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考临近,九年级三班准备举办一系列活动缓解同学们的学习压力,各个小组积极响应设计了各有特色的活动。下面是他们的活动设想,请你帮他们参谋一下,完成这一活动。
2025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
中考临近,九年级三班准备举办一系列活动缓解同学们的学习压力,各个小组积极响应设计了各有特色的活动。下面是他们的活动设想,请你帮他们参谋一下,完成这一活动。
1. 第一小组准备的诗文赠言。你能帮他们完善内容吗?
作者与作品选取文句选取理由李白《行路难》①,。展现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庄子·北冥有鱼》鹏之徙于南冥也,②,,去以六月息者也。描绘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刘禹锡《秋词》③,。展现的是诗人的情思在天高气爽,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中,遨游到了云天。【答案】 ①.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②.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 水击三千里 ④.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⑤. 晴空一鹤排云上 ⑥. 便引诗情到碧霄
2. 文中第一段有两个字写错了,请你帮他们找出并改正。
3. 填入空格处的四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事半功倍 丰富多彩 脍炙人口 有机结合
B. 一举两得 丰富多彩 喜闻乐见 有机结合
C. 事半功倍 精彩纷呈 脍炙人口 融会贯通
D. 一举两得 精彩纷呈 喜闻乐见 融会贯通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答案】2. 竟——竞捘——梭 3. B
4. 完成赛事设计的各种任务,既能运动健身,又能收获一路惊喜和感动。
5. 三组的李小山在文玩街找寻到一枚纪念印章(如图),他想敲在活动纪念册的扉页上。但你认为不合适,①请你说说你的理由。②请你给活动写一则标语,并作简单解读。
【答案】①示例:印章内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的是欢迎朋友到来的喜悦,与活动主体本班学生不符合,无法体现活动的主题与宗旨。
②示例:标语: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快乐学习!这条标语直接呼应了活动的目的,鼓励同学们在学习之余放松心情,释放压力,从而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达到快乐学习的效果。
6. 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科举中,可能会出现一人兼解元、会元、状元的“连中三元”,其分别是在乡试、会试、殿试考试中取得的。
B.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与《大学》《中庸》《论语》一起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C.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共33篇,分国编次。
D. 《水浒传》中的林冲是被逼上梁山的代表人物之一,最终在对抗斗争中被朝廷追杀致死。
【答案】D
7. 品读名著语段,完成题目要求。
①我很惊异他对于目前世界政治的熟悉。甚至在长征期间,红军似乎也在收取无线电广播的时事消息,在西北,他们还出版自己的报纸。对于世界史极有研究,而于欧洲社会和政治的情形,也有一个实质的概念。他很注意英国的工党,热切地问我关于工党目前的政策,马上把我所知道的问得精光了。他似乎非常怀疑;像英国这样工人有参政权的国家,为什么总是建不起工人的政府来。我想我的答案,恐怕是不能使他满意的。他对于麦唐纳表示极端的蔑视,他说麦唐纳是背叛英国人民的“汉奸”。
②他每天做着十三四个小时的工作,常常直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似乎有着铁一般的体质。他认为这可以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他曾在父亲的田野中做过艰苦的工作,也可以追溯到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曾与几个同学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惯常挨饿,到华南丛林的山中做长途步行,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连衬衫都不穿在雨雪中跑步一这一切都是为了锻炼他们自己。他们直觉地知道,来日的中国,正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和困苦的能力。
(1)上面两个文段中的他是,文中描写找他对外届的关注与评论,对他日常作息的采访和记录,分别体现了他和的特点与品质。
(2)和他一样,在我们读过的名著中,也有许多形象特点鲜明的人物,请选取一位,结合名著内容,向大家作推介。
【答案】(1) ①. 毛泽东 ②. 高瞻远瞩、好问多知 ③. 勤勉刻苦、不畏艰辛
(2)参考人物:朱德信念坚定。为民族解放而奋斗;尼摩船长善良正直,临危不惧;保尔与命运抗争,坚持斗争。(答题时注意结合名著内容)
二、阅读与鉴赏(43分)
(一)(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③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 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 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 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9. 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8. C 9. 马云散去,明月高悬,不需点缀;青天碧海,本就澄澈清明。运用比喻、双关、设问的修辞手法,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二)(13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幼子先遣归。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䑸③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
[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③䑸:舰队。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 布衣: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
(3)终不为妻子计 计:
(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 度: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丈 夫 受 国 恩 有 急 死 耳!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13. 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案】10. ①. 平民 ②. 拜访 ③. 考虑 ④. 估计
11. 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
12. (1)自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2)关天培派遣将领痛哭着求救兵,没有人答应
13. 勇于担当,忠诚报国。诸葛亮、关天培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担重任。诸葛亮鞠躬尽瘁,兴复汉室;关天培舍生取义,保家卫国。
(三)(1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①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②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人中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而读书。
③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④因为出版物太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文章中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会无路可走。印度有一个比喻,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位置,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不久,又有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就是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往往是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⑤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⑥萧伯纳有这样的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这也是叔本华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的确,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我先前吃过干荔枝、罐头荔枝、陈年荔枝,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枝。这回吃过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
⑦但萧的立论也不免有些偏激,我对于萧所说的,还要加一点骑墙的议论。我以为假如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到上海、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以要观察,还是先要经过思索和读书。
(节选自鲁迅《读书杂谈》,有删改)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黑塞不赞成年轻人在咖啡馆和舞池里消磨时光,认为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
B. 花气力、下功夫阅读杰作,常常不像阅读时髦读物那样适口、富于刺激,却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C. 职业的读书,对于人们来说只是很勉强的读书,是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远不如嗜好的读书。
D. 嗜好的读书,就像逛公园,能随随便便看看,所以读者会觉得很有趣,不吃力便能领悟到书中真谛。
15.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鲁迅关于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观点的是哪一项?说说理由。
A.“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B.“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C.“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16. 请结合两段材料中的观点,说说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17. 材料二中鲁迅提到“看来批评之后,仍要看看书本,自己思索,自己做主”,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做的原因。
【答案】14. B 15. C项。叶圣陶先生的说法表明了读书时不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而应该灵活运用,以增长见识和提高智慧。直接体现了“自己思索,自己做主”中不盲目跟从,有自己独立判断的意思。
16. 要培养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爱好与自觉;要认真对待书籍,要花力气下功夫,去发现书中的真正价值;要有一定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相关资料;阅读时要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17. 中国部分批评家立论不周密,主张主观又客观,观点前后矛盾,若完全依照这些批评,读者会无所适从,所以不能仅依赖批评,要自己阅读书籍并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
(四)(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坚硬的山群
东西
①远远地就着见一座座山,很高,很尖,很密。山体是石灰岩,地貌是喀斯特地貌。除了山麓的耕地是庄稼的颜色,其余都是绿,像一层厚厚的苔藓,绿得深,绿得重,或者就是墨绿。那些墨绿是灌木、草和藤,它们紧紧抓住石缝里有限的土壤,拼着老命生长。有些灌木的根扎在悬崖的半壁,身体却一路攀升直至冒出崖顶,去跟别的植物抢阳光。于是,紧紧贴着崖壁的一棵棵树就像一根根藤,为了生存不得不变异。正是这些以亿计以兆计的细小植物们的勾肩搭背,才织成了一张张绿色的网,像衣裳那样把山结结实实地裹住,生怕它“走光”。
②夹道的山都有1000米以上的高度,每一座山都像一座塔,独立地戳在那里,只有底部相连。要想望到山巅,就得让头尽量后仰,把目光一点一点地抬上去。当看到白云蓝天的时刻,也就看到了山顶。山顶尖得像刀削似的,已经刺破云天。没有鹰,只有飘着的云和透过云层的阳光。因为山的洁净,天就显得更蓝,仿佛水洗过一般。好像也没有虫鸣鸟唱,只听见怦怦的心跳。
③静啊,真静!
