略的坏习惯,就是这三个习惯,成为了导致口腔癌的罪魁祸首。所有普通人也都要注意,就算不嚼槟榔,有这三个坏习惯,也容易患口腔癌!”
孙铭修的病例最终让医生注意到一个常被忽略的小动作,那就是他习惯在刷牙后立刻用力漱口。很多人以为这样能把牙膏彻底冲掉,保持口腔清洁,但实际上,牙膏中的氟化物和抗菌成分需要在牙面停留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孙铭修漱口过于频繁、力度过大,导致口腔内原本脆弱的保护层不断被破坏,黏膜屏障功能下降,溃疡发生频率明显增加。长年累月,反复的黏膜损伤为口腔局部细胞异常增生创造了环境,这是他最初忽视的细节。
在医生的追问中,妻子回忆起孙铭修常年喝滚烫的茶水,即使在夏天也喜欢用刚烧开的水泡茶。他总觉得这样才“提神解渴”。高温液体反复划过咽喉,会对口腔与食管黏膜造成反复灼伤。虽然每一次损伤都能修复,但在长期刺激下,局部细胞反复分裂、修复,最终可能走向异常的方向。孙铭修自认比抽烟喝酒健康,却没想到这一习惯却是沉默的风险因素,悄悄改变了口腔组织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分析他的饮食,医生发现另一个细节:孙铭修很少主动吃新鲜蔬菜水果,哪怕是调整生活习惯后,凉拌菜往往只放少量青椒或黄瓜,更多是用咸菜、凉拌肉来替代。缺乏维生素A、C、E以及微量元素,会导致黏膜修复速度减慢,抗氧化能力下降。长期如此,口腔的自我防御能力减弱,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就更容易出现难以愈合的破损。对孙铭修而言,这种营养不均衡同样在暗中推高了局部细胞异常增生的可能性。
医生在病例中还注意到,孙铭修的工作环境长时间处于高粉尘状态。纺织车间空气中漂浮的棉屑、染料粉末会附着在口腔和咽喉黏膜表面。虽然他每天回家后刷牙,但白天工作时吸入的颗粒物常常卡在口咽部,加重炎症反应。妻子提到他常说“嗓子里像有毛”,这正是空气污染导致的刺激表现。长期的低度炎症会改变局部组织的微环境,让异常细胞更容易存活和扩散,这是他从未当回事的细节。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情况是孙铭修经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口渴却不愿意喝水。他怕频繁上厕所耽误生产,就选择少饮水。口腔黏膜在缺乏唾液滋润时会变得干燥脆弱,唾液中的多种免疫因子和抗菌成分减少,细菌和病毒更容易繁殖,溃疡发生的机会大大增加。日复一日,口腔长时间处于这种干燥与炎症的环境之中,最终使局部细胞的稳态彻底打破,异常增生的风险逐渐累积。
最后,张教授在总结病例时强调了一个被家属完全忽略的细节——孙铭修多年来使用的假牙垫片。妻子回忆说那是假牙修补后医生临时建议佩戴的,他一直没更换。假牙边缘粗糙,常年摩擦同一位置的黏膜,形成了慢性机械性刺激。这样的局部损伤就像无声的催化剂,让黏膜细胞一次次在修复中发生突变。虽然孙铭修努力戒掉了烟酒,饮食也逐渐清淡,但这小小的假牙垫片却成了压垮口腔健康的隐形因素,最终让病变不可逆地发生。
资料来源:
谢金芳,吴悠,刘霞.肥胖和衰老对口腔癌抗肿瘤免疫的影响[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25,23(05):381-38徐潇奕,王斌,杨檬檬,等.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在口腔癌中的促癌机制[J].中国肿瘤临床,2025,52(15):783-790.丛钰艺,王嘉祺,杨森,等.植物来源单体化学预防口腔癌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回顾:广州43岁男子从未吃过1个槟榔,却口腔癌走了,他的亲身经历时刻提醒大家》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