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巴蜀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沛的自然资源与兼容并蓄的文化底蕴,成为医学创新与文献编纂的重要中心。这一时期,巴蜀学者与医家立足实践、融汇经典,撰写了多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医药文献,这些著作不仅凝聚了巴蜀医家的临床智慧
唐宋巴蜀医药文献初考
施春华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巴蜀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沛的自然资源与兼容并蓄的文化底蕴,成为医学创新与文献编纂的重要中心。这一时期,巴蜀学者与医家立足实践、融汇经典,撰写了多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医药文献,这些著作不仅凝聚了巴蜀医家的临床智慧与学术创新,更因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成为宋明以降医学发展的重要参考。本文梳理唐宋巴蜀重要医药文献的学术脉络、版本流变及历史影响,以期为中国古代医学史研究提供地域视角的阐述与解读。
昝殷《经校产宝》
昝殷(797—859),唐代著名妇产科学家。成都人,官医学博士,擅长妇产科和药物学。唐大中年间(847—860)昝殷集有关胎、产、经、带诸症效验方378首,编成《产宝》3卷,续编1卷。现传本作《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较早之妇产科专书,专论妊娠、临产、产后三个时期的疾病和治法处方。原书52篇论,371方;今存本共41篇论,374方。其中,卷上列妊娠病12论、产难4论,包括安胎、食忌、恶阻、漏胞下血、身肿腹胀、胎衣不下等妊娠杂病及产难诸疾;卷中、下共列产后25论,阐述产后病证及其防治。续编录周颋的传授济急方论和李师中、郭稽中的“论二十一证”,另有“产后十八论方”。书中对妊娠过程中诸多杂症及产前护理、产后调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书中编例均先述病证,后列方治,清晰明白,较为实用。如其上卷中妊娠安胎方论第一“妊娠三四个月腹痛时下血”方,详细列出了各类药材及用量、服用方法:
续断(八分)、艾叶(六分炒)、当归(六分)、竹茹(四分)、干地黄(六分)、阿胶(四分炙),鸡苏(四分),右以水一升,煎取六合,去滓,空心再服,隔日更服。
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流传最广的产科专著,唐以后的历代医家,如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著作中有关胎产病证,均引录本书内容,为后世中医产科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该书现存版本包括清光绪三年(1877)影宋刊本、日本影宋刊本、光绪七年(1881)婺源张氏据原版刊印本,及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据光绪年间影宋本出版影印本。
梅彪《石药尔雅》
梅彪(生卒年不详),唐代僧人、炼丹家。蜀州江源(今四川崇州市)人,少攻丹术,穷究经方。因鉴于经方及炼丹书籍中所用金石类药物多用隐称不便使用,为使用药者不致失误,乃集各药异名,仿《尔雅》训词之法释其百药之名实,撰成《石药尔雅》1卷,又名《百药尔雅》。
该书共1卷,分为6篇,仿《尔雅》之体例,卷上释诸药之异名,收金石药名62种、动植物药名97种;卷下论多种丹药名称、别名、异号,收丹药名68种、别名异号24种。还载唐以前记载有丹药的文献名称,及多种丹药炼制法之名目。如“白石英”一项,记载其别名、异号共5种:“一名素玉女、一名白素飞龙、一名银华、一名水精、一名宫中玉女。”
该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矿药物和植药物的同义词典工具书。李约瑟在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此书为“唐代炼丹术语的可靠指南”。
国内现存明末汲古阁精抄本、《别下斋丛书》本、《正统道藏》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等10种版本。
韩保升《蜀本草》
该书已失传,仅在《重修政和证类本草》保留了部分内容,计释药275条,处方25个。
田锡《曲本草》
田锡(940—1003),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四川眉山市洪雅县)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进士,历任谏议大夫、史馆修撰等职。田锡在政治上以敢言直谏著称,在宋初的政坛和文坛享有较高声誉,范仲淹亲撰《墓志铭》称他为“天下正人”,苏东坡在《田表圣奏议序》中称他为“古之遗直”。
