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6月,张雪峰在抖音发布了一条“如何用3000块准备考研”的视频,播放量突破2000万。评论区里,有人留言“雪峰老师又把考研说透了”,有人调侃“这哥俩又要被高校老师骂了”,更多人则是抱着“抄作业”的心态收藏转发。
2024年6月,张雪峰在抖音发布了一条“如何用3000块准备考研”的视频,播放量突破2000万。评论区里,有人留言“雪峰老师又把考研说透了”,有人调侃“这哥俩又要被高校老师骂了”,更多人则是抱着“抄作业”的心态收藏转发。
从2016年在考研论坛发帖答疑,到2020年因“文科都是服务业”言论登上热搜,再到如今成为坐拥2000万粉丝的教育类顶流网红,张雪峰用8年时间,把“考研指导”做成了一门“流量生意”,更把自己活成了“教育焦虑”的镜像——他说的每句话,都精准戳中家长和学生的痛点;他引发的每场争议,都暴露着教育内卷的深层矛盾。
当我们追问“张雪峰为什么火”,答案藏在他的“土味金句”里,藏在他对教育规则的“拆解式解读”里,更藏在这个时代对“确定性”的集体渴望中。
一、走红密码:他把“教育焦虑”翻译成了“人话”
1. 从“考研论坛”到“抖音顶流”:精准踩中时代情绪
张雪峰的走红,始于一场“信息差”的精准填补。2016年,他还是哈尔滨某高校的考研辅导老师,发现学生们最困惑的不是“怎么背单词”,而是“我该不该考研”“选什么专业”“怎么选学校”——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恰恰是官方教材和高校讲座不会直白讨论的。
他在考研论坛发帖,用“东北大碴子”式的直白语言解答:“考研不是为了情怀,是为了找个能赚更多钱的工作”“双非院校别硬冲985,性价比更重要”“选专业别听父母的,先查这个专业的就业率”。这些“反套路”的大实话,迅速在考研圈传播,他被学生称为“雪峰老师”“考研段子手”。
2020年,他入驻抖音,把“考研答疑”升级为“教育评论”。一条“孩子报新闻专业,我建议把他打晕”的视频,播放量超5000万,评论区吵成一片——有人说他“贩卖焦虑”,有人说他“说了大实话”。这场争议让他彻底破圈,从“考研老师”变成“教育顶流”。
2. 内容公式:焦虑拆解+解决方案+情绪共鸣
张雪峰的内容之所以“病毒式传播”,在于他总结出了一套“教育类爆款公式”:
痛点前置:开头直接戳中焦虑(“你家孩子学文科?小心毕业送外卖”“考研报班花3万?不如看我免费攻略”);规则拆解:用“内部人士”视角揭露教育系统的“潜规则”(“考研国家线是这么划的”“高校招生名额是怎么分配的”);解决方案:给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3000块考研攻略:教材选二手,网课看盗版,冲刺班没必要”);情绪共鸣:用“我也经历过”的共情拉近距离(“我当年考研住地下室,吃馒头就咸菜,现在不也熬出来了?”)。这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严肃问题娱乐化”的风格,让他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收割了大量“教育小白”用户。一位高三家长说:“我文化水平不高,看不懂那些专家的分析,但雪峰老师的话,我能听懂,也敢照着做。”
3. 人设打造:“接地气的学霸”与“反权威的叛逆者”
张雪峰的人设充满矛盾感,却精准契合了大众心理:
学霸底色:他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曾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入哈工大,这种“草根逆袭”的经历让他有资格谈“考研经验”;反权威姿态:他常调侃“高校教授不懂就业”“招生办老师只会画饼”,用“体制外视角”解构教育系统的“高大上”;市井烟火气:他说话带东北口音,喜欢用“咱”“家人们”拉近距离,视频背景常是办公室、教室,甚至路边摊,刻意淡化“网红”距离感。这种“既专业又接地气”的人设,让他成为家长和学生眼中“最可信的教育顾问”——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和你一起吐槽教育,再带你找出路”的老大哥。
二、争议漩涡:他的“大实话”,为何总在“冒犯”谁?
