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王朝建国76年时,都是一副什么情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21:57 1

摘要:新中国走过了76个春秋,如果把这个时间点投射到古代,历朝历代在76岁是个什么状况,当时正在干什么?

新中国走过了76个春秋,如果把这个时间点投射到古代,历朝历代在76岁是个什么状况,当时正在干什么?

由于史料缺乏,先秦就不谈了。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原以为大秦帝国可以“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结果秦朝二世而亡,享国仅15年。

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76年后就是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

这一年张骞自西域归国,带回楼兰等西域诸国情报,为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三年后(前123年),一个18岁的小将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就是霍去病。

又过了两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六天之内急行军一千多里,重创匈奴,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匈战争因此攻守易势。而匈奴人失去河西走廊后,哀叹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东汉建立于公元25年,76年后就是公元101年。汉和帝永元十三年。

当时正值东汉鼎盛时期,史称“永元之隆”。

在此之前,窦宪率军大破北匈奴,在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纪功。

班超平定西域五十余国。使条支、安息及“至于海濒四万里外”诸国皆遣使朝贡。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虽然没能抵达罗马都城,但进一步加强了东汉对中亚、西亚以及罗马帝国的了解。

五年后(101年),汉和帝英年早逝,由于接班的皇帝全是小孩,外戚与宦官开始交替干政,“永元之隆”结束,东汉由盛转衰。

魏蜀吴三国、西晋以及十六国政权,国祚最长的也仅有62年,都没能撑到76岁。

如果把曹魏、西晋视为同一个政权体系的延续,76年后就是公元296年,晋惠帝元康六年。

按照古代王朝的兴衰“周期率”,此时应该处于国运上升期。但司马家族内战,掏空了华夏根基,遗祸百年。

东晋建立于公元317年,76年后就是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孝武帝司马曜继位之前,除了晋明帝司马绍稍微有点作为,东晋皇帝都是士族门阀的傀儡。到了简文帝司马昱在位时,桓温完全掌控了朝廷大政,连谢安都视其为“君”。

就在晋室命悬一线之际,各大家族联手阻止桓温篡晋,确保了孝武帝顺利即位。

桓温死后,孝武帝利用士族门阀人才断层的空档期,基本瓦解了东晋的门阀政治。在此期间,谢玄打赢了淝水之战,并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形势可谓一片大好。

然而孝武帝却并非有为之君,他耽于享乐,沉湎酒色,以致朝政日趋昏暗,收复的地盘也陆续丢失。他还喜欢胡言乱语。在一次酒宴上,孝武帝耻笑妃子张贵人年老珠黄,张贵人气不过,联合宫女用被子将孝武帝捂死。

孝武帝死后,东晋皇权再次旁落,最终被刘裕取代。

北魏建立于公元386年,76年后就是公元462年。文成帝和平三年

这一年没什么大事,三年后(465年),文成帝拓跋濬驾崩,冯太后实际掌权,开启北魏政治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为后续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南朝宋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朝,国祚最长的也仅有59年,都没能撑到76岁。

如果把西魏、北周、隋朝视为同一个政权体系的延续,76年后就是公元611年,隋炀帝大业七年。

按照古代王朝的兴衰“周期率”,此时应该处于国运上升期,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架不住隋炀帝太能折腾,直接给隋朝作死了。

唐朝建立于公元618年,76年后就是公元694年。武周延载元年。

当时武则天已经篡唐自立,但一般还是把武周看成唐朝的一个阶段。

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基本延续了贞观之治的核心政策,如轻徭薄赋、重视农业,史称“贞观遗风”。

然而武则天内斗内行,外战外行,在位期间疆域严重缩水。

武则天之前,大家觉得不能让女性当皇帝。

武则天之后,大家觉得果然不能让女性当皇帝。

五代梁,以及十国政权,国祚最长的也仅有74年,都没能撑到76岁。

北宋建立于公元960年,76年后就是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

历经宋太祖、太宗和真宗三朝的尝试和磨合,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北宋的内政、外交都达到了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

内政方面,宰相之间互相制衡,无法威胁皇权,却又不像明朝,因为取消丞相制度,导致皇帝忙不过来,必须依靠宦官。也不像清朝,所有人都沦为皇权的奴才。

外交方面,宋辽和平相处三十余年,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但在这种均衡状态下,也蕴含着危机,其中最突出的是“三冗”问题。用大白话说,每年花钱养那么多官,养那么多兵,毛用没有,都是花架子。

恰在此时,李元昊去宋封号,自称皇帝,建立西夏。宋廷大多数官员主张兴师问罪,结果钱没少花,宋军却是一败再败。当激烈的民族矛盾和财政问题交织在一起,又催生了“庆历新政”。

