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整个科技圈还在为AI模型迭代惊叹时,OpenAI已悄悄按下算力扩张“加速键”。这家估值5000亿美元的AI巨头,近期在算力领域动作密集得令人眼花缭乱。
当整个科技圈还在为AI模型迭代惊叹时,OpenAI已悄悄按下算力扩张“加速键”。这家估值5000亿美元的AI巨头,近期在算力领域动作密集得令人眼花缭乱。
来源网络
9月23日,英伟达宣布计划对OpenAI提供最高1000亿美元战略投入,以换取股权及未来营收分成。9月25日,英伟达支持的云服务初创公司CoreWeave,给OpenAI追加最高224亿美元供给,较3月承诺的119亿美元直接翻倍。7月,甲骨文与OpenAI签署3000亿美元云服务协议,该协议属于总额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计划,由软银等机构出资。芯片制造商博通也确认新增一名100亿美元级客户,业界普遍认为正是OpenAI。
OpenAI自身公布全球计算基础设施扩张计划,总投资预计达1万亿美元,涉及美多地及海外算力设施。其在得州阿比林市建设的计算中心,占地与纽约中央公园相当,已完成初期建设,建成后运算能力达原规模13倍以上,被定位为“全球最大AI超级计算中心”。值得注意的是,这家仍在烧钱亏损的公司,首席财务官萨拉·弗莱尔透露,预计2025年收入约130亿美元,远低于已签署的数千亿美元合同。
来源网络
OpenAI这场万亿级算力豪赌,让人看到AI产业狂奔的决心,却也忍不住捏一把汗。
从积极面看,OpenAI布局踩在了AI发展关键节点。贝恩公司测算,至2030年全球AI算力需求或达200GW。当下ChatGPT周活用户超7亿,下一代AI模型对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OpenAI此时构建算力壁垒,为GPT系列等大模型研发提供支撑,是想抢占AI基础设施制高点。这种前瞻性布局若成功,不仅能让其在AI竞争中占优,更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液冷领域的英维克、申菱环境,光通信领域的中际旭创等企业,已开始从中受益。
但冷静思考,风险不容忽视。投资机构Bespoke指出,OpenAI与英伟达的合作类似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供应商融资”模式。这些合作通过股权和供应链深度交织:3月CoreWeave上市前,OpenAI对其投资3.5亿美元;2024年10月,英伟达参与OpenAI一轮66亿美元融资;甲骨文计划投400亿美元采购英伟达芯片,用于建设OpenAI数据中心;9月,英伟达收到CoreWeave 63亿美元GPU订单。这种“自我循环”式资金流动,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来源网络
更关键的是资金缺口。贝恩公司测算,若年化资本投入约5000亿美元,即便OpenAI每年新增2万亿美元营收,市场仍存8000亿美元缺口。而其预计2025年才130亿美元收入,填补窟窿难度可想而知。财富管理公司One Point BFG首席投资官彼得·布克瓦尔称,这些交易金额“远超上世纪末”,AI企业必须创造巨额利润才能兑现回报。如今的OpenAI,像疯狂扩张的“基建狂魔”,一边签千亿合同,一边面临收入跟不上投入的尴尬,模式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此外,OpenAI还面临初心争议。前员工质疑其背离“开源信任”初心,虽首席研究官Mark Chen回应“成本影响被夸大”,但在商业化和算力扩张中,其与“开源、普惠”理念渐行渐远。同时,集中式算力布局还面临地缘博弈风险,美国智库担忧“AI的OPEC在中国”,中国通过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提升效率,比OpenAI集中式布局更易规避浪费。
来源网络
“AI时代的电力之争,从来不是简单技术比拼,而是关乎未来格局的豪赌。”OpenAI万亿算力帝国计划,是引领AI产业新高的壮举,还是重蹈互联网泡沫覆辙,目前尚无定论。
科技发展本就伴随争议与风险,无论是OpenAI的大胆布局,还是市场的质疑,本质都是对AI未来的关注。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唯有敢尝试、勇探索,才可能抓住机遇。对于这场AI算力“军备竞赛”,你更看好OpenAI的万亿豪赌,还是认为暗藏泡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清华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