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天做出AI漫剧showcase,这个10人团队是如何做到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8:32 1

摘要:在AIGC技术加速演进并寻求商业化落地的当下,一条清晰可见的赛道正在迅速崛起——AI漫剧。相较于AI真人短剧中难以避免的“僵硬感”,动画形式与AI生成技术的结合显得天然且自洽。更重要的是,漫剧并非凭空诞生的新物种,其在AIGC爆发前就已经以动态漫的形态积累了多

在AIGC技术加速演进并寻求商业化落地的当下,一条清晰可见的赛道正在迅速崛起——AI漫剧。相较于AI真人短剧中难以避免的“僵硬感”,动画形式与AI生成技术的结合显得天然且自洽。更重要的是,漫剧并非凭空诞生的新物种,其在AIGC爆发前就已经以动态漫的形态积累了多年的内容沉淀与受众基础,如今乘着AI的东风,可谓真正迎来了“如虎添翼”的时刻。

AI技术的介入,从根本上解放了动画制作的生产力瓶颈。它大幅降低了传统动画中耗时耗力的原画、中间帧与着色环节的门槛,使漫剧产能迎来必然的井喷,也让更多中小团队甚至个人创作者有机会进入这条赛道。

而真正标志这个生态走向成熟的,是商业化路径的跑通。一个仅10人的团队,用45天时间,完成了50集《明日周一》的制作。它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成为整个AI漫剧赛道中首个得到市场验证的完整showcase:成本可控、周期极短、且收益可见。

播放量海报

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背后体现了怎样的协作范式与产业思考?毒眸为此与制作方珀乐互动、IP版权方千灯如昼以及技术提供方Vidu展开对话,试图还原这条新赛道的真实图景。

一条清晰的商业路径

上线不到两周,在没有任何投流的情况下,《明日周一》的全网播放量就突破了千万,仅在抖音的付费收入就已经覆盖了所有成本,而这只是它商业收益最基础的一环。

基于IP的全品类商业开发,是《明日周一》下一步要做的事。比如同名H5游戏,将会在第二季上线时同步上线。IP的衍生品开发也与行业中知名的后链路公司达成了合作。而这一切达成的基础,是“原创形象+AI生成”的核心理念。

《明日周一》截图

AI生产的内容,版权归属不明确,是如今AI难以正式步入产业的核心痛点之一。因此,只有让原画师先将核心角色的形象确定,再以原画为基础进行AI生成,AI漫剧才有聊后续商业化的可能。

原先的大部分漫剧,收益方式只有付费或流量奖励,这极度依赖算法推荐的运气,在入局者越来越多的当下,收益很难稳定。而AI的加入,无疑进一步降低了漫剧的制作周期与成本,让这一内容形态的商业想象空间更加丰富。

复盘整个项目的制作周期,珀乐互动决定进行AI漫剧创作是在今年的5月份。寻找IP、组建团队的过程,由于去年有了前期准备,一切都十分顺利。稍微卡壳的部分是编剧阶段,一共花费了接近1个月的时间,“之后的项目应该在编剧这一环可以节省更多时间。”珀乐互动创始人杨晟告诉毒眸。

而剧本完成进入到制作阶段之后,一切变得顺畅了起来。团队从6月初干到7月中,仅仅45天就做出了一部50集的AI漫剧。

在《明日周一》搭建的10人团队里,具体人员架构为原画师5人、工程师2人、后期剪辑2人、导演1人。在45天的工作流程当中,原画师出图大概占用了30天,而AI生视频大概花费了15天,从原画到AI生视频再到剪辑形成了一条紧密的流水线,每当有素材出来之后就会直接传递到下一个工种,以节省时间。

《明日周一》宣传海报

AI工程师和艺术家一起工作,并没有想象中这么简单。基于教育体系以及从业之后语言体系的差异,二者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协作有相当多需要磨合的部分。目前国内的AI公司大多来自高等教育学府,具有优秀的履历和理工科的思维,而艺术家则往往更诉诸于主观感知,对作品质感的要求难以被量化。

