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恒生科技指数单周暴涨3.36%,阿里股价年内涨幅超125%,持有恒科的投资者正迎来一场“甜蜜的狂欢”。但在这波凌厉上涨背后,是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还是资金面的短期躁动?是互联网巨头的价值回归,还是硬科技赛道的爆发前夜?今天,我们就从底层逻辑到标的筛选,从风险
当恒生科技指数单周暴涨3.36%,阿里股价年内涨幅超125%,持有恒科的投资者正迎来一场“甜蜜的狂欢”。但在这波凌厉上涨背后,是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还是资金面的短期躁动?是互联网巨头的价值回归,还是硬科技赛道的爆发前夜?今天,我们就从底层逻辑到标的筛选,从风险预警到布局策略,为你拆解这轮恒科行情的“赚钱密码”,让你看清热闹背后的真机会。
第一章 恒科崛起的三重硬核逻辑:不是炒作,是时代的选择
恒生科技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政策、资金、产业”三重逻辑共振的必然结果。
政策面:平台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双轮驱动
监管层对平台经济的定位从“规范”转向“支持创新”,明确鼓励互联网企业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突破。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已接入超300万家企业,半年创收50亿;阿里云计算连续三个季度增速超30%,拿下多个政务云大单。这种“政策松绑+技术落地”的组合,让互联网巨头的估值逻辑从“流量天花板”切换为“科技服务商”。
同时,“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进入收官年,预计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0%。金山软件、金蝶国际等企业直接受益于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订单量同比增长40%以上。
资金面:南北水与外资的合力加仓
南向资金(港股通)近5个交易日净买入恒生科技ETF超80亿,腾讯、美团单日净买入均超15亿;机构资金对港股科技股的持仓比例从2024年的5%提升至2025年的12%,易方达、华夏等头部基金加仓明显;美联储加息预期降温,美元指数走弱,外资重返港股科技板块,近一周对阿里、京东的持仓比例提升3%。这种“内资+外资”的资金合力,为恒科上涨提供了坚实的流动性支撑。
产业面:科技硬实力的全面突破
在半导体领域,中芯国际14nm产能满载,7nm技术突破在即,2025年Q2营收同比增长25%;华虹半导体的IGBT芯片供货比亚迪电动车,打破国外垄断。在智能汽车领域,小鹏XNGP智驾技术在无图模式下复杂路口通过率达98%,理想汽车L9、L10持续热销,2025年净利润率有望超15%。这些产业端的真突破,让恒科的上涨有了“业绩兑现”的底气。
第二章 细分赛道拆解:从互联网巨头到硬科技,谁是真龙头?
恒科成分股涵盖互联网、硬科技、新能源车等多个赛道,不同领域的投资逻辑差异显著,我们逐一拆解:
一、互联网巨头:现金流王者的“第二增长曲线”
腾讯控股:游戏业务(《王者荣耀》海外版流水超预期)+ 云业务(中标政务云大单)双轮驱动,2025年Q2净利润同比增长18%,估值仅25倍PE(处于历史低位)。更关键的是,其股息率超4%,在科技股中堪称“防御性标的”。
阿里巴巴-SW:电商基本盘稳固(淘宝直播GMV增长30%),云计算全球市占率超10%,蚂蚁集团上市预期升温进一步打开估值空间。当前PS(市销率)仅3倍,远低于亚马逊的6倍,价值修复空间明确。
美团-W:本地生活龙头地位无可撼动,外卖业务盈利稳定,到店酒旅业务恢复至2019年的150%,新业务(美团买菜、美团打车)亏损收窄。随着消费复苏,其业绩弹性将持续释放。
二、硬科技:国产替代与技术突破的高弹性战场
中芯国际:半导体制造国产替代“刚需”,14nm良率提升至92%,产能扩张+技术突破双轮驱动,2025年目标市值超5000亿。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其战略地位愈发关键。
商汤-W:AI大模型落地“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政府订单同比增长50%,亏损持续收窄。其多模态模型在医院CT片诊断中的准确率已超部分主治医师,商业化落地速度超市场预期。
舜宇光学科技:手机光学镜头市占率全球第一,车载镜头受益于新能源车智能化,2025年车载业务营收占比将超30%。在智能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趋势下,其成长确定性极强。
三、新能源车产业链:全球景气与港股估值优势的共振
比亚迪电子:苹果供应链核心标的(iPhone 16金属中框独家供应),同时布局新能源车零部件(电池结构件),2025年营收预计突破1200亿。“消费电子+新能源车”双轮驱动,业绩增长动力充足。
理想汽车-W:“家庭SUV”定位精准,L9、L10持续热销,2025年净利润率有望超15%。在新势力中盈利水平领先,港股估值仅为特斯拉的1/3,性价比优势显著。
小鹏汽车-W:XNGP智驾技术领先,2025年交付量同比增长80%。在自动驾驶商业化前夜,其技术壁垒构成了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 估值与风险:狂欢中保持清醒的关键
恒科的投资价值毋庸置疑,但狂欢中也需警惕潜在风险,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一、估值:便宜仍是核心优势
恒生科技指数当前PE-TTM为22.05,处于近10年25.19%分位,远低于纳斯达克100的32倍。横向对比,腾讯PS(市销率)5倍,低于Meta的8倍;阿里PS 3倍,低于亚马逊的6倍。纵向看,成分股中如腾讯、阿里的估值仍处于历史中枢下方,价值修复空间明确。
二、风险:三大坑需警惕
港股流动性风险:若美联储重启加息,美元走强可能导致外资撤离,恒科短期波动会加剧。投资者需密切关注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的变化。
行业竞争风险:互联网巨头面临“短视频电商”冲击,硬科技企业面临“技术迭代”风险(如半导体制程升级不及预期)。选股时需聚焦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龙头。
政策风险:虽然当前政策支持创新,但平台经济监管若趋严,可能压制估值。需跟踪行业政策动态,避免踩中政策雷区。
第四章 投资策略:不同资金量与风险偏好的布局方案
根据资金规模和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可采取差异化布局策略:
一、保守型投资者:指数基金+龙头白马
配置恒生科技ETF(如513180),分享板块整体红利,规避个股风险。
持仓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其现金流稳定、股息率较高,适合长期持有。
二、稳健型投资者:龙头+弹性标的组合
核心仓位配置腾讯(互联网)、中芯国际(半导体)、理想汽车(新能源车),占比60%,追求业绩确定性。
卫星仓位配置商汤-W(AI)、小鹏汽车-W(智驾),占比30%,博弈技术突破带来的高弹性。
剩余10%仓位用于应对市场波动,逢低加仓或参与短期轮动。
三、激进型投资者:赛道型布局+事件驱动
聚焦半导体(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AI(商汤-W、科大讯飞)、智能汽车(小鹏、舜宇光学)等高景气赛道,持仓占比可提升至70%。
关注行业事件驱动,如AI大模型发布会、新能源车销量数据、半导体技术突破等,适时调整仓位。
结语
恒科的狂飙,是中国科技产业从“规模扩张”到“技术突破”的缩影,也是全球资金对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开始。这轮行情的本质,不是简单的“概念炒作”,而是“政策红利+业绩修复+估值洼地”的共振。
对于投资者而言,机会从来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与其在涨涨跌跌中追涨杀跌,不如静下心来研究产业逻辑、跟踪公司基本面。毕竟,在港股市场,“真核心”永远会被资金认可,选对标的,才能在这轮恒科行情中真正赚到钱。
那么,你持仓的恒科标的是哪只?对这轮科技牛市又有哪些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投资智慧。
来源:小玉玉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