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端午粽飘香,随着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临近,空气中已隐隐泛起粽香味。罗平县端午节民间有很多习俗,如挂艾叶、系五彩线、包粽子等,最热闹的当数包粽子,其口味也是五花八门,尤其板桥镇的灰粽是端午的标志性美食,那独特的风味愈发引人探寻。
端午粽飘香,随着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临近,空气中已隐隐泛起粽香味。罗平县端午节民间有很多习俗,如挂艾叶、系五彩线、包粽子等,最热闹的当数包粽子,其口味也是五花八门,尤其板桥镇的灰粽是端午的标志性美食,那独特的风味愈发引人探寻。
近日,记者来到罗平县板桥镇,探访香飘四方、美名远扬的板桥灰粽,处处洋溢着端午的气息,这里端午节都有吃灰粽的传统习俗。走进罗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灰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丽的制作工坊,只见员工们洗粽叶、切火腿、炒糯米、烧谷草、包粽子、称重计量、真空包装、现场直播、核单发货……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说起板桥灰粽,其独特的风味得益于选材与制作工艺。食材包括优质糯米、自家腌制的上好火腿、糯谷草灰、老品种花粽叶等,草灰便是其中的点睛之笔,是用上好的糯谷草芯烧成灰,再用细筛反复过滤留下的细灰。制作时,先将经过浸泡后的优质糯米倒入锅里翻炒,再将草灰、火腿、盐、秘制调料等加入混合翻炒。翻炒好的糯米放入簸箕里面凉定后即可用洗净的粽叶包好,再用棕巴掌捆扎成三角粽的形状,被糯米包裹的火腿在经过长时间的煮制后,草香、肉香、米香、粽叶香交织融合,其味道更具独特清香,咬上一口香飘四溢的火腿灰粽,香咸软糯、口感香醇,浑然天成,让人口齿留香,难以忘怀。
“我做灰粽十多年了,我的手艺是从我奶奶那辈传承下来的,我一直秉承匠心精神,现在又传给我的女儿及身边的姐妹、邻居,每年端午节都有街坊的小姐妹们来帮我包粽子,每天可以收入一百多块钱,他们更多的是来学习技艺,以后就可以包给自己的娃娃吃,或者自己去开店。”王丽一边包粽子一边介绍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都是毫无保留把技艺传授给前来学习的人,我想让更多的人能吃上我们罗平板桥的特色灰粽。尽管每年的销量都在不断增加,但我们在食材挑选中严格质量把控,每一道工序都不容小觑,确保让大家吃得放心。”
据悉,王丽家的老味道火腿灰粽已经成为人们认可的品牌,2022年《灰粽制作技艺》被列入罗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正在申报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项技艺的传承不仅是一份收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
据悉,老味道火腿灰粽凭借出色的品质和丰富的口味,在广大顾客、朋友的宣传下,通过批发、直购、电商、直播带货等多种渠道,销量更是逐年增加,带领不少妇女增加收入。在店内工作多年的喻小丽开心地说:“我来这里跟着姐姐包粽子已经有五六年了,每年这个季度包粽子可以收入五六千元,姐姐她总是毫无保留地把包粽子的技术教给我,还有很多姐妹像我一样也得到不断地学习和提升。”
顾客王女士正在仔细挑选粽子,她拿起一个对着灯光看了看色泽,又闻了闻香气,满意地点点头。她笑着对记者说:“我今天顺便带点去浙江送给亲戚朋友,我们板桥的火腿灰粽特别多,但是我特别喜欢老味道的,口味独特,油而不腻,特别好吃,每年都在她家买。”据了解,除了主推的火腿灰粽外,还开发出蜜枣粽、蛋黄粽、板栗粽、五彩粽等品种,各种口味可满足消费者“舌尖上”的需求。如今,这里的灰粽已走出罗平,不仅仅在全省销售,还远销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青海等全国各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灰粽承载着板桥的历史和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传统习俗和文化记忆的延续,在满足人们味蕾的同时,也领略到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来源:罗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