杨晟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比如,AI公司的工程师们周末是不上班的。这件事对于传统影视业者来说,在处于一个项目周期内时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但合作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其实也逐渐适应了这个节奏,我们发现很多事情如果倒推时间妥善安排的话,也是可以在周一到周五之间解决完毕的。”

要让齿轮磨合有效,高速转动,就一定需要一个良好的统筹机制。《明日周一》首先建立了来自IP方、技术方、制作方共同参与的多方委员会。与此同时,杨晟采用了周会制度,“周会里面我们会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汇报机制,包含现在原画的进度、分镜头的进度,甚至周会里还会有一段导演阐述,每周逼着导演去讲,这周我们做了什么部分、我的思考是什么、哪些部分我需要调整等等。”

《明日周一》宣传海报

和周末不加班一样,这也是在传统影视行业中看起来有些奢侈的机制,但AI对于生产力的解放所挤出来的时间,给了他一个可以奢侈的机会。

基于去年筹备项目时积累的前期经验,杨晟发现,虽然需要委员会中有多方参与,但在具体工作执行层面,不能让每个工种的人都操心整个项目,而是让每个人干好自己手头的活儿,才能保证效率。“出图的人负责出图就行,不用想这个图适不适合AI生产,负责技术的人拿到图冲刺就行,别思考。如果以后扩大生产规模,也是遵循这个原则,思考研究的过程越长,它就会变得越麻烦,只要负责统筹的人心里有数就可以了。”

这种高度分工、各司其职的模式,看似与传统内容创作中强调的“共创”背道而驰,却在AI刚刚加入工作流尚具备陌生感的阶段,成为了平衡内容质感与工业化效率的最优解。它确保了专业的人只做专业的事,将不可控的创意碰撞集中于策划阶段,而将高度标准化的执行过程留给流水线,最终让这个小型团队爆发出远超其规模的产能,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高效协作样本。

从传统影视到漫剧,心态很重要

漫剧的前身是动态漫,这是一个发展了很长时间的动画子类,《明日周一》的导演凯伦在10年前就已经接触过动态漫。但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与渗透,出现了更多细分的品类,它们可以从制作难度、画面风格来进行区分,分裂出了诸如沙雕漫、漫剧、游戏CG动画等“新物种”。

《明日周一》海报

比如用表情包熊猫头制作的沙雕漫,也是短视频中如今非常常见的一种类型。它的制作相比漫剧门槛更低,周期更短,但受限于版权问题,除了付费和创作激励之外,难以探索出更多的商业收入路径。

如果将这些“新物种”统合到一个赛道里,在最近几年中它们正在经历隐秘的高速增长。据巨量引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抖音漫剧的播放量与点赞量分别实现92%、105%的复合增长。付费收益也非常可观,2024年第四季度,抖音动漫短剧的观看人次已经突破20亿,付费规模达2600万。在可见的未来,这一高速增长中的赛道必将迎来进一步的井喷。

动漫短剧市场分析(图源:DateEye)

尽管商业前景喜人、门槛不高,但和短剧一样,掘金漫剧赛道的从业者较少来自于传统影视或动画行业。这一方面是能力是否适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心态能否适应的问题。漫剧目前的主流受众仍然偏向于下沉市场和低龄化人群,内容逻辑和传统影视的艺术追求并不一致。

一开始,杨晟与凯伦找的是有长内容开发经验的传统影视编剧,但编剧对漫剧这种内容形式的适应度明显不足,“他很痛苦,我们看着他也很痛苦。”因此后来,杨晟重新寻找了具有短剧经验的编剧进入。寻找适配的人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行业中大部分有短剧经验的成熟编剧非常抢手,很难有档期。

