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浒传》里的梁山,从来不是铁板一块的“好汉窝”——有武松打虎、林冲雪夜上梁山的真英雄,也有凑数混日子的“南郭先生”。郭盛就是后者里最扎眼的一个:武功二流,戏份边缘,却顶着个狂到没边的外号“赛仁贵”,把打虎的武松都压了一头;可谁能想到,这个梁山混子,到了金庸笔
《水浒传》里的梁山,从来不是铁板一块的“好汉窝”——有武松打虎、林冲雪夜上梁山的真英雄,也有凑数混日子的“南郭先生”。郭盛就是后者里最扎眼的一个:武功二流,戏份边缘,却顶着个狂到没边的外号“赛仁贵”,把打虎的武松都压了一头;可谁能想到,这个梁山混子,到了金庸笔下,竟成了撑起半部《射雕》的武林传奇。
说郭盛是“混子”,半点不冤。他在《水浒传》第三十五回登场,戏份还没花荣的一箭多。那会儿宋江、花荣路过对影山,正撞见两个汉子在山下斗戟——一个是吕方,一个就是郭盛。两人都使方天画戟,斗了三十回合没分胜负,看着热闹,实则全是花架子:吕方的戟挂着金钱豹子尾,郭盛的戟缀着金钱五色幡,打着眼看要分输赢时,两条绒绦竟缠在了一起,扯都扯不开。
花荣在马上看得发笑,抬手一箭就射断了绒绦,两人这才停手。这段描写,哪儿是写郭盛厉害?分明是衬花荣箭术通天。就像《神雕侠侣》里那些凑数的“华山论剑”妄人,遇上杨过一声吼就吓破胆——郭盛和吕方的打斗,不过是给花荣搭了个秀场。
上了梁山后,郭盛更成了“透明人”。大聚义时,他排第五十五位,属七十二地煞里的“地佑星”,听着像回事,实则就是宋江的“贴身摆设”。梁山的房舍安排里写得明明白白:“东边房内,宋江、吴用、吕方、郭盛;西边房内,卢俊义、公孙胜、孔明、孔亮。”孔明、孔亮是卢俊义身边的眼线,那吕方、郭盛呢?说穿了就是宋江的“人形保镖牌”——不用真打,站在身边撑撑场面就行。
征方腊前,郭盛几乎没单独露过手。打祝家庄,他跟着众人冲阵,没见他伤过一个敌将;打高唐州,他跟在宋江身后,连出手的机会都没有。唯一一次有点存在感,还是征方腊时在乌龙岭,他想帮吕方打郑彪,结果被山上滚下来的石头砸中脑袋,当场摔死——死得都这么潦草,连句像样的台词都没有,活脱脱一个“剧情工具人”。
可就是这么个没本事的主儿,外号却狂得能吹破天——“赛仁贵”。“仁贵”是谁?是唐朝名将薛仁贵,民间传说里能空手打虎的狠角色。当年薛仁贵救程咬金,遇上白额猛虎,他没拿兵器,上去就扯住虎脖子上的鬃毛,按住虎头就把老虎的眼珠给打了出来,老虎疼得满地打滚,连还手的力气都没有。反观武松打虎,拼的是力气和狠劲,折腾了半天还差点被老虎拍死;薛仁贵打虎,简直是“降维打击”。
郭盛敢叫“赛仁贵”,意思就是“我比薛仁贵还厉害”——连薛仁贵都能比下去,那打虎的武松,在他这外号面前,自然矮了一截。可谁都知道,这就是吹牛:薛仁贵能征善战,平定高句丽、大破突厥,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功名;郭盛呢?除了跟吕方斗过一场花架子,连个像样的敌将都没赢过,这外号,纯属“雷声大,雨点小”。
梁山兄弟私下里都笑他“郭大吹”,连李逵都敢指着他鼻子骂:“你这‘赛仁贵’,要是真有本事,咋不跟俺去杀几个辽兵?别总跟在宋大哥屁股后面当摆设!”郭盛听了也不恼,只是嘿嘿笑——他心里门儿清,自己就是来混口饭吃的,真要跟武松、鲁智深比本事,纯属自找没趣。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个梁山混子,到了金庸笔下,竟摇身一变成了“武林传奇”。金庸写武侠,最爱从老故事里挖线索,《水浒传》里的鲁智深、方腊都被他写进了剧情,而郭盛,更是被他当成了“关键伏笔”,埋进了《射雕英雄传》的开篇。
《射雕》第一回,郭啸天和杨铁心在牛家村的小酒馆喝酒,曲三(曲灵风)推门进来,一眼就看出了郭啸天的底细:“郭兄,你是梁山泊好汉地佑星赛仁贵郭盛的后代,使的是家传戟法,只不过变长为短,化单为双。”就这一句话,把郭盛从梁山混子,抬成了“武学世家始祖”。
金庸没瞎编,他还特意给郭盛的“家传戟法”补了细节——郭盛当年在梁山用的方天画戟,其实是祖传的绝技,只是他在梁山没机会施展;到了郭啸天这一代,把长戟改成了短戟,方便在江湖上行走。你看郭啸天跟丘处机交手时,用的就是双短戟,招式灵动,连丘处机都暗赞“这戟法有章法,不是野路子”——这哪是当年梁山那个凑数的郭盛?分明是个藏拙的武学高手!
