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日村的农具之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3 17:32 1

摘要:农业机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60年间,西藏的农具经历了怎样的革新?记者来到拉萨市达孜区邦堆乡克日村,跟随5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查斯,走进了他家的牛棚。

图为查斯家留存的藏式犁。记者 旦增曲扎 摄

图为停放在克日村机械库里的现代化农机。记者 尼玛扎西 摄

农业机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60年间,西藏的农具经历了怎样的革新?记者来到拉萨市达孜区邦堆乡克日村,跟随5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查斯,走进了他家的牛棚。

查斯熟练地拨开堆放的杂物。“喏,就是它们了!”他弯腰从角落里拖出几件沾满灰尘、沉甸甸的物件——古老的藏式犁和锈迹斑斑的铁犁。“这些老伙计,正是这片土地上耕作历史变迁的见证。”查斯摩挲着被岁月和劳作磨得光滑的木柄,语气里满是感慨。

“用这些家伙什儿的时候,人和牲畜都吃尽了苦头。”查斯放下手中的旧犁,打开了话匣子,“最初的耕作,依靠牦牛和黄牛拉犁,扶犁人需要不停地吆喝、鞭打,一天下来最多只能耕一亩多地。耕牛也累得伸着长舌,喘着粗气。”查斯说,“后来逐步用手扶拖拉机,再过渡到‘小四轮’(小型四轮拖拉机),如今用的是多功能播种机,边耕边播,一台机器一天就能耕播二十多亩地。”

“秋收时节也是一样。”查斯回忆道,“哪怕只有几亩青稞,也需要很多人挥镰刀,从天亮割到天黑。收割完要捆扎、运到打麦场脱粒。脱粒时,踩场、扬场、筛粮,工序繁杂。直到粮食入库,差不多要一个月的时间。”如今,现代化农业机具的普及彻底改变了秋收图景。查斯指着身后的机器说道,“它们能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分离、清选甚至秸秆打捆。过去一户人家要干近一个月的活,现在两天就能全部完成。”

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现在农闲时,村里很多人选择外出务工、开店、卖奶制品等。”邦堆乡副乡长吉美旺久介绍道。同时,邦堆乡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引导村里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让村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

克日村农具的演变是雪域高原农民生活图景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见证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更见证了这片土地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小雨侃动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