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高校校园跑引发热议。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了解到,不少开设校园跑的高校对跑步距离、配速、次数等做“一刀切”规定,且校园跑APP普遍体验不佳,存在硬件适配差、定位打卡不准、广告泛滥等问题,既让部分学生感到锻炼成了负担,还催生了代跑现象,校园跑的管理与技术运用引
□范海纳 (重庆大学)
近期,高校校园跑引发热议。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了解到,不少开设校园跑的高校对跑步距离、配速、次数等做“一刀切”规定,且校园跑APP普遍体验不佳,存在硬件适配差、定位打卡不准、广告泛滥等问题,既让部分学生感到锻炼成了负担,还催生了代跑现象,校园跑的管理与技术运用引发争议。(9月28日,中国新闻周刊)
旨在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校园跑,为何在管理执行与技术赋能中反而偏离了“培育体育素养”的初衷,甚至引发了逆反与形式主义?
答案藏在管理的简单化思维里。几乎所有开设校园跑的高校,都用统一标准(如单次最多3公里、单周最多3次)框定学生运动,这与《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总体方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构建灵活多样的体育评价体系” 的要求明显相悖。而这种简单化也并非偶然,实则是多重制约的结果:部分高校习惯以量化指标简化管理,既省去调研学生体质差异、学业节奏的精力,也让 “数据达标” 比 “真正育人” 更易落地;精细化管理需弹性考核、对接多元运动形式,可不少高校体育部门人力紧张,无力推进 “一人一策”,只能靠 “一刀切” 省事;更关键的是认知偏差 —— 错把统一规则当公平,却忽视对伤患学生、运动爱好者的实质不公,忘了体育育人的起点是 “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最终,校园跑偏离育人核心,滑向管数的粗放陷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比起管理上的 “一刀切”,大学生更集中吐槽的是校园跑APP的糟糕体验。这些APP本应是技术服务体育的载体—— 用数字化记录轨迹、量化成效,帮学生科学锻炼,为管理方提供调整依据。可如今,它们完全沦为工具理性主导的梗阻:定位常因信号漂移、区域判定误差失效,导致学生白跑重跑;大量老旧机型无法兼容,学生要么换手机、要么托人代刷;广告更无孔不入,打开弹窗、中途插播不说,部分APP甚至把 “看广告” 设为解锁打卡的前提,让锻炼变成与广告对抗。
这些问题并非技术无法解决,而是设计逻辑从根源上就偏离了服务用户:开发方更看重广告投放带来的商业收益,管理方更在意 “打卡率”“完成率” 这些可量化的管理指标,唯独把 “学生是否能顺畅锻炼” 抛在了脑后。这些问题不仅让技术从破解治理难题的帮手,变成了加剧学生负担的推手,也为代跑问题埋下了伏笔。
当技术添堵、治理粗放叠加,校园跑的育人目标彻底异化。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曾说:“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 可如今,不少学生跑校园跑,不为强身健体,不为享受乐趣,只为 “不挂科”“不扣学分”。为应付打卡,有人边走边刷里程,有人花钱找代跑,“代跑脚本”“虚拟定位” 等灰色工具更愈演愈烈,催生一系列法律问题。这种 “为任务而跑” 的模式,没培养出运动习惯,反而让学生对跑步产生逆反 ,“跑完这学期,再也不想碰跑步了”成了心声。即便校园跑的打卡率再高,也只是场没有灵魂的数字游戏,离真正的体育育人越来越远。
解决校园跑异化,需从核心维度统筹发力:技术上优化 APP,通过定位校准、多机型适配消除数据偏差与使用障碍,同时剥离商业广告,聚焦运动数据采集核心功能;管理上打破单一考核框架,结合学业节奏设动态周期,允许篮球、游泳等项目互认,兼顾个体差异;育人层面则弱化打卡数据权重,借校园体育赛事营造主动运动氛围,引导学生从应付达标转向养成习惯。
毕竟,体育育人的真谛,从来不是“跑完多少公里”,而是“爱上一种运动”。唯有让技术服务于人,管理关照差异,奔跑才会从任务变回藏在风里的热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