解决能力问题之余,也得解决心态问题。

凯伦之前是一位电影行业的特效师,参与制作过不少大片。快,是AI漫剧打动他的核心。“我很敬重的一位行业前辈,他之前一直在好莱坞工作,他说他一生只做了三部电影。因为好莱坞的工业化思维就是这样,他们要把每一个环节雕琢到最细。但是这个过程太漫长了,我想想觉得挺害怕的,如果我做三个作品这一生就差不多过去了,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实际上,一开始珀乐想做的也是精品动画项目。但是要做精品动画,就意味着需要平台立项,从出资到审核等流程都有着漫长的周期,而就在这制作的周期内,以AI技术的发展速度,等到项目出来之后已经完全跟不上新技术的表现能力了,“直接一步登天,找不到梯子,不如骑驴找马。”

在杨晟身上,他不曾为心态问题而纠结过。杨晟刚入行时的第一个重要项目是《人再囧途之泰囧》,他在其中担任导演助理。众所周知,《泰囧》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中国电影的一个新的周期,但在《泰囧》出现之前,“公路喜剧”这一门类其实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其在电影从业者的鄙视链中与如今短剧的处境并无二致。“我招募电影学院同学的时候,他们都会婉拒,有的人甚至会直说,这样的电影就别做了。”

《人再囧途之泰囧》剧照(图源:豆瓣)

而杨晟却通过《泰囧》的经历想明白了一个问题——人到底应该追求某个深刻的自我表达主题,还是追求把自己的某段情绪、体验准确而无误地传递给大众,杨晟觉得,后者更重要,“更何况,年轻人的自我表达,有的时候可能自己回过头去看会发现当时自己是错的。”

这也成为珀乐互动之后主控每一个项目所定下的宗旨——重点不是我们想要表达什么,而是我们能够给观众带来一段什么样的体验。

秉持着这样一个宗旨,杨晟找到了《明日周一》这个IP。《明日周一》最早连载于知乎盐言故事,如今也是知乎盐言故事中第一部被改编为AI漫剧的作品。对于杨晟来说,选择IP的标准有二,一是IP的链路干净,授权方不复杂,二是其内容还处于被持续讨论的状态中,“比如像《明日周一》的末日题材和系统流,实际上现在还是不断在出现的。”

《明日周一》海报

尽管这是一个具有较强画面感、适合动画化的IP,但小说的行文逻辑和漫剧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在改编过程中需要做“大手术”——原著中较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在视觉化之后当然需要转化为动作与台词。但属于原著的特点仍然被最大程度保留,比如在一个末日题材和系统流当中,打怪升级居然并不是故事最核心的要素,更重要的部分其实是情感与守护,这也是《明日周一》在同类项目中具备差异化的部分。

作为IP的授权方及本次改编发起方,千灯如昼持有这一IP的完整版权已有多年时间,最开始,千灯如昼想把《明日周一》做成电影。“其实现在开发的逻辑还是没有变,电影也还在开发,但是因为漫剧的爆发和AI的赋能,让AI漫剧可以作为一个前置探索的方式,让观众可以更早地接触和认识到这个IP。”千灯如昼CEO王梦甜告诉毒眸。

这种先后顺序在此前的IP开发链条中是不常见的,大部分时候,IP的内容载体会由长及短,比如从小说到漫画,再到番剧、大电影,文本容量是越来越小的。而如今,AI漫剧在一个IP的呈现中被放置在了靠前的位置,这其中的决定性因素还是技术条件的成熟。在王梦甜看来,长短内容之间并不是一个彼此消耗的关系,而是互补。

“关键不在于谁先谁后,而在于每种媒介形态是否都做出了它‘该有的表达’。换句话说,我们不希望这个短剧是用来提前泄底的,还是希望它作为一个IP的前置唤醒的手段,让更多的观众对跟这个IP建立好的连接。其实短的内容只要它的内容策略设计是合理的,我觉得它就很有机会成为一个IP破圈的入口。”王梦甜表示。

这一思路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泛IP行业开发逻辑正在迎来转变——在IP的讨论期内,利用AI技术快速实现更轻量化的可视化转化,触达更大圈层的观众,精准释放符合该媒介特质的魅力点,在用户心中种下好奇的种子,反过来让“大而深”的内容载体更有机会了。