田锡曾著《曲本草》。《曲本草》是我国最早介绍“曲”和各种曲酒的专书,也是我国现存的古代专记此事的唯一专著。该书主要记述五代、宋初时期各种药酒的原料、做法及功能,共收录各地药酒15种。如其“江西麻姑酒”条详细记载了制曲酿酒的过程及用水、用药、评价标准:
以泉得名,今其泉亦少,其曲乃群药所造,浙江等处亦造此酒,不入水者味胜,麻姑以其米好也。然皆用百药曲,均不足尚。
又如,“豆淋酒”条,不仅记载了酿酒之方,还记载了该酒的疗效与饮酒的禁忌:
以黑豆炒熟,用热酒淋之,疗男妇诸风产后一切恶疾,不可与乳同饮,令气急,白酒用牛肉食,腹内生虫。
该书对研究我国古代化学、酿造学、药物学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后世的酿酒工艺和药酒制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曲本草》现存版本见收于元末陶宗仪所编丛书《说郛》之卷九十四,清顺治三年(1646)宛委山堂刻本。
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慎微(1056—1136),北宋医学家,字审元,蜀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应蜀帅李端伯之请,唐慎微至成都行医,居于华阳(时成都府东南郊)。当时,北宋政府曾先后组织编修《开宝本草》《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及《本草图经》。但此二书独立成书,不便检阅。唐慎微合并《嘉祐本草》与《本草图经》的内容,又从240余种医药及经史百家书中补充摘引大量药物资料,撰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约成书于北宋元丰五年至元符元年之间(1082—1098)。全书共32卷(包括目录1卷),60余万字,收药物1746种、药图294幅,分类系统,论述周详。该书首创了沿用至今的“方药对照”编写方法,“集书传所记单方,附于本条之下,殊为详博”,多被后世本草沿用。全书增加方论1000余条,各药之后共附古今单验方3000余首,书中660多种药物是前代本草书中未曾记载的,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方药经验。
该书问世后,历朝修刊,并数次作为国家法定本草典籍颁行,沿用500多年。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时也以此书作为蓝本,李时珍评价该书“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
该书有两大系统版本。艾晟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对该书予以校补,名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北宋政和六年(1116),医官曹孝忠奉诏校勘《大观本草》,更名为《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大观本草》和《政和本草》形成了本书两大系统的版本,内容大同小异。
现存《大观本草》主要版本有:元大德六年(1302)崇文书院刊本、明嘉靖年间翻刻本。
现存《政和本草》主要版本有:蒙古定宗四年(1249)平阳张存惠晦明轩刊本,明以后诸本皆据此翻刻,有明成化四年(1468)原杰氏刊本、明万历五年(1577)陈瑛刊本、万历九年(1581)富春堂刊本、日本安永四年(1755)望草玄刻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缩印本及196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原大线装本。
杨子建《十产论》
杨子建(生卒年不详),名康侯,字子建,别字退修(或自号退修),北宋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人。杨子建曾撰写《杨子护命方》《十产论》《通神论》等书。《十产论》成书于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年),详细记载了妇人各种生产情形的治疗方法,包括正产、伤产、催产、冻产、热产、横产、倒产、偏产、碍产、坐产、盘肠产11类。其中包括对于各种难产情况的处置办法。如对于“横产”条,其记载如下:
横产者,盖儿子下生,先露其手,忽先露其臀,此因未当用力而产母用力之过也。脐腹疼痛,儿身未顺,则是产母用力一逼,遂致身横而不能生下。不幸而有此证候,当令产母安然仰卧,令看生之人推而入去。凡推儿之法,先推其儿身,令直上,渐渐通手,以中指摩其肩,推其上而正之,渐引指攀其耳而正之。须是产母仰卧,然后推儿直上,徐徐正之,候其身正,门路皆顺,煎催生药一盏,令产母吃了,方可令产母用力,令儿下生。此名横产。
若看生之人非精良妙手,不可依用此法,恐恣其愚以伤人命。
该方详细记载了“横产”的情形、助产的方法,以及用此法助产的禁忌。书中对各种难产的论述,既切合实际,又具有较高科学水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探索出诸多具备操作性的正确助产方法,实属难能可贵。在妇产科医学史上,《十产论》是我国第一部较详细的助产学专著。
