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9日,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诗教大会系列活动在浙江常山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诗人、专家学者、诗教工作者齐聚一堂,以文学凝聚时代磅礴之力,以诗教接续南孔文化根脉,以常山“宋诗之河”为纽带,共同探讨诗教的
9月29日,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诗教大会系列活动在浙江常山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诗人、专家学者、诗教工作者齐聚一堂,以文学凝聚时代磅礴之力,以诗教接续南孔文化根脉,以常山“宋诗之河”为纽带,共同探讨诗教的历史渊源、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让千年诗韵在当代诗教实践中焕发新生。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邱华栋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全国文学馆联盟秘书长王军出席。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叶彤,衢州市政协副主席黄伟青,常山县委书记王永明致辞。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公共文学服务处处长刘戈,《诗刊》社主编助理、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院长(馆长)程士庆,衢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汪群,衢州市委台办主任余风,常山县领导许茂华、方育娟、姜雪峰、鲁敏、范东英等参加。树才、沈苇、荣荣、育邦、李樯、安海茵、夏烈、漆宇勤、于浩、郑纪鹏等国内知名诗人、作家,以及国内诗教工作者代表、衢州和常山当地作家等百余人参加活动。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活动在歌咏《诗教润心》的朗朗诵读声中拉开帷幕,学生们以诗词为线索,串联起从《诗经》到《三衢道中》的远古回响,为现场营造出浓厚的诗歌氛围。
邱华栋
邱华栋指出,近年来,浙江诗教工作在各级组织单位和专家学者、诗人教师们推动下走在全国前列。常山作为新晋“中华诗词之县”,自古便是“千里钱塘、诗路相衔”的浙西要冲,在此举办中国诗教大会,是对先贤智慧的当代回应,更是让千年诗脉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的具体实践。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诗教筑牢文化根基、构建新时代文化坐标,以诗教贯穿全龄阶段、深化文教融合实践,以诗教凝聚社会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以此次大会为起点,共同书写时代的诗教新篇,让千年诗心永远跳动在华夏大地上。
叶彤
叶彤表示,中国诗教大会既是对中国诗教传统的赓续传承,更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在文学、教育领域落地开花的生动实践。浙江省进一步打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将诗意融入山水肌理与文化血脉,彰显着在诗教传承与创新中肩负的特殊使命。常山从陆游“一声孤鹤过常山”的悠远意境,到杨万里“常山多胜游”的真情赞叹,为当代诗教提供了鲜活的历史注脚。期待进一步凝聚全国诗教力量,以诗为媒、以教为桥,为新时代文学和诗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黄伟青
黄伟青说,常山县作为衢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诗之河源远流长,宋韵文化历史悠久,独特自然风光与人文积淀,为诗歌创作与传播提供了丰沃土壤。希望通过一系列高水平学术研讨、创作交流、吟诵展演及教学示范活动,深入梳理诗教传统发展脉络,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气象、贴近人民心声的优秀诗篇。
王永明
“一千年前,两宋大家以宋诗灯火照亮地理山川、阡陌田园,绘就了一条上下求索的‘宋诗之河’;一千年后,‘宋诗之河’依然滚滚向前、熠熠生辉。”王永明在致辞中说,常山是一座浸润了千年儒风的历史古县、是一个孕育了千首宋诗的文化摇篮、更是一方蕴含了千般风味的宝藏小城。期盼以此次中国诗教大会为起点,共同开启高质量建设“宋诗之河”文化带新征程。
浙江文学馆诗教形象大使“小一姐姐”,带来一曲欢快的古诗词手势舞《读唐诗》,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为耳熟能详的古诗词赋予新的生机活力。
现场还举行了百川归流汇常山仪式,启动2025中国诗教大会“宋诗之河”活动季,宣读了《诗刊》社、全国文学馆联盟、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诗歌网、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共同发布的《大力开展诗教工作的倡议》(常山倡议)。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树才,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荣荣,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林在勇,浙江省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孙昌建,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夏烈,诗人、《雨花》杂志主编育邦,诗人、《青春》杂志主编李樯,《诗林》主编、哈尔滨作协副主席安海茵,浙江文学馆诗教形象大使秦一,被授予“诗教推广大使”。
会后,与会嘉宾代表从会场走向现场,前往辉埠矿山公园、路里坑村、何家乡溪东童话村进行现场考察。活动举办期间,还在分会场举行了诗教计划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会、古今诗教专题讲座、“在‘宋诗之河’写首诗”主题活动、“宋诗之河·诗话江南”星空朗读及风雅市集活动。
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协全民阅读推广办公室、文艺报社、全国文学馆联盟、浙江省作家协会、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支持,全国诗歌教育研究中心、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研究中心、衢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衢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共常山县委宣传部、衢州市作家协会承办。
关于大力开展诗教工作的倡议
全国各级文学院(馆)、文化单位、教育机构、诗教工作者及社会各界朋友: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是穿越千年依然滚烫的精神火种。从《诗经》的温柔敦厚,到唐宋的璀璨华章;从叶嘉莹“以诗词唤醒灵魂”的百年坚守,到如今孩子们笔下天真的诗行,诗教,是中华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以文化人”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诗歌,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是精神家园的灯塔。在节奏飞快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诗的浸润:它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宁静,在功利中守护纯粹,在迷茫中看见光明。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响应“文化强国”战略部署,今天,在南孔圣地衢州,在宋诗之河常山,我们联合倡议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中国诗教工作,让诗教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基建”,让每一颗心灵都被诗歌照亮!
一、让诗教扎根。诗教不应只是课堂里的点缀,而应成为育人的核心。我们要推动诗教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孩子第一声诵读开始,就让诗的种子在心田发芽。让《诗经》的淳厚、唐诗的磅礴、宋词的婉约,以及现代诗的自由,都成为一代代人共同的文化胎记。
二、让诗教开花。诗教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心灵的对话。我们要用诗教唤醒感知力、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孩子们不仅读诗、背诗,更要写诗、爱诗——让诗歌成为他们表达情感、观察世界、连接古今的美丽通道。
三、让诗教结果。期待政府、学校、家庭、媒体、文学机构共同携手,推动资源整合、平台共建、活动共办。让诗教走出书斋,走进社区、田野、街头,“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精神滋养。
四、让诗教传承。我们要用现代语言诠释古典诗意,用科技手段激活诗教体验,用国际视野拓宽诗教边界。让诗教在创新中传承,在对话中新生,真正实现“古今和鸣、中西交融”。
诗礼传家,文脉永续。让我们以首届中国诗教大会为契机,携手同心,以诗为媒、以教赋能,让诗教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力量,共同书写中国诗教工作的新篇章!
倡议单位:
《诗刊》社
全国文学馆联盟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诗歌网
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
2025年9月29日
微信编辑:王泓烨
来源:文艺报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