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小树在砍,小孩在管”,管孩子要趁早别指望他们会自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3 19:30 2

摘要:园丁的“砍”,砍去的是争夺养分的冗余枝桠,是阻碍生长的错误方向,目的是为了让树木更好地向上、向光,成长为挺拔的栋梁。

“小树在砍,小孩在管。”这句古老的民间谚语,像一块被岁月磨砺的界碑,矗立在教育的十字路口。

它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告诫我们:教育要趁早,规矩需立牢,别指望孩子天生就会自律。

然而,在“爱与自由”“尊重个体”的现代教育思潮面前,这句略显严厉的箴言,似乎成了一枚引爆争议的炸弹。

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砍”与“管”?它背后蕴藏的,是亟待摒弃的陈旧规训,还是被我们误读的深沉智慧?

将“砍”简单地等同于暴力修剪,将“管”粗暴地理解为专制压迫,是对这句谚语最浅薄的误读。

一棵小树,若任其旁逸斜出,固然有了一份野性的自由,但最终可能因主干不直、枝杈过密而难以成才,甚至易折于风雨。

园丁的“砍”,砍去的是争夺养分的冗余枝桠,是阻碍生长的错误方向,目的是为了让树木更好地向上、向光,成长为挺拔的栋梁。

同理,对孩子的“管”,其本质并非压抑其天性,而是为其混沌初开的世界建立清晰的边界与秩序。

孩子的世界如同一片未经开垦的肥沃土地,充满了无限可能,但也极易被欲望、冲动和外界不良影响的杂草所侵占。

他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规划和自我控制的中枢——尚未发育成熟。

在这个阶段,指望一个心智未全的孩子依靠内在的“自律”去抵抗即时满足的诱惑,无异于指望一艘没有舵的船能自行穿越风暴。

因此,早期的“管”,是在为孩子搭建一个安全的成长框架。它通过外在的“他律”,逐步内化为孩子内心的“自律”。

这“管”是规矩,是习惯的养成:饭前要洗手,玩具要收拾,见到长辈要问好,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这些看似琐碎的约束,正是在为孩子的人格“塑形”,如同为小树扶正主干。

它让孩子明白,世界并非以自我为中心无限延展,个人的自由止于他人的权利与社会规范的边界。这种由外而内的塑造,是责任感、同理心和规则意识的基石。

当下,许多父母奉行“静待花开”的教育理念,崇尚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生怕严格的管教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和快乐童年。

这种愿望本身是美好的,但却常常陷入一个认知误区:将“放任”等同于“尊重”,将“不作为”美其名曰“等待自律”。

然而,自律从来不是凭空生长出来的花朵。它是一种高阶的心理能力,是内在秩序感的外在体现。

一个从未经历过规矩、从未在约束中调整过自己行为的孩子,如何能突然在某一天,无师自通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情绪和欲望?

这就像期望一个从未经过训练的人,直接走上奥运赛场并夺得金牌一样不切实际。

我们所见的那些“别人家的孩子”——能够自觉完成作业、合理规划时间、礼貌待人——其背后,几乎无一例外地站着早期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他律”培养的父母。

他们的自律,是父母早期“管”的成果,是外在规范经过无数次重复、引导和强化后,最终“内化”于心的一种稳定品质。

真正的“静待花开”,前提是园丁已经完成了播种、施肥、除草和修剪的基础工作,而不是将种子撒向荒野,然后袖手旁观,幻想它能长成预期的模样。

强调“管要趁早”,绝非鼓吹回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粗暴年代。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管”?这其中的艺术,决定了我们是在雕刻一件艺术品,还是在毁坏一块璞玉。

首先,管教的底色是爱与连接。 孩子之所以愿意接受父母的管教,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能感受到管教背后深沉的爱与安全感。

当规矩的建立是基于“为了让你变得更好”的关怀,而非“为了让我省心”的控制时,孩子即使一时受挫,也能最终理解并接纳。

一个在充满爱和接纳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更能承受规矩带来的暂时不适。

其次,规矩需要一致性、明确性和合理性。

朝令夕改的规矩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模糊不清的指令(如“要听话”)不如具体明确的要求(如“我们再看五分钟电视就关掉”);而完全不考虑孩子年龄和能力的苛求,则会摧毁他们的自信。好的管教,是父母与孩子共同遵守的“契约”。

再次,管教的最高形式是引导而非惩罚。 “砍”掉不良行为的同时,必须“植入”正确的行为。

当孩子犯错时,除了指出错误,更重要的是引导他思考如何弥补、如何改正。与其在孩子撒谎后厉声斥责,不如平静地告诉他:“我知道说实话有时需要勇气,但我相信你。

现在,让我们一起面对这个问题。” 将每一次“管”的时机,都变成一次价值观教育和情感连接的契机。

最后,管教的终极目标是“不管”。 这正是“别指望他们会自律”这句话的深层辩证。正是因为早期不指望、不依赖那虚无的自律,我们才要严格地“管”;而正因为我们科学、充满爱意地“管”了,才能最终培养出孩子真正坚实的自律能力。

这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优雅过渡。当孩子的内心已经建立起稳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体系时,父母便可以逐渐退后,从管理者转变为守望者,看着他用自己的翅膀翱翔。

“小树在砍,小孩在管。”这句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它提醒我们,教育是一项无法“重来”的严肃事业。

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给予他们清晰、温暖而坚定的引导,为他们的人格打下正直、坚韧、有担当的底色,是父母最深沉的爱与最不可推卸的责任。

别在应该立规矩的年纪,选择放任。因为我们今日的每一次“修剪”,都是在为孩子的未来积蓄迎风挺立的力量。

当我们以智慧与爱去践行这“管”的职责时,我们终将欣慰地看到,那棵曾经需要我们悉心扶持的小树,终将成长为一棵无需倚靠、自身便能追寻阳光的参天大树——而这,正是自律最美好的模样。

来源:李玫瑾育儿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