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研究员,是近年来对黄梅戏起源问题作出系统阐释的重要学者之一。他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研究员,是近年来对黄梅戏起源问题作出系统阐释的重要学者之一。他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否定“单点起源”思维,提出“多元融合—安庆形成”说
1. 承认湖北黄梅采茶调是重要“种子”之一,但强调“起源地≠形成地”,同时也委婉地提出了黄梅县唯一发源地的不正确性。
2. 黄梅戏真正“以戏剧形态定型、成熟”的地理空间在安庆(含石牌、怀宁、桐城等),那里的方言音韵、文化生态和观众需求决定了剧目结构、声腔体制和表演范式,因而安庆是黄梅戏发源的第一源头,而其它对黄梅戏起源有贡献的地区为第二源头,如鄂东黄梅,赣北九江,安徽青阳等等。
二、把移民潮视为艺术再创造的第一推动力
1. 明清“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大迁徙,使安庆出现大量“文化飞地”。
2. 鄂、赣、皖三省交界成为“流动戏场”:采茶调、青阳腔、徽调、罗汉桩、花灯等在此交汇,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既是观众也是演员,推动黄梅调向地方大戏跃升。
三、强调“草根性”与“人民性”是剧种基因
1. 早期班社全系半职业农民,剧目核心是对日常伦理、婚姻爱情的“底层叙事”。
2. 正因“接地气”,黄梅戏才能从草台—茶馆—城市剧场—影视媒介不断完成现代转型,而乡土内核始终未变。
四、对“鄂皖之争”给出“长江文化整体观”
王馗多次在受访中提醒:“黄梅戏是长江文化的产物,片面切割将损害艺术完整性。”他认为安徽、江西、湖北提供了“种子”,安徽安庆提供了“土壤、养分、园丁”,二者缺一不可,今天应跳出“属地”思维,共同做大“黄梅戏”文化品牌。
小结
王馗的研究把“黄梅戏起源”从“地名之争”转向“文化流动—再创造”框架:
1、时间上——明末清初移民高峰;
2、空间上——鄂赣皖三省交界;
3、机制上——人口迁徙+商业通道+文化飞地;
4、结果上——在安庆完成剧种源发和定型并反向向第二发源地传播。
这一解释既吸纳了部分“湖北黄梅说”的第二源头证据,王馗研究员也客观地回应了“安徽安庆源头说”的形态成熟事实,为2025年5月文旅部官方“安徽安庆源发”的表述提供了学理支撑,也为两地协同保护、共同申遗提供了理论依据。
来源:地理人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