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捡破烂到炸鸡排:那些“莫名其妙”的爆红,藏着多少流量套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9:34 1

摘要:打开短视频划不了三两下,准能刷到新的“全民网红”。前两年是把废品摆成艺术品的“捡破烂大师”,直播间里挤满学“生活美学”的人;没过多久,湖南那个“听劝理发师”又成了顶流,外地网友坐飞机专程去剪头;这阵仗还没过去,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又杀疯了,6块钱的鸡排卖出了

打开短视频划不了三两下,准能刷到新的“全民网红”。前两年是把废品摆成艺术品的“捡破烂大师”,直播间里挤满学“生活美学”的人;没过多久,湖南那个“听劝理发师”又成了顶流,外地网友坐飞机专程去剪头;这阵仗还没过去,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又杀疯了,6块钱的鸡排卖出了顶流排场,连景德镇文旅局都给他颁了“推介官”称号。不少人对着屏幕犯嘀咕:这些人干的都是摆摊、理发的普通营生,怎么就突然火得一塌糊涂?说句实在的,这看似“莫名其妙”的爆红背后,全是能掰扯清楚的流量逻辑。

先戳破最关键的误区:这些爆火的素人,从来不是“天上掉馅饼”砸中的幸运儿。你以为鸡排哥是某天突然被网友发掘的?实则人家在景德镇早火了三四年,“全家齐上阵”的摆摊模式在本地小有名气。那些让网友津津乐道的“奇葩规则”——下午4点半后只卖学生、12点后买鸡排加价1元“惩罚不坚定”、顾客得自己敞塑料袋接鸡排,早就在本地食客圈子里传了个遍,只是缺个被镜头放大的机会。再看之前的“捡破烂大师”,视频里的光影构图、镜头切换比专业团队还讲究,后来才知道背后藏着MCN机构的内容策划。所谓的“莫名其妙”,不过是我们没看到镜头之外的铺垫——就像舞台上突然亮起的追光灯,观众只看见被照亮的人,却没注意到后台早已调试好的设备和反复排练的流程。

算法推荐在这事儿里,绝对是藏得最深的“隐形推手”。现在的平台都有套精准的流量分发逻辑,只要内容踩中“反差感”“活人感”“情绪共鸣”这些关键词,算法就会自动推给第一批潜在受众。要是这波人的点赞、评论、转发数据达标,就会被扔进更大的流量池,像滚雪球一样越传越广。鸡排哥为啥能突围?核心就是踩中了“情绪价值”这个算法偏好点。他跟顾客插科打诨“袋子被风吹走不补钱”,手忙脚乱炸鸡排的样子被网友当成“职场摸鱼实录”自嘲,这种真实不装的“活人感”,正好击中了大家对套路化服务的厌烦。算法捕捉到这种集体情绪后,自然会加大推送力度,不知不觉就让他从本地小摊主变成了全网红人。更有意思的是,平台本身就需要这种“新面孔”维持热度,每隔一段时间推一个素人网红,既能让用户觉得有新鲜感,又能证明“普通人也能红”,吸引更多人创作内容,形成流量闭环。

我们自己的“情绪刚需”和“猎奇心理”,才是让这些网红站稳脚跟的根本。想想看,“捡破烂大师”火的时候,大家追的是什么?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反差感,满足了对“平凡中的不凡”的想象。“听劝理发师”走红,本质是戳中了消费者被敷衍服务的委屈,“我说剪短就剪短”的默契成了稀缺体验。到了鸡排哥这里,网友疯传的根本不是鸡排多好吃,而是“6块钱买到60块的情绪价值”——他的幽默互动消解了生活压力,“家族作战”的烟火气让人觉得亲切,甚至连本地市民自发拉来100个凳子给排队游客坐的“板凳侠”事件,都成了大家追捧的温暖符号。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说得实在,这种走红是“双向奔赴”:网红输出情绪价值,观众用关注给予认可,本质是大家在找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就像于文亮走红治好了“平凡羞耻症”,大家追鸡排哥,其实是在他身上找生活该有的真实温度。

当然,少不了各方力量的“顺势推波助澜”,这早已不是单靠个人就能完成的“爆红工程”。以前的网红可能靠MCN操盘,但现在玩法升级了——官方、市民、二次创作者全成了“流量合伙人”。鸡排哥走红才3天,景德镇文旅局就立马请他开座谈会、授推介官称号,把鸡排流量变成“瓷器+鸡排”的文旅招牌,单日就拉动6000万文旅收入;网友更是自发进行二次创作,把他的口头禅编成段子,把他的忙碌身影剪成“打工人图鉴”,让内容实现“病毒式传播”;连本地市民都主动搭把手,用100个凳子撑起了“暖心人设”,让流量有了落地的温度。这种“官方助力+民间呼应”的模式,比单纯的MCN炒作更高级,也让“爆红”看起来更“顺理成章”。不过话说回来,这背后的逻辑没变——流量能变现,能给城市带热度,自然有人愿意添柴加薪。

但必须承认,这种“爆红”大多是昙花一现。当年的捡破烂大师火了俩月,现在除了忠实粉丝没人再提;“听劝理发师”的排队热潮退去后,也渐渐回归日常;说不定过阵子,鸡排哥的摊位前也会恢复往日平静。为啥?因为很多素人网红走红只靠一个“记忆点”,没有持续输出内容的能力。李子柒能长红,是因为视频里有传统文化内核;董宇辉能站稳脚跟,是因为能讲历史聊文学,不止是卖货。而那些只靠“奇葩规则”“幽默人设”走红的素人,梗玩腻了,新鲜感过去了,自然就被新的流量替代。就像夏天的冰汽水,喝的时候解渴,过会儿就没了味道。鸡排哥自己也清楚这点,拒绝签MCN、不开连锁店,还公开食材检测报告,说不定就是想守住摊子,而非被流量裹挟。

说到底,网络上隔三差五冒出来的爆火素人,从来不是“莫名其妙”的意外。算法是催化剂,情绪是燃料,官方和民间的助力是添柴人,再加上我们这些观众的围观推波助澜,缺一不可。我们觉得“莫名其妙”,只是因为没看透这背后的流量逻辑和社会需求——大家需要真实的烟火气消解焦虑,平台需要新鲜面孔维持活力,城市需要流量带动发展,这些需求拧在一起,自然会催生出一个又一个“鸡排哥”“理发师”。

来源:感性老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