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明明躲过功臣楼炮火,为啥最后栽在一只蒸鹅上?真这么冤?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3 10:31 1

摘要:“太平本是将军定,哪有将军享太平?”这句老话搁朱元璋身上,简直像量身定做的注脚。都说一起打天下的是兄弟,可坐上龙椅的朱元璋,看昔日出生入死的老伙计们,咋看咋像“定时炸弹”。

“太平本是将军定,哪有将军享太平?”这句老话搁朱元璋身上,简直像量身定做的注脚。都说一起打天下的是兄弟,可坐上龙椅的朱元璋,看昔日出生入死的老伙计们,咋看咋像“定时炸弹”。

民间传得神乎其神的“炮打功臣楼”,说的就是他这波“翻脸比翻书快”的操作,可这事儿真有那么邪乎?徐达又为啥躲得过炮火躲不过蒸鹅?

朱元璋刚登基那阵儿,对功臣那叫一个“大方”——又是封公封侯,又是赏赐田宅,末了还拍着胸脯说要效仿唐太宗,建一座“功臣楼”。楼里既能宴饮取乐,死后还能刻像供奉,世世代代吃皇家香火。

大臣们听得心花怒放,直呼“大哥仗义”,唯有刘伯温背地里直犯嘀咕:“这套路不对啊,千古以来都是‘狡兔死走狗烹’,哪有皇帝主动给功臣造‘养老院’的?”

等功臣楼快建好,刘伯温跑去一看,当场后背冒冷汗:这哪是庆功楼,分明是口“活棺材”!楼看着气派,门窗却又小又高,建在高岗上连救火都难,明摆着是“请君入瓮”的架势。

后来有人说,这功臣楼其实是个“缝合怪”——既有藏着火药的忠勤楼影子,又有把人关着饿死的逍遥楼狠劲,连祭祀功臣的功臣庙都被扯了进来 。刘伯温心里门儿清,这楼要是建成,就是老兄弟们的断头台。

识相的刘伯温赶紧打包行李求辞官,临走前拉着徐达的手只说了一句话:“功臣宴那天,啥都别管,死死跟着皇上。”徐达虽摸不着头脑,但老神仙的话不敢不听。

等到开宴那天,朱元璋把大臣们灌得五迷三道,自己找个由头就要溜。徐达立马跟上,朱元璋回头懵了:“你咋不喝了?”徐达憋出一句:“臣要给皇上保驾。”朱元璋心里咯噔一下,却只能让他跟着。

俩人刚踏出楼门,太监“咔嗒”锁了楼门,紧接着火光冲天,哭喊声能传半座城。更狠的是,朱元璋怕有人没死透,直接调来大炮把楼轰成了碎渣——这就是“炮打功臣楼”的由来。

可徐达虽然捡了条命,却成了朱元璋心里的“刺”:这人知道得太多了,留着迟早是隐患。这时候有人要问了,朱元璋真想杀他,为啥不直接给个罪名?

别急,更阴的还在后头。没过几年,徐达背上长了个大疮,也就是老话说的“背疽”。传说朱元璋明知这病不能吃“发物”,偏派人送了只蒸鹅。徐达看着鹅,眼泪哗哗流,吃完没多久就疮崩人亡。

但咱得说句实在的,这事儿正史里压根没提,是清朝野史编的段子 。而且从科学上讲,鹅肉就是普通蛋白质,根本不会让背疽恶化,只不过古代这病是绝症,秦末的范增、唐朝的孟浩然都死在这病上。

那朱元璋杀功臣是假的吗?倒也不是。正史里没有功臣楼,但有“胡蓝之狱”——胡惟庸案杀了三万多人,蓝玉案杀了两万五千人,14年间几乎把开国功臣一锅端 。他曾把一根带刺的棘杖扔给太子朱标,说“我帮你把刺拔了,你才能拿稳”。这心思比烧楼还直白:功臣们功高震主,就是皇权路上的“刺”,必须拔掉。

说到底,“炮打功臣楼”是老百姓编的故事,但这故事能传几百年,是因为它戳中了大伙的痛点——“共患难易,同富贵难”。朱元璋未必用了火烧炮轰的阴招,但他确实用铁腕扫清了权力障碍;徐达未必死于蒸鹅,但他和众多功臣的结局,终究逃不过皇权的碾压。

聊到这儿,倒想问问大伙:你觉得是传说里的“一把火”更狠,还是正史里“株连九族”的酷政更让人唏嘘?要是徐达当初没听刘伯温的话,结局会不一样吗?评论区聊聊~

来源:芝麻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