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定后,天下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2 11:53 1

摘要:洪武元年的春天,朱元璋站在南京城的聚宝门城墙上,风把他的龙袍吹得猎猎作响。他盯着眼前的长江——这道宽得能跑马的江水,像一条银色的丝带,把南京裹在怀里。身后的紫金山郁郁葱葱,像一排站岗的士兵。他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问身边的刘伯温:“先生,你说南京和西安,哪个更适

洪武元年的春天,朱元璋站在南京城的聚宝门城墙上,风把他的龙袍吹得猎猎作响。他盯着眼前的长江——这道宽得能跑马的江水,像一条银色的丝带,把南京裹在怀里。身后的紫金山郁郁葱葱,像一排站岗的士兵。他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问身边的刘伯温:“先生,你说南京和西安,哪个更适合当国都?”刘伯温捋了捋胡子,指着长江说:“南京有长江天险,敌人想打进来,得先过这道江;可西安有崤函之固,左边崤山右边函谷关,比长江还结实。”朱元璋又看了看江面上的渔船,笑了:“那就选南京吧,江南的粮食多,要是打仗,粮草够吃。”

朱元璋选南京的时候,肯定想起了西安。这座被称为“十三朝古都”的城市,像个带密码锁的保险箱,把统治者的江山裹得严严实实。

西周选镐京,因为镐京左边是沣河,右边是渭河,后面是岐山,前面是华山——敌人想进来,得先趟过沣河,爬过岐山,再翻华山,折腾到半路就累得半死。秦朝选咸阳,更绝:咸阳就在关中平原的中心,往东边出函谷关,能打中原;往西边退,能守关中。

当年刘邦打进咸阳,看着阿房宫的金砖碧瓦,差点就不想走了,多亏娄敬劝他:“洛阳虽然好,可它在中原,敌人打过来没遮没挡;长安在关中,有崤山函谷关挡着,就像家里装了防盗门,安全得很。”刘邦听了,赶紧把国都迁到长安。

后来的唐朝也选长安,因为长安的“防盗门”太好用了——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蜀地,可长安还在唐朝手里,叛军想占长安,得先拆了函谷关,结果拆了好几年都没拆下来,最后还是唐朝军队打回去了。

西安能成为十三朝古都,靠的就是它“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天赋,就像一个会武功的保镖,既能帮皇帝打天下,又能帮皇帝守天下。

西安的地理好,可洛阳的经济更厉害。洛阳像个大食堂,从江南来的粮食通过运河直接端到碗里,皇帝和大臣们不用愁饿肚子。隋朝的杨广为什么要修大运河?就是因为洛阳的漕运——他想把江南的大米、丝绸、茶叶,通过运河运到洛阳,再运到长安。要是没有大运河,洛阳的食堂就得关门,皇帝得带着大臣们去江南吃饭。唐朝的皇帝每年都要去洛阳“就食”,也就是去洛阳吃饭,因为长安的粮食不够吃。

有一年,长安闹饥荒,大臣们都饿得起不来床,唐玄宗只好带着大家去洛阳,走到半路上,看到路边的麦子熟了,赶紧让人摘下来煮着吃,才算没饿肚子。洛阳的漕运,就像一根血管,把江南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输往中原,没有这根血管,洛阳就成了一座空城,皇帝的江山也坐不稳。

洛阳的漕运能管饱,可北京的军事防御能管安全。北京就像个沙发,背靠燕山,面向华北平原——敌人从北边来,得先爬沙发背(燕山),费劲;皇帝坐在沙发上,能清楚地看到敌人的动静。元朝的忽必烈为什么选大都(北京)当国都?因为北京能连接蒙古草原和中原腹地——蒙古人是从草原上来的,要是把国都放在和林(蒙古草原),中原的汉人会觉得蒙古人是外来者;要是放在洛阳,蒙古草原的军队过来得走好几天,万一有急事,赶都赶不及。

北京刚好在中间,蒙古草原的军队过来,半天就能到;中原的汉人看到北京,也会觉得蒙古人是“自己人”。明朝的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因为他是燕王,在北京待惯了,而且北京能镇住北方的蒙古人——要是还在南京,蒙古人打过来,皇帝得跑好远,可在北京,蒙古人刚爬燕山,朱棣就能带着军队打过去。

有一年,蒙古人犯边,朱棣亲自带兵出征,走到燕山脚下,看到蒙古人正在爬山坡,笑着说:“你们这是想爬我家的沙发背啊?没那么容易!”说完,指挥军队冲过去,把蒙古人打跑了。

北京之所以能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国都,关键在于它能“镇住”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像一个守门员,站在北方的门口,不让游牧民族进来,守门员在,球门就安全。

北京的军事好,可开封的文化更有说服力。开封是中原的中心,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开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东周的国都在洛阳,北宋的国都在开封,都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宋朝的赵匡胤为什么选开封当国都?

