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冬前除草是麦田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小麦苗期生长质量与次年产量形成。相较于春季除草,冬前除草具有杂草基数小、耐药性弱、对小麦安全性高的显著优势,是实现麦田高效控草、降低管理成本的核心举措。
小麦冬前除草是麦田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小麦苗期生长质量与次年产量形成。相较于春季除草,冬前除草具有杂草基数小、耐药性弱、对小麦安全性高的显著优势,是实现麦田高效控草、降低管理成本的核心举措。
一、小麦冬前除草的核心好处
1. 控草效率更高:冬前杂草多处于1-3叶期,植株矮小、根系浅,对除草剂吸收快、敏感性强,施药后防除效果可达90%以上,远优于春季杂草旺长期的防除效率。
2. 保障小麦安全:冬前小麦处于4-6叶期,抗药能力较强,且此时气温多在5-15℃,除草剂降解速度适中,不易引发药害;而春季小麦进入拔节期后,对除草剂敏感,易出现心叶发黄、生长受阻等问题。
3. 减轻春季压力:冬前清除大部分杂草,可避免春季杂草与小麦争夺光照、水肥,减少春季除草次数,同时降低杂草结籽量,从源头控制下一年度草害基数。
4. 提升抗逆能力:杂草清除后,小麦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改善,植株能更好地积累养分,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为安全越冬和春季返青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小麦冬前除草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把握最佳除草时机
冬前除草需严格遵循“苗龄达标、草龄适宜、气温适宜”原则。
- 苗龄要求:小麦播种后30-40天,植株达到4-6叶期,此时小麦根系已基本扎稳,抗药能力最强。
- 草龄要求:田间杂草出齐率达80%以上,且多处于1-3叶期,尚未分蘖,是防除最佳时期。
- 气温要求:选择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日均温稳定在5℃以上,且施药后7天内无低温、雨雪天气,避免低温影响药效或引发药害。
(二)科学选择除草剂
需根据田间杂草种类精准选药,避免盲目用药。
- 禾本科杂草为主:若田间以看麦娘、硬草、雀麦等为主,可选用炔草酯、甲基二磺隆等药剂,按照每亩20-30毫升的用量,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 阔叶杂草为主:若以猪殃殃、播娘蒿、荠菜等为主,可选用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等药剂,每亩用量15-20克,兑水30公斤喷雾。
- 混合杂草发生:可选用禾本科与阔叶杂草除草剂复配制剂,如“炔草酯+氯氟吡氧乙酸”,实现一次施药防除多种杂草。
(三)规范施药操作
1. 均匀喷雾:使用背负式喷雾器时,保持喷头距麦苗30-40厘米,匀速行走,确保药液均匀覆盖杂草叶面,避免漏喷、重喷;重喷易导致小麦局部药害,漏喷则会形成杂草“死角”。
2. 控制水量:每亩兑水不少于30公斤,水量不足会导致药液浓度过高,增加药害风险,同时无法全面覆盖杂草,影响防除效果。
3. 避开不利条件:大风、降温、土壤干旱时禁止施药;土壤干旱时,可提前1-2天浇水,提高田间湿度,增强杂草对药剂的吸收能力。
(四)注意事项
- 避免重茬用药:若前茬作物使用过磺酰脲类除草剂(如玉米田常用的烟嘧磺隆),需间隔3个月以上再使用苯磺隆等同类除草剂,防止药剂残留引发药害。
- 精准用量:严格按照药剂说明书控制用量,不可随意加大剂量,尤其是甲基二磺隆等对小麦敏感性较强的药剂,过量易导致小麦发黄、矮化。
- 后茬安全:若计划下茬种植油菜、棉花等敏感作物,需选择低残留除草剂,避免药剂残留影响后茬作物生长。
冬前除草是小麦田间管理的“事半功倍”之举,通过把握最佳时机、科学选药、规范施药,可有效控制草害,为小麦全生育期生长创造良好环境,助力实现稳产高产。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