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淮麦区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受前茬作物收获延迟、气候波动等因素影响,晚茬小麦种植面积常年占比不小。选择生育期适配、抗逆性强且丰产性优的品种,是保障该区域晚茬小麦稳产增收的核心。以下结合品种特性与生产实践,介绍几款适宜黄淮麦区种植的主流晚茬小麦品种。
黄淮麦区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受前茬作物收获延迟、气候波动等因素影响,晚茬小麦种植面积常年占比不小。选择生育期适配、抗逆性强且丰产性优的品种,是保障该区域晚茬小麦稳产增收的核心。以下结合品种特性与生产实践,介绍几款适宜黄淮麦区种植的主流晚茬小麦品种。
一、矮抗58
矮抗58是黄淮麦区晚茬种植的“经典品种”,因适应性广、抗逆性突出而长期推广。其株高约70-75厘米,茎秆坚韧,抗倒伏能力强,能有效应对黄淮麦区春季多风的气候特点;抗病性方面,对条锈病、白粉病等常见病害表现出中高抗水平,减少后期病害防控压力。作为晚茬品种,它的突出优势是耐晚播,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播种仍能正常完成冬前分蘖,且分蘖成穗率高,亩有效穗可达40万-45万穗;穗粒数约35-40粒,千粒重40-42克,一般亩产稳定在500-600公斤,适合黄淮麦区河南中北部、山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大部分区域种植。
二、周麦22
周麦22由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选育,是黄淮麦区晚茬种植的“丰产型品种”,尤其适合对产量有较高需求的地块。该品种属于半冬性晚熟品种,但耐晚播特性显著,即使播种期推迟至11月上旬,通过适当增加播量(每亩15-18公斤),仍可形成合理群体。其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光能利用率高,后期灌浆速度快,在晚茬种植中能有效弥补生育期缩短的影响;抗病性上,对叶锈病、纹枯病抗性较好,对赤霉病有一定耐受力。产量构成上,亩有效穗38万-43万穗,穗粒数38-42粒,千粒重42-45克,高产田块亩产可突破650公斤,适配黄淮麦区河南东部、江苏北部、安徽宿州等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区域。
三、济麦44
济麦44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培育,是近年黄淮麦区晚茬种植的“优质强筋品种”,兼顾产量与品质,适合追求优质麦收益的种植户。其为半冬性品种,晚播条件下(10月25日-11月5日)冬前抗寒性强,不易受冻害,春季返青起身快,能快速追赶生育进程;株高75-80厘米,抗倒伏能力中等偏上,需注意后期控旺。抗病性方面,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对黄淮麦区重点防控的赤霉病耐病性较强。品质上,其容重790-810克/升,蛋白质含量14%-15%,湿面筋含量32%-34%,符合强筋小麦标准,可用于加工优质面条、面包;产量上,一般亩产550-600公斤,适合黄淮麦区山东中南部、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等强筋麦优势区域种植。
四、洛麦29
洛麦29是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晚茬小麦品种,以“抗逆性全面”为核心优势,适合黄淮麦区土壤肥力中等、灾害风险较高的地块。该品种耐晚播且耐贫瘠,在11月上旬播种、土壤肥力一般的地块中,仍能保持较好的分蘖能力;株高70-72厘米,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突出,同时耐干旱、耐干热风,能应对黄淮麦区春季干旱、后期干热风的常见问题。抗病性上,中抗条锈病、白粉病,对纹枯病有一定抗性。产量表现稳定,亩有效穗40万-44万穗,穗粒数34-38粒,千粒重41-43克,亩产可达500-580公斤,适配河南西部、陕西东部、安徽西北部等气候波动较大的区域。
五、晚茬小麦种植配套建议
选择适宜品种的同时,需搭配科学栽培管理以发挥品种优势:一是适当增加播量,晚播(10月下旬后)地块每亩播量可控制在12-18公斤,确保基本苗数量;二是注重基肥施用,增施磷钾肥以促进根系发育和抗逆性提升;三是加强春季管理,返青期及时浇水施肥,起身期根据群体情况适时控旺,预防倒伏;四是做好病害防控,重点关注赤霉病、白粉病的监测与药剂防治,保障后期灌浆顺利。
综上,黄淮麦区晚茬小麦品种选择需结合当地气候、土壤肥力及市场需求,矮抗58、周麦22、济麦44、洛麦29等品种在不同维度各有优势,可作为核心备选,搭配配套栽培技术,实现晚茬小麦的稳产优质。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