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由于气温降低,寒冷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外周阻力,血压升高,造成脑血管缺血。同时,寒冷还会使体表血管的弹性降低,易导致血管破裂,造成脑出血。
冬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由于气温降低,寒冷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外周阻力,血压升高,造成脑血管缺血。同时,寒冷还会使体表血管的弹性降低,易导致血管破裂,造成脑出血。
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医学研究发现,脑血管疾病发病概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上升。一般而言,动脉粥样硬化在四十岁左右开始发病,五十岁之后出现概率会增高,其并发的危险性也会更大。60岁以上的老年人更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会逐渐硬化,血管弹性降低,这使得中老年人更容易患上脑血管疾病。
冬季天气寒冷,我们的身体在这时候也会逐渐发生一些变化,以适应低温环境。
①.血管收缩:在寒冷的环境中,为了保持体温,我们的血管会自然收缩,尤其是外周血管。这种收缩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使血压升高。
②.饮食变化:为了抵御寒冷,冬天更偏爱于高脂肪、高热量食物,高脂肪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油脂,过多的油脂摄入会导致人体血液中的脂肪酸含量增多,长时间积累容易出现动脉硬化。
部分中老年朋友还喜欢喝酒暖身子。喝酒后,人们会感到一股暖流从胃部向全身扩散,这是因为酒精会刺激血管扩张,使得皮肤表面的血流量增加,给人一种温暖的错觉。然而,这种温暖感是短暂的,随着血管扩张,热量大量丢失后,反而会感到更加寒冷。酒精还会导致血管急剧扩张和收缩交替,给血管壁带来巨大的压力,对于身体本就不好的人群,可能会增加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③.血液粘稠度增加:低温环境下,血液的流动性会减慢,粘稠度增加,再加之饮食习惯的改变(以高油脂为主),这可能导致血栓的形成,进一步增加了脑梗死或脑出血的风险。
脑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多种多样,可能因脑血管病的类型和部位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早期信号:
运动障碍:突然的嘴歪、流口水、说话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以及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如持物跌落、走路不稳或突然跌跤等。(即中风)
头痛头晕:头痛的性质和感觉与平日不同,程度较重,可能由间断性变为持续性。如果头痛固定在某一部位,可能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先兆。头晕则可能表现为旋转性眩晕或一般性晕沉感。
感觉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面部、舌头、嘴唇发麻,以及一侧肢体发麻或异物感。视力模糊或突然一时性失明也是可能的症状。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脑血管病变、血压波动、脑供血的影响,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全身明显乏力、出虚汗、低热、心悸或胸闷不适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短暂的肢体无力、麻木或言语障碍。
国际公认的“BEFAST原则”是快速识别中风的有效方法:
B (Balance) : 突然出现走路不稳、 站立困难或头晕目眩 。
E (Eyes) : 视物模糊、重影、或视野丧失 。
F (Face) : 面部表情不对称,口角歪 斜 。
A (Arms) :一侧肢体突然无力或麻木,尤其是手臂和腿。
S (Speech) : 言语不清,说话困难甚至无法表达。
T (Time) :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 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尽快送往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
注意:脑卒中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最佳,而发病24小时以内可以通过机械取栓微创介入技术恢复血流。因此,识别早期信号并迅速就医是决定预后成败的关键。
在冬季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御寒保暖,如室内温度建议保持在18℃-22℃,避免温差过大对血压的影响。其次需要调整饮食,避免大量进食高油脂食物。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锻炼、定期体检、管理好情绪压力等方式来避免。
日常简易训练操①.张嘴闭嘴运动:通过脸部的神经反射刺激大脑,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强脑部血管弹性。
②.摇头晃脑:增加头部血管的抗压力能力,提升颈部肌肉、血管、韧带的耐力。
③.拍打双耳:刺激耳朵上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身体抵抗力。
④.耸耸肩:为颈动脉的血液流向大脑提供支持,减少大脑血管供血不足的情况。
⑤.捏腋窝:让静脉、心脏、动脉得到血液滋养,毛细血管得到通畅,调节大脑血流量。
⑥.伸懒腰:让肌肉得到强有力的收缩,让血液回流到心脏。
来源:小凡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