④山是密密挨着的,又高又多,因此就挡了视线,就有了狭窄感,跟着就有了孤独。把这种孤独慢慢地洇,仿佛与世隔绝。忽地回头,发现来路在身后拐了弯,看得见的只短短一截,找不到伸向远方的意象。对面的山上,有一条曲曲折折的小径,像蛇行草丛。顺着小径的台阶往上爬,气越喘越粗,腿愈行愈抖,很快就汗流浃背了。但歇了歇,又往上走,好像是检验自己的体质,又像是闷住的鱼要把头伸出水面。
⑤终于登上了500来米的山巅。一眼望去,顿时惊呆。上千座、感觉是上万座巨峰一下就撞入眼帘,它们排过去拥过来,像大海的波涛在起伏。地球仿佛都被它们颠晕,以至于不知道是山头在晃还是腿在晃。我看到了一种气势,看到了一种比天空还要宽的宽。山在这里集结,变成了山群,一直连到天边,和白云霞光融为一体。因为是大面积的峰丛,如果以山尖为水平线,能隐约看出地球的弧形。每座山都不偷懒,都是亲自拔地而起,因而就像集结的部队,就像在做团体操。不仔细分辨,它们都是山。稍加注意,便发现它们各有各的姿势,各有各的表情。如果不是因为地壳运动,就算是上天想把这么多山堆在一起,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张家界和这里比起来像是盆景,华山和这里比起来只是一座。这里是一片、一大片,是山的海洋、绿的海浪。
⑥久久地看着,只有云,只有蓝天,与山群为伴。
⑦一片阳光投射下来,只照着某座山的半张脸,但群峰侧目。一只蚂蚱振动翅膀,仿佛音乐,群山都竖起了耳朵。一场雨落在某个山头,群山都像洗了澡。是不是因为太遥远所以寂静?是不是因为太辽阔所以无声?因为寂静,山群显得更为辽阔。从前,只晓得草原宽广,只懂得沙漠广袤,只知道黄土高原天宽地厚,今天才发现,原来喀斯特地貌的山群也可以宽同无边
⑧正在孤独的时刻,远处的山丛升起一柱炊烟,那是农家烧饭的信息,山间立刻有了烟火气。再细看,崇山峻岭间竟有小路盘旋。没想到,在这么陡峭的山崖竟然生活着布努瑶。更没想到,红水河就隐身其间,从这些坚硬的山群穿过。
⑨忽地,一曲瑶歌传来,山里终于有了声音:可爱的芝巧帮(恋爱中的男青年对女青年的称呼,相当于“姑娘”)呃/山遥又水远/路险又山高/五个月没有一次相会/十个月没有一次见面/两只鹞鹰住两山/两只虾公游两泉/两颗星星各照夜/两把弓弩各根弦/望花再把蜂蝶引/望桥重把道路连……可爱的芝托帮(恋爱中的女青年对男青年的称呼,相当于“小伙”)呃/两只斑鸠相会在珍珠坡/两只画眉相逢在莲花岭/两只鱼儿同游一池/两只凤凰共一林/如果你有金子一般的心/请用欢乐的歌声来温暖我这冰凉的心……
⑩歌声久久地回荡,在静静的广西大化七百弄山群。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04月09日第20版)
注:七百弄山群位于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的七百弄乡,距县城75公里,总面积达251平方公里。由海拔8001000米的5000多座峰丛深洼地的山弄组成,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18. 作者在描绘群山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分别从远处、山路、山巅展现出了七百弄山群什么样的特点?
19. 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写作手法与表达效果。
20. 请分析第⑦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1. 文章多次描写山群的“静”,有什么作用?
22. 文章结尾处瑶歌中男女青年表达的情感与山群的景色有怎样的联系?
【答案】18. 远观山群,简洁有力地概括出山群的高、尖、密,植被繁多的特点;在山路行走时,着重描写山的高大与险峻;登上山巅后,生动地展现出山群的连绵起伏与磅礴气势。
19. 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山群与张家届、华山进行比较,突出了七百弄山群连绵起伏,形态万千的特点,表达出作者面对山群时,心灵的震撼。
20.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群“侧目”“竖起耳朵”“洗澡”等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群仿佛具有生命和情感,在阳光、蚂蚱翅膀振动、雨等自然现象面前的反应。将山群描绘得鲜活灵动,展现出七百弄山群的静谧与和谐,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山群独特的魅力。
21. 衬托出山群的辽阔,“因为寂静,山群显得更为辽阔”,突出山群给人的震撼感受;为后文瑶歌的出现做铺垫,以静衬动,更能体现出瑶歌打破寂静带来的生活气息,使动静结合,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山群的独特魅力,也引发读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22. 瑶歌中男女青年虽山遥水远、路险山高却渴望相会的情感,与山群的高大险峻相呼应。同时,瑶歌的出现为寂静的山群增添了温情,就像山群虽坚硬冷峻,但也孕育着生命与情感,二者相互映衬,使文章意境更丰富。
三、写作(5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蝴蝶需经历蛹化阶段中艰难破茧的过程,才能翩翩飞舞,这是生命的蜕变与新生。其实,个人、国家、民族与文明的发展,也要经历“破茧”的过程。在不断面对的困顿中觉醒,在时常经历找挫折中反思,但风雨之后是彩虹,破茧而出,意味着成长、蜕变,更意味着在新境遇下的探索与开拓。
请以“蜕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2)能对生活做出有价值的思考或建议,忌无病呻吟,忌空洞说教。(3)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