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国,能把一家中餐馆做到家喻户晓,已经不容易;能做成连锁,更是凤毛麟角。而一对来自中国江苏的理工科夫妻,把“熊猫快餐”(Panda Express)开成了美国最大的中式快餐帝国,年收入高达1000亿美元,门店遍布2300多家。
两个理工科生做的中餐,能让美国人“又恨又爱”!
在美国,能把一家中餐馆做到家喻户晓,已经不容易;能做成连锁,更是凤毛麟角。而一对来自中国江苏的理工科夫妻,把“熊猫快餐”(Panda Express)开成了美国最大的中式快餐帝国,年收入高达1000亿美元,门店遍布2300多家。
近日,他们甚至出现在NBA球队波特兰开拓者队的潜在收购名单中,这让不少美国人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这家中餐品牌——一个能让人嘴上嫌弃“高热量”,却又欲罢不能的地方。
“谢尔顿最爱的陈皮鸡”
很多人是通过美剧《生活大爆炸》认识熊猫快餐的。剧里,谢尔顿每次点单必点的陈皮鸡(Orange Chicken),成了剧迷们热议的经典梗。谢尔顿还因此学中文,就想搞懂这道菜的秘方。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道陈皮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餐”,而是程正昌一手打造的美式创新。传统陈皮鸡要用干辣椒、陈皮等药材,味道偏辣;熊猫快餐却改成了甜辣口味,还用新鲜橘皮甚至直接淋橙汁,做出来的炸鸡外脆里嫩、酸甜开胃。
程正昌忆起往昔,感慨而言:“在口味偏好上,老美钟情于那种甜酸交织且略带一丝辛辣之味。”” 于是,1987年,这道菜一上市就迅速爆红,占到熊猫快餐销量的三分之一,成了几乎每桌必点的“国民菜”。
美国人对它的态度很微妙:一边嫌它“高热量、不健康”,一边却总忍不住买单。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又恨又爱”。
从扬州厨师家庭,到美国创业
程正昌1947年出生在江苏扬州。父亲程明才是位正宗的厨师,做得一手地道浙菜。程正昌自幼便受家庭烹饪氛围的熏陶,对烹饪之事并不陌生。然而,他并未打算子承父业,而是毅然决然地投身于理工学科的学习之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他随家人远渡重洋,移民至美国。此后,他于贝克大学潜心攻读数学专业,后又在密苏里大学深造,顺利斩获应用数学硕士学位。暑假兼职期间,他真切地感受到,美国人对于中餐的热忱超乎预想。那份对中餐的喜爱与追捧,在日常的工作场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着实令人惊叹。一家平常的中餐馆,每日竟能消耗40公斤豆芽。这般火爆的生意,如磁石般吸引着他,令他内心泛起阵阵心动的涟漪。
1973年,他成功获取贷款,于洛杉矶帕萨迪纳盘下一家咖啡馆。随后,他与父亲携手将其改造成中餐馆,并赋予其一个富有韵味的名字——“聚丰园”(Panda Inn)。
创业的头几年很难熬。“有一次晚上8点,餐厅一个客人都没有。突然来了两个人,我们激动得不行。”程正昌回忆。
正是在这家餐馆,他邂逅了正在帮忙打工的华裔女同学蒋佩琪。一场不期而遇,在烟火缭绕的餐馆里悄然开启,为生活添了一抹别样色彩。她聪慧且行事干练,正攻读电子工程博士学位。知识的殿堂里,她凭借着自身的智慧与能力不断钻研,在电子工程领域逐梦前行,绽放着独特的光彩。两人因餐馆结缘,最终走到一起。
一对“理工科夫妻”,闯出餐饮帝国
1975年,两人结婚。蒋佩琪毕业后成了工程师,但也没离开餐馆事业。1982年,一个常客建议他们进驻购物中心开分店。他们尝试后发现——模式可行。
