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滇越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国际铁路,由法国殖民者于1903年动工,1910年全线通车。该铁路北起昆明,南至越南海防,全长854公里,其中中国境内段465公里。芷村站(原称“迷拉地站”)作为滇越铁路中段的重要节点,始建于1909年,最初为法国殖民者设计的一等车
滇越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国际铁路,由法国殖民者于1903年动工,1910年全线通车。该铁路北起昆明,南至越南海防,全长854公里,其中中国境内段465公里。芷村站(原称“迷拉地站”)作为滇越铁路中段的重要节点,始建于1909年,最初为法国殖民者设计的一等车站,承担物资中转与战略指挥功能。其选址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芷村镇,海拔1630米,距昆明北站316公里、河口站152公里,是连接滇南与越南的核心枢纽。
1957年重建:抗战期间,芷村站因日军轰炸严重损毁,1957年按四等站标准重建,保留货运功能并优化线路布局。
线路调整:现设正线1条、到发线3条、货物线1条,调车线和段管线各2条、机走线8条,形成六道交叉的米轨铁路系统,适应滇南山区地形。
运营现状:虽已退出客运市场,但作为滇段保留车站,仍承担区域货运任务,是研究滇越铁路史的“活化石”。
芷村站现存六幢法式建筑,包括站长室、总机务段、工务维护单位等,以黄墙红瓦、旋转木梯、法式瓷砖地板及壁炉为特色。
站长室:二层主楼配左右耳房,瓷砖地板遇热后图案消失的工艺,彰显法国建筑技术。
地下防空洞:六幢建筑地下互通约2公里,兼具战备与排水功能,反映殖民时期的防御思维。
百年香樟树:站台旁的香樟树见证铁路兴衰,树冠覆盖面积超200平方米,成为地标性景观。
2. 工业设施遗存
机车转盘:滇越铁路现存两个大转盘之一,通过人力推动实现机车180度掉头,技术领先同时期中国铁路。
米轨铁路:轨距1米,较标准轨窄43.5厘米,适应滇南山地地形,现仍用于货运列车通行。
水塔与烟囱:高耸的法式水塔为蒸汽机车供水,烟囱残留的煤灰痕迹诉说工业文明记忆。
1928年10月13日,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芷村站附近的查尼皮村秘密召开。17名代表通过滇越铁路抵达芷村,翻越山岭至会址,点燃云南革命星火。此次会议确立“武装斗争”方针,为后续滇南起义奠定基础。
党支部成立:1928年7月,中共芷村车站支部成立,刘林元、陈家铣等党员以洗炉工身份发展工人党员6名、团员17名。
罢工斗争:1928-1929年,支部领导开远至芷村段200名工人举行8次罢工,6次迫使铁路当局收回开除令,形成“以铁路为阵地”的工运模式。
越南革命家胡志明于1932年定居芷村南溪街,以木楼为据点开展反法殖民斗争。其旧居现为中越友谊教育基地,每年吸引越南考察团及留学生参观,见证两国革命历史交融。
2017年,冯小刚电影《芳华》选择芷村站法式站房为取景地,红色屋顶与米轨铁路的视觉对比,强化了影片的年代感与悲剧色彩。
• 诗歌与散文:云南诗人于坚在《滇越铁路笔记》中描述芷村站为“殖民者遗落的珍珠”,反思工业文明与自然的关系。
• 摄影与绘画:站台的法式建筑、交叉的米轨及百年香樟树,成为摄影师捕捉“时光凝固”主题的热门素材。
• 南溪街:铁路通车后,法国人、越南人聚居于此,形成中西合璧的商业街。现存的法式面包房、越南咖啡馆遗迹,映射多元文化共生。
芷村火车站,这座承载殖民历史、革命记忆与工业文明的百年老站,既是滇越铁路的“活化石”,也是中越文化交融的“见证者”。从法式建筑的精致到米轨铁路的粗犷,从革命火种的传播到现代文旅的复兴,它始终以独特的姿态诉说着时空的故事。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