《十产论》单行本已亡佚,宋代陈自明撰《新编妇人大全良方》等医学文献中对其内容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明代薛己《太医院校注妇人良方大全》、武之望《济阴纲目》在将《十产论》选录时皆对其加以修订。
该书有三套版本体系:一是宋代陈自明撰《妇人大全良方》,有元代勤有书堂刻本、明天顺八年(1464)熊氏种德堂刻本、《四库全书》本。二是明代薛己《太医院校注妇人良方大全》本,对原文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删节润色处理,此版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原刻本、明万历年间建阳书林余彰德刻本、明代陈长卿刻本、明代金陵书林唐富春堂刻本、日本承应二年京都风月庄左卫门据余彰德本重刻本等。三是明代武之望《济阴纲目》本,也据宋代陈自明撰《新编妇人大全良方》第17卷《杨子建十产论第二》,并进行了文字方面的润色处理。该版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明天启元年(1621)刻本、清康熙四年(1665)汪淇刻本、清康熙四十一年刻本、清雍正年间天德堂刻本、清乾隆四年(1739)素位堂刻本、清咸丰六年(1856)姚锡三刻本、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崇实书局石印本等。
史堪《史载之方》
史堪(生卒年不详),字载之,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进士,官至郡守,是宋代士人而医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史载之方》,为宋代名家方书之一。
该书共2卷,分31门,兼收医论、医方。医论有四时正脉、运气主病、脉要精微、为医总论、伤寒论等,医方分列大府泄、大府秘、身热、头痛以及治涎、治痢等,所论疾病涉及内、外、妇、儿各科,载方共90余首。其书随证论脉、按方施药,对症状、病源分析透彻。尤其对脉学思想有所创见。其中专门论述脉象的有“四时正脉”“五脏真脉”“明熹脉”“脉要精微解”4门,另有“诊断失血”等9门均以脉象为纲。史堪将察脉作为重要诊断方法,对所论疾病的脉象描述十分详尽,推动了宋代脉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对该书评价颇高,认为其所载之方实用、有效,不是“空谈医理”的空疏之书,于诸病“各推其因证主治之法,精核无遗,较诸空谈医理者,固有别焉”。
原书久罕流传,清嘉庆年间黄丕烈得宋刊本,当时藏书家每有传抄,皆出于黄本。清光绪二年(1876),陆心源得其本,刊入《十万卷楼丛书》,后周学海以陆氏本进行重校评注,编入《周氏医学丛书》。1955年商务印书馆据《十万卷楼丛书》本,并参铁琴铜剑楼影宋抄本排印,收入《宋人医方三种》。
史崧《灵枢经》
史崧(生卒年不详),锦官(今四川成都)人,南宋医学家。他精通医学,于《黄帝内经》尤有研究。《灵枢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东周战国时期,共9卷,81篇,与《素问》9卷合称《黄帝内经》。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取其家藏之《内经·灵枢》9卷,参照诸古书,加以校释及音释,著成《黄帝素问灵枢集注》24卷,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元明后又合为12卷本刊行。
《灵枢经》现存主要版本有: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明嘉靖年间赵简王朱厚煜居敬堂刊本、明代熊氏种德堂刻本等。
唐宋时期巴蜀地区医药类文献种类丰富,涵盖妇产科、本草学、炼丹术、内科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巴蜀地区在医药学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些文献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医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巴蜀地区医药文献大多结合了作者的临床经验和实践观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多部文献在后世成为该领域范本,得到了多次刊印和注释,流传广泛,为医学知识的传承和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作者:施春华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研究员 )
来源: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