1983年,首间熊猫快餐(Panda Express)于购物中心隆重开业。未曾想,这一举措仿若一颗璀璨流星划过商业夜空,迅即“一炮而红”,在市场激起层层波澜。1985年就开了4家。
分店快速扩张的同时,蒋佩琪把自己的理工背景用在了管理上。她引入当时罕见的POS系统,精准追踪销售数据,分析哪道菜受欢迎、哪道卖不动。这种科学化管理,成为熊猫快餐规模化扩张的关键。
“我丈夫是理想主义者,他觉得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蒋佩琪曾笑称。程正昌则补充:“生意本质上是人的生意。要让顾客觉得被尊重,才能留住他们。”
他常常会给吃得尽兴的客人多送两道菜,甚至追到停车场为没座位的客人道歉。这般诚挚的待客之道,宛如春风化雨,令熊猫快餐摇身一变,成为诸多美国人心中的“暖心之选”,恰似冬日暖阳,给予人无尽的温暖与慰藉。
“中式肯德基”的背后
熊猫快餐之所以能在美国火起来,不仅是因为陈皮鸡够“接地气”,还因为它踩中了美国快餐文化的点。
统一的招牌、装修、菜式和服务,让它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形成了强烈的品牌认知。
更为关键的是,他们秉持中央厨房加工与配送体系。凭借这一模式,确保了每家分店都能为顾客呈上如出一辙的口味,带来毫无二致的消费体验。这在连锁餐饮里至关重要,也让熊猫快餐成为美国人餐桌上的“标配”。
如今,在美国几乎所有主要城市,你都能看到那只红色圆点里的憨态熊猫。有人调侃:“熊猫快餐已经是美国的第五大主食。”
“理工思维”+“人情味”,两条腿走路
程正昌感慨道:“我踏入这一行实属机缘巧合,未曾想,这一干,便是四十余载。””
理工科出身,让这对夫妻在餐饮上有了别人不具备的优势:数据化管理、标准化流程、规模化扩张。但同时,他们又没丢掉中餐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熊猫快餐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他们心里的一座桥梁。直至今朝,程正昌依旧会提及:“此实乃中美文化交流之一途也。”通过食物,让更多人理解中国。”
牵挂故乡,捐资不断
尽管在美国打拼多年,程正昌一直心系家乡扬州。他几乎每年都回去探望亲友。企业里还有上百名来自扬州的厨师。
他捐款支持教育,修建学校教学楼。2008年汶川地震时,更是第一时间捐出100万美元。
在他看来,做生意成功了,回馈家乡、回馈社会,是理所当然的。
海外中餐的缩影
熊猫快餐的传奇历程,宛如一面精巧的镜子,映射出海外中餐发展的曲折轨迹。它的故事,恰似海外中餐发展这幅宏大画卷中的生动缩影,引人深思。早期中餐在美国是“便宜管饱”的代名词,后来才逐渐走向标准化、连锁化。如今,中餐在海外影响力与日俱增,众多中餐品牌纷纷于海外开设门店。它们持续拓展版图,朝着高端化、多元化方向迈进,绽放独特魅力。
但熊猫快餐的成功告诉我们:要在异国他乡扎根,必须找到平衡点——既保留中餐的特色,又适应当地的口味。
陈皮鸡,就是最好的例子。
尾声
从帕萨迪纳一间小餐馆,到遍布美国的中餐帝国;从一个理想主义的厨师之子,到NBA潜在投资者——程正昌和蒋佩琪用40多年,做了一件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事:让美国人吃中餐,吃到“又恨又爱”。
程正昌曾言:“吾虽起步稍迟,然最终未必居于人后。”短短数语,尽显其不甘落后、奋勇向前之壮志。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我还在继续前行。”
或许,这恰恰是熊猫快餐得以成功的秘诀所在。它以独特之法,在餐饮之途绽放光彩,于市场浪潮中稳稳立足,秘诀背后蕴含着诸多值得探寻的智慧。
来源:下弦Y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