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炎症反应受多种相互关联的因素影响,其中氧化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持续性炎症可诱导过量活性氧(ROS)产生,导致组织损伤加重。此外,自噬,一种细胞降解和再循环过程,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密切相关。增强的自噬已被证明可以清除受损的细胞器和蛋白质,限制ROS的产生并预防
金樱子
炎症反应受多种相互关联的因素影响,其中氧化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持续性炎症可诱导过量活性氧(ROS)产生,导致组织损伤加重。此外,自噬,一种细胞降解和再循环过程,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密切相关。增强的自噬已被证明可以清除受损的细胞器和蛋白质,限制ROS的产生并预防慢性炎症。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组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黄酮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等。大多数研究表明,植物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鹅掌楸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外缓解氧化应激,艾蒿黄酮类化合物同时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另外,来自各种蔷薇属物种的多酚提取物,例如刺梨、高卢蔷薇、金樱子、玫瑰、木香、和野蔷薇,已经在不同的生物模型中证明了抗氧化和抗炎活性。
金樱子(R. cymosa)属于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因其外形美观、耐环境性极强、生物活性多样而闻名。在中医学中,R. cymosa的根、叶和果实可作为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据报道,金樱子根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其果实又名“小金樱子”,传统上被作为食用水果和草药食用,有治跌打损伤、风痰咳嗽的功效。近年来研究者逐渐从R. cymosa中鉴定和发现了各种新的化学成分,如多酚苷类、三萜类和多糖类等。此外,金樱子提取物已被发现具有免疫调节活性、抗氧化和抗癌活性。虽然已知金樱子果实具有药用价值,其多酚类成分和生物学活性尚不清楚,这些化合物的组成和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枸杞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痴呆的主要原因,其特征包括视觉缺陷和认知障碍。AD 患者大脑中存在淀粉样 β 蛋白(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过度磷酸化Tau蛋白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持续的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死亡。此外,AD患者在痴呆早期还表现出视觉感知缺陷,如视锐度和对比敏感度下降、色觉和立体视觉缺陷等。目前 AD 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可能是因为该病病因复杂且并发症众多。因此,针对多个靶点或通路的策略在治疗 AD 方面可能具有优势。
枸杞(Lycium barbarum)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等多种健康益处。枸杞水提物(LBE)包括纯化的枸杞多糖(LBP)、枸杞糖肽(LbGP)或粗提物,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抑郁症、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以及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脑部疾病中显示出神经保护作用。
近期,暨南大学与香港大学联合团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首次系统评估了“枸杞水提物(LBE)”对两种经典AD转基因小鼠——5xFAD(Aβ快速沉积)与3xTG(Aβ+Tau双病理)——在中晚期病程中的干预效应,并深入阐明了其通过WNT通路调控GSK3β/Tau磷酸化的分子机制,为中医“肝肾亏虚、目窍失养”理论提供了现代诠释。
片仔癀
胆汁酸是肝脏合成的类固醇类物质,经过肠道细菌代谢形成初级及次级胆汁酸,是维持胆汁酸池稳态与肝-肠代谢平衡的核心因素。胆汁酸不仅参与脂质代谢,还通过受体如核内受体FXR和膜受体TGR5介导信号转导,调控肝脏和肠道功能。胆汁淤积表现为胆汁酸及其代谢产物在肝内积聚引起的肝损伤,目前临床仅有有限的治疗手段,如熊去氧胆酸(UDCA)效果不理想。传统中药片仔癀含有丰富的胆汁酸类成分,但其作用机制,尤其是如何调节胆汁酸亚代谢谱尚未明晰。探索PTH对胆汁酸亚代谢组及其关键调控蛋白与肠道菌群的作用,将对揭示其护肝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我国学者发表于Chinese Medicine杂志的一项研究,旨在通过联合广泛靶向胆汁酸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肠道微生物16S rDNA测序,探讨Pien-Tze-Huang在石胆酸诱导胆汁淤积模型小鼠中的疗效及其调节胆汁酸亚代谢谱的潜在机制。此外,使用LCA损伤模型的HepG2细胞验证了关键胆汁酸的肝保护效应,深入理解PTH治疗胆汁淤积的多靶点调控作用。
四逆散
抑郁症,这一在现代社会中日益普遍的心理疾病,正困扰着无数患者。它像一场无声的风暴,悄然侵蚀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持续的低落情绪、兴趣丧失,甚至引发自杀念头。尽管现代医学在抗抑郁药物研发上不断努力,但现有治疗手段仍存在诸多局限,部分患者对药物反应不佳,且药物副作用问题不容忽视。
传统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为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解郁一号方(Jieyu I Formula,简称 JY-I)是在经典方剂“四逆散”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中药复方,其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临床上也常用于治疗抑郁症。
近 期,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上的研究,深入探讨了 JY-I在抗抑郁方面的潜在机制,为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半夏泻心汤
胃肠道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治疗面临诸多挑战。近日发表于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传统中药方剂半夏泻心汤(Banxia Xiexin Decoction, BXD)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进展,探讨其分子机制及未来研究方向。文中指出,BXD通过多靶点多通路作用,能够改善患者术后及化疗相关不良反应,降低复发风险,并增强化疗药物协同效应,彰显其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的潜力。
随着胃肠道肿瘤患者年龄层趋于年轻化,传统手术、化疗、免疫治疗仍面临复发率高、副作用大、多药耐药等难题。传统中医药以其多成分、多靶点调控全身功能优势,在肿瘤治疗中显示出独特价值。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中经典方剂,组方均衡且兼具温阳、清热、调和中焦作用,适用于胃肠道气机失调致“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积聚。现代研究表明,BXD成分含生物碱、黄酮、皂苷等活性物质,调节炎症反应、抑制肿瘤生长、修复胃肠黏膜,在胃肠道肿瘤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黄芪桂枝五物汤
奥沙利铂诱导的周围神经毒性(Oxaliplatin-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OIPN)是接受奥沙利铂化疗的癌症患者中常见的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其发病率高达 85%,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治疗中断。目前,临床上用于缓解 OIPN 的药物如度洛西汀、普瑞巴林等,虽能部分缓解症状,但存在诸多副作用,且疗效有限。因此,亟需开发更安全有效的防治策略。
传统中医认为 OIPN 的临床表现与“血瘀”综合征相符,黄芪桂枝五物汤(Huangqi Guizhi Wuwu decoction, HQGZWWD)作为经典方剂,在治疗“血瘀”方面有显著疗效,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对 OIPN 的防治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近期,一项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探讨了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奥沙利铂诱导周围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
来源:中大景福精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