1. 与高校的“互怼”:揭露“皇帝的新衣”
张雪峰的争议,始于他对高校“潜规则”的直白揭露。他说:“很多高校的‘王牌专业’,就业率连50%都不到”“研究生导师招学生,先看家里有没有资源”“选调生考试,农村学生根本拼不过关系户”。
这些言论触怒了部分高校教师。某985高校教授公开批评他“以偏概全”“误导学生”;某考研机构负责人指责他“贩卖焦虑,破坏行业生态”。但张雪峰回应:“我只是说了家长不敢问、学校不愿说的实话。”
争议背后,是教育系统的“信息不对称”——高校宣传的“就业率”“专业前景”,往往经过美化;而张雪峰用学生真实的就业案例(“我带过的学生,XX专业毕业在送外卖”),撕开了这层“滤镜”。
2. “文科都是服务业”:戳中教育分层的痛处
2023年,张雪峰在直播中直言:“文科除了教师、公务员,大部分都是服务业——你学的历史、哲学,能当饭吃吗?”这句话被截图疯传,引发全网讨论。
支持者认为他说出了“文科就业难”的现实:2023届本科毕业生中,哲学专业就业率仅38%,历史学42%,远低于工科(78%)、医学(85%)。反对者批评他“贬低文科价值”,忽视了人文素养的社会意义。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教育功利化”与“人文理想”的碰撞。张雪峰的“大实话”,暴露了家长和学生最焦虑的问题:学文科,到底能不能找到好工作?
3. “考研无用论”反转:从“劝退”到“鼓励”的流量密码
张雪峰的内容常因“反转”引发关注。他曾说“考研是最没用的投资”,后又改口“普通家庭的孩子,考研是唯一的出路”;他曾调侃“MBA都是混学历”,后来又推出“MBA备考攻略”。
这种“前后矛盾”,实则是他对流量的精准把控。他深谙“黑红也是红”的逻辑:争议性言论能带来更多关注,而后续的“解释”“反转”又能收割“理解派”的支持。正如他的团队所说:“雪峰老师的每一条视频,都是精心设计的‘情绪钩子’。”
三、流量背后:张雪峰现象,是教育的“解药”还是“毒药”?
1. 积极意义:打破信息壁垒,推动教育普惠
不可否认,张雪峰的出现,填补了教育信息差的鸿沟:
对家长:他用“就业率”“薪资水平”等数据,帮家长理性选择专业,避免“跟风报班”“盲目考研”;对学生:他揭露“考研黑幕”(如“花钱买导师资源”)、“就业陷阱”(如“文科对口岗位少”),帮年轻人少走弯路;对行业:他倒逼高校和专业调整培养方向(如部分高校取消“天坑专业”招生,增加“新工科”“交叉学科”)。一位二本学生说:“以前我以为考研就能改变命运,听了雪峰老师的分析,我现在准备考编,目标更清晰了。”
2. 潜在风险:过度焦虑与“成功学”陷阱
但张雪峰的“焦虑营销”,也引发担忧:
制造教育恐慌:他用“不考研就失业”“文科毕业送外卖”等极端案例,放大教育竞争的残酷性,让家长和学生陷入“不进则退”的恐慌;简化成功路径:他把“上岸”简化为“选对专业+拼命刷题”,忽视了个人兴趣、能力匹配等长期因素,可能导致“为考研而考研”的盲目;商业化隐患:他的团队推出“考研密训营”“专业课一对一”等课程,单价从几千到几万不等,被质疑“靠贩卖焦虑赚钱”。3. 教育的本质:张雪峰能解决“内卷”吗?
张雪峰的爆火,本质是教育内卷的产物——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为常态,家长和学生需要一个“能说真话、给解决方案”的引路人。但他无法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
资源不均:他说的“选学校要查就业率”,对农村学生而言,可能连“查数据”的渠道都没有;评价单一:他强调“就业导向”,但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成长”,而非“找工作的工具”;系统问题:考研热、文科就业难,根源在产业结构、评价体系,不是靠一个网红的“攻略”能解决的。四、结语:张雪峰的“顶流”之路,照见教育的未来
从“考研段子手”到“教育顶流”,张雪峰的走红,是一场“焦虑与共鸣”的流量狂欢。他用“大实话”拆解教育规则,用“接地气”拉近距离,用“解决方案”满足需求,最终成为这个时代教育焦虑的“镜像”。
但我们必须清醒:张雪峰不是教育的“救世主”,而是教育问题的“放大镜”。他的价值,在于让更多人看见教育的真实面貌;他的局限,在于无法解决教育系统的深层矛盾。
对家长和学生而言,与其盲目跟随他的“攻略”,不如学会“批判性接收”——听他的分析,但更要结合自身情况;信他的建议,但更要相信教育的本质是“成长”,而非“内卷”。
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张雪峰现象,或许正是这个目标在流量时代的特殊注脚。
数据来源:抖音《2024教育类网红影响力报告》、中国教育在线《考研群体焦虑指数调查》、张雪峰团队公开课程数据、教育部《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来源:淮都王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