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残疾预防是指在了解致残原因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途径,防止、控制或延迟残疾的发生。
残疾风险伴随着每个人
先天获得、慢性病、意外伤害等
每天都与我们擦肩
为提高全社会
残疾风险综合防控能力
有效控制和减少残疾发生
自2017年起
每年8月25日设立为
“全国残疾预防日”
1
什么是残疾预防?
残疾预防是指在了解致残原因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途径,防止、控制或延迟残疾的发生。
2
残疾预防的内容有哪些?
# 一级预防 #
即通过免疫接种、预防性咨询及指导、预防性保健、避免引发伤病的危险因素或危险源、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合理行为及精神卫生、安全防护照顾等措施,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
# 二级预防 #
即通过残疾早期筛查、定期健康检查、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早期医疗干预、早期康复治疗等措施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
# 三级预防 #
即通过康复功能训练、假肢矫形器及辅助器具使用、康复咨询、支持性医疗及护理、必要的矫形替代性及补偿性手术等措施,防止残疾后出现残障。
3
残疾分为哪几类?
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4
主要的致残原因有哪些?
一是遗传和发育因素;
二是环境和行为因素;
三是伤害与疾病因素。
这三类因素交叉作用,造成残疾。
5
残疾儿童由于年龄小,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才刚开始,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这个群体是可恢复性最大的残疾群体,干预越早,训练时间越长,恢复效果也越好。
0-6 岁是残疾儿童康复的黄金时期,加强 0-6 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不但对残疾儿童的恢复有很大的效果,有效减少和预防残疾的发生率,降低残疾程度,还对残疾儿童的生理缺陷、心理缺陷的补偿都能产生最好的作用,对其以后的生活、学习与融入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家庭和政府减少了负担,如果错过康复黄金时期,效果会事倍功半。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发现宝宝的异常情况呢?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辨别,还是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
01.情绪不稳,易激惹
新生儿期情绪不稳定、易惊吓、易哭闹、易激惹或过度安静;对声音响和体位改变敏感,对声、光反应强烈或无反应。
02.睡眠障碍
睡眠时间短,睡眠浅,易惊跳、惊醒,啼哭,或时哭时止,特别是夜间更明显;或睡眠时间过多,整天都在睡,不易叫醒,应当到医院寻求专业帮助。
03.不好护理
好打挺,好全身用劲,头老往后仰,坐时易向后倒,全身发硬,穿衣时上肢不灵活,洗澡时双手难以打开,把尿或换尿布时时双腿不好分开,扶腋下竖直抱起时双腿交叉,没有或少有踢蹬动作,哭闹或受刺激后明显,是脑瘫的常见症状。或全身过度松软,肌肉软弱无力,肢体少动。或吸吮、吞咽不好,易呛奶,体重增长缓慢。
04.运动发育落后
5、6个月头仍左右摇晃,或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独坐,10个月不会爬或者扶站,18个月不会独立行走。或者4个月后手指还不能张开,拇指内收,尤其一侧上肢存在,或5月后仍不知伸手抓玩具,10个月还不会拇食指对捏,是脑瘫、遗传代谢病等的常见表现,应引起重视。
05.说话晚或不说话
宝宝18个月不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叫爸妈,24个月不会说话;已经会说的慢慢又不会说了;或自言自语,哼哼唧唧,说一些听不懂或无意义的话,或语音、语调、语速及轻重音异常;或重复多次说某一句话或词语,需及时排除是否存在自闭症。
06.不看或少看
刚出生的宝宝就会盯着母亲的脸看。4~5月不注意看爸爸妈妈,不追视眼前的玩具,眼睛不灵活,或表情呆板不丰富,逗引时无反应,不会笑,或其它温馨、快乐的表情是为异常,则应考虑视力障碍、智力低下或自闭症可能。
07.不应或少应
正常宝宝很容易受声音刺激, 且能辨认声音。如果宝宝9个月了听到叫名字没反应,或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则应考虑听力障碍、智力低下或自闭症可能。
08.左右不对称
如只用一手抓玩具,或只有一侧肢体活动,或有明显左右肢体位置或运动不对称,颈、躯干、四肢存在左右差别。可见于偏瘫型脑瘫、臂丛肾经损伤、斜颈等。
如果孩子有以上情况,需要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应及时到专业机构给宝宝做发育筛查,并及早科学干预,以免留下遗憾。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