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97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19岁的大学生,前段时间持续发烧、乏力、盗汗,以为是普通感冒,吃了几天药也没当回事。直到症状越来越严重,甚至连上课都坚持不了。到医院一查,确诊为HIV阳性。
医生问诊后发现,他在两个月前经历过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事后虽然有过担忧,却始终没有做检测。直到身体“撑不住了”,才被动面对。
“我知道有风险,但当时就想着,应该不会这么倒霉。”
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也是艾滋病传播链条中最常见的一环。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报告存活的HIV/AIDS感染者超过120万人,其中15-24岁青年群体的感染比例持续上升。
尤其是在高校,艾滋病正在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年轻人的生活。多数感染者都是因为出现发热、口腔溃疡、持续乏力等症状才被动就医,最后经检测确诊。
而这背后,往往是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或一次冲动后的侥幸心理。
不少感染者在早期都会经历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咽痛、出汗、皮疹,持续几天或一两周。这一阶段被称为急性HIV感染期,病毒正在体内迅速扩散。
此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开始反应,但由于症状轻微,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病毒性感冒,从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真正危险的地方,就在于它“不疼不痒”。感染后病毒会悄悄攻击体内的CD4+T淋巴细胞,逐步削弱免疫力。如果不及时治疗,几年后就可能发展为艾滋病期,此时身体几乎丧失所有抵抗力,任何细菌、病毒都可能致命。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报告》,我国艾滋病传播途径中,性传播占比超过95%。其中,无保护的异性或同性性行为都是主要风险。
很多年轻人对“高危行为”缺乏清晰认知,错误地以为:
“对方看起来干净,就没问题”
“一次不会那么巧”
“身体没事就不用查了”
但现实是:艾滋病毒感染者在外观上与常人无异,在潜伏期内也可能具有极强传染性。如果没有做过检测,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被感染。
一方面,网络社交让“认识一个人”变得前所未有的轻松,性行为更加频繁和随意。另一方面,艾滋病相关知识在校园中普及不足,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判断风险,更不了解检测流程。
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甚至不知道HIV检测可以匿名进行,也不了解感染初期的症状。一旦发生高危行为,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敢面对检测结果。
这种“心理逃避”恰恰是病毒最喜欢的温床。
如果发生过一次或多次无保护性行为,特别是对方身份不明、性伴侣频繁更换,建议尽早进行HIV抗体检测。
按照国家卫健委推荐:
感染后2-4周内可用核酸检测初筛
感染后4-12周内进行抗体检测可初步确诊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均设有免费、匿名的HIV检测点,包括疾控中心、部分社区医院、高校校医院等,检测过程简便,最快20分钟出结果,不留身份信息。
检测不是认罪,而是对健康的负责。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过去认为“得了艾滋就等于死亡”,但如今已不再是科学结论。HIV感染不是绝症,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规范管理。
根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1年修订版)》,目前抗病毒治疗方案(HAART)已能显著延长感染者寿命、降低传播风险。
国家提供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患者只需到指定医院登记备案,每月按时领药服药即可。通过规范治疗,HIV病毒载量可降到检测不到,传染性也大幅下降。
近年来,已有大量HIV感染者通过科学治疗,实现长期健康生活、正常工作与婚育。
别再拿健康赌博高危行为后不检测,是在拿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赌博。艾滋病不是“某些人”的问题,也不是“道德”的问题,它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任何人,只要发生过高风险行为,都有可能感染。
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摒弃侥幸心理:
不要觉得“年轻没事”
不要以貌取人
不要用“看不见”的理由逃避检测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来自对风险的忽视,而是来自对自身健康的掌控。
写在最后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能发生在任何一次疏忽中。不管你是谁,不管你经历了什么,发生过高危行为,就要勇敢面对检测。不是为了“查出个什么”,而是为了安心。
别再迟疑,别等身体出问题才去后悔。
主动检测,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伴侣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核心信息手册(2022年版)》
中华医学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1年修订版)》
来源:黄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