更厉害的是,金庸还把郭盛的“赛仁贵”外号,从吹牛变成了实至名归。他在小说里暗示,郭盛的戟法其实传自薛仁贵——薛仁贵当年征西时,把一套“白虎戟法”传给了后人,郭盛的祖上得了这套功法,经过几代改良,成了郭家的家传绝技。郭盛叫“赛仁贵”,不是吹牛,是真的把薛仁贵的戟法练到了更高明的境界,只是他在梁山低调,不愿显露罢了。
后来郭靖出生,虽然没直接学戟法,但郭家的武学底子却没丢。江南七怪教他武功时,总觉得他“力气大,招式稳,有股子练重兵的底子”——这其实就是郭盛传下来的武学基因。再到后来郭靖学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能把刚猛的功夫练得稳扎稳打,也离不开郭家祖传的“重根基”的武学理念——说白了,郭靖能成为“侠之大者”,背后藏着郭盛传下来的武学底子。
金庸为啥偏要捧红郭盛这个梁山混子?不是没道理。《水浒传》里的武松、鲁智深太有名,本事太大,要是把他们写成郭靖的祖上,反倒不真实——武松就一个哥哥武大郎,哪来的后代?鲁智深出家为僧,更不可能有子嗣。而郭盛不一样,他在梁山没存在感,戏份少,留给金庸改编的空间大;他有外号“赛仁贵”,能跟薛仁贵的武学体系挂钩,刚好能给郭家的武功找个靠谱的源头。
更妙的是,郭盛的“混子”身份,跟郭靖的“草根英雄”形象刚好呼应。郭盛从江湖底层混上梁山,郭靖从蒙古草原的穷小子成长为武林大侠,两人都是“从底层爬起来”,只不过郭盛选择了混日子,郭靖选择了担责任——这种对比,让郭靖的“侠”更有分量,也让郭盛这个角色更立体:他不是真的没本事,只是没遇到能让他施展本事的机会;而他的后代郭靖,刚好替他完成了“从混子到英雄”的蜕变。
要是郭盛知道自己在金庸笔下这么风光,怕是在梁山都要挺直腰杆。当年他在乌龙岭被石头砸死时,肯定想不到,几百年后,自己会成为“郭大侠”的祖上,家传的戟法会被江湖人奉为“绝学”,连“赛仁贵”的外号,都从别人的笑柄,变成了武林里的传奇——这大概就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施耐庵笔下的一个凑数角色,到了金庸手里,竟成了连接《水浒》与《射雕》的关键纽带,成了跨越两本名著的“武林神话”。
现在再看《水浒传》里那个跟吕方斗戟的郭盛,你还觉得他是混子吗?或许他当年在梁山低调,不是没本事,只是在等一个机会——可惜他没等到,而金庸,刚好给了他这个机会。就像金庸自己说的:“武侠小说里的英雄,不一定都是一开始就厉害的,有些看似不起眼的人,背后藏着更大的故事。”郭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个梁山草包,凭一个外号,靠金庸的妙笔,竟成了流传后世的武林传奇。
来源:文化看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