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书协就五届隶书展侵权事件发布公告,本该是维权的一记重拳,却因未直接点名侵权方,被不少书友调侃为“史上最温柔警告”。不用法律武器维权倒是可以理解,给其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但你不能连是侵权人都不曝光,对吧。要不你这公告的意义何在?更有人直言:这种不痛不痒
近日,中国书协就五届隶书展侵权事件发布公告,本该是维权的一记重拳,却因未直接点名侵权方,被不少书友调侃为“史上最温柔警告”。不用法律武器维权倒是可以理解,给其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但你不能连是侵权人都不曝光,对吧。要不你这公告的意义何在?更有人直言:这种不痛不痒的处理方式,不仅纵容了侵权,更暴露了书协自身工作的不到位。毕竟,侵权问题的滋生,源头或许可能正在于协会自身。
一位名叫“王羲之”的书友道出关键:“书协官方作品集定价太高,像我这种有家底的当然会买,但那个叫‘徐渭’的穷书生指定不会买!”这话虽带调侃,却戳中痛点。当正版作品集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品,盗版市场自然应运而生。书法本是雅事,若因门槛过高将广大爱好者推向侵权市场,岂不成了“逼良为侵权”?
说到底,侵权治理不能只靠事后“亮剑”,更要事前“修路”。若书协能降低作品集价格、拓宽正版传播渠道,让普通书法爱好者也能轻松获得学习资料,侵权市场自然萎缩。否则,一边是高不可攀的正版,一边是放任自流的侵权环境,这岂不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作为首次公开处理的侵权案例,书协本应借此树立行业标杆。若连侵权方名字都不敢公开,处罚措施含糊其辞,如何震慑后来者?今日对“侵权者”网开一面,明日就可能涌现无数“临池馆”“摹帖斋”。到那时,书法江湖恐成侵权乐土,这锅,书协背是不背?
长远来看,书法生态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坚决抵制侵权行为,保障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也需要拓宽正版作品的传播渠道,让优秀书法作品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有形成尊重原创、传播有序的行业环境,书法艺术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更蓬勃的生命力。让每一份创作都能得到尊重,也让每一位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
书法生态的维护,既需雷霆手段,也需接地气的服务。别忘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可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若如今连本作品集都让书友望而却步,那“曲水流觞”的雅事,怕真要变成“盗版横流”的闹剧了!
来源:文化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