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模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23:01 1

摘要:人对祖国的认知,是像老槐树的年轮一样,一圈圈慢慢长出来的。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记忆的起点是奶奶坐在炕沿上哼的歌——“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那时我才刚到奶奶腰那么高,攥着她的衣角问:“奶奶,这条河在哪儿呀?比咱们的汾河还宽吗?”奶奶就笑,皱纹里盛

人对祖国的认知,是像老槐树的年轮一样,一圈圈慢慢长出来的。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记忆的起点是奶奶坐在炕沿上哼的歌——“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那时我才刚到奶奶腰那么高,攥着她的衣角问:“奶奶,这条河在哪儿呀?比咱们的汾河还宽吗?”奶奶就笑,皱纹里盛着光,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啦!”

祖国最早的模样就是奶奶歌声描绘出的。奶奶的精力渐渐跟不上时,我就回去和爸妈住了,新家在太原机床厂的家属院,红砖墙,小平房,门口种着几棵白杨树。妈妈是厂子里的文艺骨干,下班回家总爱哼歌,不像奶奶唱得那么慢悠悠,她的声音亮,唱《大海呀 我的故乡》时,尾音能绕着房梁转:“大海啊,大海,是我生长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漂流四方。”

我又问妈妈:“大海是什么样的?比汾河大多少呀?”妈妈放下手中的活儿,轻轻摸着我的头说:“等你长大了,有本事了,去海边看看就知道啦。”

那时候祖国的模样,多了些具体的画面:是机床厂车间里轰隆隆的机器声,是妈妈歌声里那片挂历上的蓝,是我第一次戴上红领巾时,辅导员说“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我摸着那片鲜红,忽然觉得心里沉甸甸的。

后来我在太原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这座城市像一块温润的玉石,慢慢焐热了我对祖国的认知。小学时,学校组织去晋祠春游,老师指着周柏说:“这棵树活了三千多年,见证过好多朝代,现在他陪着咱们长大。”我仰着头看树枝上的新叶,觉得“祖国”是有历史的,是能把几千年的故事藏在一棵树里的。初中时,班里装了电视机,我们集体看北京亚运会的开幕式,当圣火点燃时,全班同学都站起来鼓掌,窗外的白杨树被风吹得哗哗响,像是在跟着喝彩。那时候我知道,祖国不只是太原的小巷和机床厂,还是中国人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模样。

高中时,我第一次坐火车去外地,是和同学去西安看兵马俑。导游说:“这是咱们祖先的智慧,是中国的奇迹。”那时候我才明白,祖国的模样里,有厚重的过去,有能让全世界都惊叹的历史,也有我们这些年轻人要接过来的责任。高考填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了厦门大学,只因为妈妈当年指着挂历上的大海,对我说的那句:“去海边看看。”也因为我想亲眼看看,妈妈歌声里的大海,到底是什么样的。

1996年的秋天,我背着行李踏上厦门的土地,走出火车站的那一刻,海风扑面而来。我直奔鼓浪屿,站在海边,大海蓝得像一块没有边际的绸子。那一刻,妈妈歌声里的那句“海风吹,海浪涌”忽然有了声音,有了形状,有了温度。我坐在礁石上,给家里写了封信,我说:“妈,我见到大海了,比挂历上还美,比你唱的还好听。”在厦门的4年,我不仅见到了大海,还见到了更多:是环岛路上骑着自行车的游人,是大学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是实验室里老师说“我们要做中国人自己的研究”,是新闻里说香港即将回归,学校组织我们去街头宣传,举着“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牌子,看着路人投来的笑容,我忽然觉得,祖国是每个人心里的牵挂,是不管走多远,都想为之奋斗的地方。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英国读研究生和博士。初到异国,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有一次,在实验室里,一个外国同学问我:“中国是不是没有高楼大厦?”我当时很生气,却也忽然意识到,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从那以后,我开始主动和他们聊中国:聊太原的晋祠,聊厦门的鼓浪屿,聊中国的高铁,聊中国的航天,聊我小时候奶奶和妈妈唱的歌。有一次,我带他们去英国的中国超市,给他们尝饺子,看他们吃得狼吞虎咽,说“中国食物太好吃了”,我心里特别骄傲。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天,我和几名中国留学生在宿舍里熬夜看直播,当李宁点燃主火炬时,我们都哭了,互相拥抱。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祖国的模样,不只是家乡的小巷、海边的浪花、历史的古迹,更是在异国他乡时,心里那份沉甸甸的归属感;是看到祖国越来越强大,外国人投来敬佩目光时,那份油然而生的自豪;是不管走多远,都想把祖国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的冲动。在英国的那些年,我看着中国的GDP一步步增长,看着中国的高铁速度不断提升,看着中国的手机支付越来越普及,看着外国媒体开始频繁报道中国的发展,我身边的外国同学也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他们会问我:“中国的高铁真的能每小时跑300公里吗?”“我想去中国旅游,你能推荐几个地方吗?”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奶奶坐在炕沿上哼的歌,想起妈妈指着挂历说的话,想起我第一次见到大海时的激动——原来,祖国的模样,是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中,慢慢变得清晰、变得强大、变得让全世界都瞩目的。

如今我早已回到祖国,在一所大学里教书,偶尔也会给学生们讲我小时候的故事,讲我在英国的经历。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觉得祖国到底是什么模样?”我想了想,笑着说:“祖国是奶奶歌声里的那条大河,是妈妈指着挂历上的那片大海,是太原的晋祠,是厦门的鼓浪屿,是北京的奥运圣火,是高铁划过田野时的那条银线,是实验室里我们为了科技突破而付出的努力,是每个中国人心里那份‘我是中国人’的骄傲。”

其实,祖国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词,它是具体的,是温暖的,是我们每个人生命里最珍贵的底色。从上世纪70年代末那个攥着奶奶衣角的小孩,到如今站在讲台上的教授,我走过了很多路,见过了很多风景,也慢慢读懂了祖国的模样——它是过去,是现在,也是未来;是我们每个人的根,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梦。就像奶奶当年说的那样,等我长大了,真的看见了那条“大河”,看见了那片“大海”,更看见了一个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美好的中国。而我知道,这份美好,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去守护,去创造,就像当年奶奶唱给我听的歌,妈妈唱给我听的歌,如今我也要唱给我的学生听,唱给我的孩子听,让祖国的模样,在更多人的心里,慢慢生长,慢慢清晰,慢慢变得更加璀璨。

来源:晋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