因为他觉得,只有在中原定都,才能被天下人视为正统。要是选了南方的杭州,就会被认为是“偏安一隅”,就像一个人住在亲戚家,再舒服也不是自己的家。

北宋的大臣们都支持赵匡胤的选择,因为他们觉得,中原是天下的根,根在哪里,江山就在哪里。有一年,辽国的皇帝想和宋朝议和,派使者来开封,看到开封的繁华,感叹说:“中原的国都就是不一样,连街道都比我们的都城宽。”宋朝选开封,不是因为开封的城墙厚,而是因为开封的文化正统,就像一个人的身份证,有了这张身份证,才能被天下人承认。

选国都的时候,统治者的个人因素也很重要。刘邦选长安而不是洛阳,不是因为长安的房子大,而是因为长安能让他睡踏实。刘邦是个农民出身,没读过多少书,但他懂一个道理:房子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安全越好。

洛阳的宫殿是大,可它在中原,敌人打过来,跑都不好跑;长安在关中,有崤山函谷关挡着,敌人想进来,得先拆了这两道门,费劲。

项羽就不懂这个道理,他打进咸阳后,一把火烧了阿房宫,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道啊?”于是把国都定在了彭城(今徐州)。

彭城的房子是大,可它在平原上,没有天险,刘邦打进彭城的时候,项羽正在吃饭,吓得赶紧带着虞姬跑了。

后来项羽兵败垓下,临死前还说:“天要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其实他不知道,是他选的国都不好,要是选了长安,说不定能多活几年。刘邦选长安,是因为他想当皇帝;项羽选彭城,是因为他想家,想家的人成了霸王,想当皇帝的人成了汉高祖。

忽必烈选大都(北京)当国都,不是因为北京的风景好,而是因为北京能连接蒙古草原和中原腹地。忽必烈是蒙古人,他的老家在蒙古草原,可他想统治中原的汉人,就得找一个中间点——北京刚好在中间,蒙古草原的军队过来,半天就能到;中原的汉人看到北京,也会觉得蒙古人是“自己人”。

忽必烈的大臣们都劝他:“要是把国都放在和林,中原的汉人会造反;要是放在洛阳,蒙古草原的军队会不听指挥。”忽必烈听了,赶紧把国都迁到北京。

后来的明朝朱棣也选北京,因为他是燕王,在北京待惯了,而且北京能镇住北方的蒙古人——要是还在南京,蒙古人打过来,皇帝得跑好远,可在北京,蒙古人刚爬燕山,朱棣就能带着军队打过去。忽必烈选大都,就像把家安在两个房间的中间,左边是蒙古草原,右边是中原腹地,两边都能照顾到,这样才能坐稳江山。

南京到北京的转移

朱元璋选南京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担心——南京的长江天险虽然好,可北方的蒙古人还在,要是蒙古人打过来,南京离北方太远,赶不及救援。可南京的经济实在太好了,江南的粮食多,老百姓有钱,朱元璋觉得,先在南京定都,等天下太平了,再迁到西安或者北京。

后来的朱棣当了皇帝,他觉得南京的“安全感”不够——他是燕王,在北京有自己的势力,而且北京能镇住北方的蒙古人。于是,他决定迁都北京。

永乐十九年,朱棣带着大臣们搬到北京,站在紫禁城的城墙上,他笑着说:“这里比南京舒服,因为我能看到北方的动静,要是蒙古人打过来,我能马上带兵出去。”迁都北京后,明朝的重心就放在了北方,大臣们都往北京跑,北京的人口越来越多,经济越来越发达,而南京则成了陪都。

从南京到北京,明朝的国都变迁,其实是一场关于“安全感”的转移,皇帝觉得哪里安全,就把国都定在哪里,因为国都定了,皇帝的心就定了。

朱元璋选了南京,朱棣选了北京,不管是南京还是北京,都是明朝的中心。国都定了,皇帝的心就定了,大臣们的腿就勤了,老百姓的日子就稳了——皇帝知道,国都在哪里,天下的资源就会往哪里集中;大臣们知道,国都在哪里,他们的前途就在哪里;老百姓知道,国都在哪里,他们的日子就会在哪里变好。就像现在的北京,是中国的国都,所以全国的资源都往北京集中,北京的经济、文化、科技都很发达,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好。国都定后,天下定,因为国都就是天下的中心,中心稳了,天下就稳了。

来源:矿山行业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