北宋的治国之痛,向后人证明了一件事: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战去兵”。

辽国建立于公元916年,76年后就是公元992年。辽圣宗统和十年。

当时辽国由萧太后摄政,萧太后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使辽国的国势强盛。

军事上,萧太后屡屡对宋发动战争。不过当时的宋军并非软柿子,宋辽基本是谁进攻谁吃亏,谁都吃不掉谁。这也是后来辽国与北宋能达成“澶渊之盟”的前提。

南宋建立于公元1127年,76年后就是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

这一年没什么大事,三年后(1206年),宋宁宗赵扩下旨削去宋高宗追赠给秦桧的申王王爵,改谥“谬丑”,并追究秦桧误国之罪。

宋宁宗之所以来这一出,主要是为了打击南宋的主和派,鼓舞主战派,为接下来的“开禧北伐”做准备。

可南宋军事先天不足。而金国虽然内忧外患,却也不是南宋能碰瓷的。结果宋军分路出击,基本都以失败告终,被迫签订“嘉定和议”。

同年,在遥远的漠北还发生了一件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大事: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正式建立大蒙古国。

金国建立于公元1115年,76年后就是公元1191年。金章宗明昌二年。

此时金国正处于巅峰,人口多达五千万,史称“明昌之治”。但金章宗完颜璟在位后期,政风逐渐下滑,军事荒废。为了压制兴起的北方蒙古诸部,金章宗多次派兵至蒙古减丁,诱使蒙古诸部互相残杀,然而收效不大。

金国可以视作迅速由盛转衰的典型,当人口膨胀,无地可分,流民出现时,需要锐意改革,重新分配蛋糕。可金章宗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沉迷享乐,没能完成自救。

元朝如果从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算起,建国76年是公元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九年。如果从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算起,建国76年是公元1347年,元顺帝至正七年。

前一个时间点,忽必烈建立了首个由少数民族主导的大一统中央王朝,元朝国势处于巅峰。两次讨伐越南,两次征讨日本, 不过都以失败告终。

后一个时间点,元朝内乱频发,起义频繁。虽然它还活着,但却像死了一般。

明朝建立于1368年,76年后就是公元1444年。明英宗正统九年。

此时明朝的国势还处于上升阶段,但军事急速衰退,缺乏独当一面的大将,以致文武易位,这与北宋中期非常相像。

五年后(1449年),瓦剌寇边,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鼓动下,御驾亲征,结果拉了坨大的。不仅自己被俘,还折损五十多名朝廷重臣、二十多万大军。

自此,明朝的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九边防御体系”。

如果把明朝历史看做人的一生,洪武朝犹如少年时,生命力旺盛;永乐到宣德时期,恰似青春年少,身体各方面机能最佳。正统朝就好像即将步入中年,身体开始慢慢走下坡路,偶尔生病,不过只要注意养生,即使遇到大病,如土木堡之变,只要当时能挺过去,改掉坏习惯,也能康复。

可正统朝之后,明朝陷入“被动共治”的局面,内讧不断,坏习惯越来越多,就算偶尔想克服惰性、走出舒适区,试图强身健体,如张居正改革。也终因“违背人性”,无法坚持,半途而废。

到了崇祯朝,积重难返,人生谢幕,再起王朝兴衰轮回。

清朝如果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建国76年是公元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如果入关算起,建国76年是公元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

前一个时间点,康熙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噶尔丹,为康乾盛世开了个好头。

后一个时间点,康熙出兵西藏,驱逐准噶尔势力,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

但康熙晚年吏治松弛,官员贪污成风,国库亏空,急需改革,缓解社会矛盾。

同时期的明朝就是因为缺乏改革动力,一直吃老本。

雍正即位后,兴利除弊,使清朝迎来第二次大爆发。

不过,纵然清朝达到了古典封建王朝的极限,实现了“无外戚、无宦官、无权臣”的治理模式。可时代变了。

正当乾隆还沉迷于“十全武功”时,万里之外的英国已经开启工业革命。法国、普鲁士正在酝酿工业化。

这种发展上的错位表现,就犹如马车和火车赛跑。

清朝将马车艺术发展到了极限,可睁眼一看西方,人家已经不玩这个了。

纵观历朝历代的“七八十年之坎”,可以算是检验王朝生命力的试金石。

通过改革,缓解矛盾,过了这道坎,就能如日中天。过不了这道坎,就是盛极而衰的拐点,甚至是深层次矛盾即将爆发的临界点。

而改革也不能闭门造车,要以开放的姿态,先进的理念,继续走向未来。

来源:Mer8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