AI成熟了

技术是促进AI漫剧井喷的最大前提条件。市面上AI生视频的选项很多,从前创作者们更多只能选择海外的软件,而如今国内厂商也如雨后春笋般冒芽,成为国内创作者的主流选择。

但最近的一段时间里,AI生视频的发展方向有偏向真人化的迹象,更强调“逼真”感,比如Vidu刚发布不久的Q2模型开始让AI演戏,表情十分细腻。而在动画领域,Vidu也找到了差异化发展方向。

Vidu Q2海报

生数科技CEO骆怡航告诉毒眸,Vidu的底层逻辑更利于动画。其采用自主研发的U-ViT架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统一的通用模块实现跨模态信息的深度融合与转换,这让Vidu具备强大的多风格适配能力。而动画(尤其是二维动画)对线条、色彩和运动逻辑有独特要求,U-ViT的灵活性恰好能精准捕捉这些特征。

具体而言,Vidu在动画领域的优势区间主要有三点。其一是动态表现力和风格的一致性。传统AI视频生成常面临动作僵硬、镜头单调,Vidu通过U-ViT架构对时序信息的深度建模,能够更精准地理解并生成复杂的运动轨迹,比如角色打斗、自然现象爆发等等,并且支持多镜头语言的自动切换。

其二是能与多元动漫风格适配。市面多数工具仅支持有限风格(如日漫或简约风),而Vidu具备强大的跨风格泛化能力,无需重新训练即可适配多种动漫风格,降低用户创作门槛。

其三是维持叙事连贯性。在长视频生成中,保持角色、道具、场景的稳定性是行业公认难题,而Vidu在模型本身拥有原生一致性能力之余,还通过引入主体库等核心提效功能,确保角色在不同镜头、不同动作下身份一致,从而支撑起连贯的叙事需求。

与此同时,从商业化前景和口碑发酵可能性上来看,Vidu都对动画赛道有坚定的认同感,而这也是杨晟选择Vidu的核心原因之一。杨晟提到,“Vidu是比较愿意去倾听创作者想法的,因为有的科技公司可能更专注技术,并不一定能理解漫剧生态或者消费层面上在发生什么。”

不过,Vidu也提到了目前AI动画中亟待补充的技术遗憾——“AI剧本”。“AI剧本与一般意义上我们理解的剧本不太一样。传统剧本是写给‘人’看的,依赖导演、演员、摄影等团队的共同艺术修养进行二次创作。而AI剧本更像是一套精确的‘生成指令集’,它需要将文学性的描述,比如‘一个充满希望的清晨’,转化为模型能够精准理解和执行的多模态特征,比如特定的光影效果、色彩饱和度、镜头运动节奏、角色微表情等等。这要求剧本的创作方式发生转变,需要融入对模型能力边界和‘语法’的理解。”在Vidu看来,这是整个行业走向“成熟规模化发展”必须跨越的鸿沟。

在量的方向上存在鸿沟,质的方向上也一样。目前的头部动画项目工作流中,很难加入AI的部分。从技术条件上来说,AI除了生成质量上的差距之外,更大的“硬伤”在于缺乏更精确、可控的编辑能力,使得创作者难以像传统流程那样精细打磨每一帧。

更隐秘的一点是,传统动画公司整体的工作流是以计件逻辑为核心所搭建的,AI一旦加入之后,需要对考核制度、绩效制度等所有“惯性”提出挑战。因此,在AI动画方面,新团队、新公司反而会比传统公司更有优势。

基于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3-5年漫剧品类会迎来高速增长。在杨晟眼中,文化产品的供给量,可能是决定文化输出能力的一大基础因素。“我一直认为对外输出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与产能有关。以我们80后为例,小时候中国动画产能不够,所以我们更多时候只能输入日本动画、美国动画,但是现在的儿童其实看国产动画更多。很有可能在未来的5年内,这一代海外的孩子,比如东南亚地区,甚至是美国日本,他们看的是中国动画,因为我们的产能足够丰富了。”杨晟提到。

技术的浪潮奔涌不息,从《明日周一》的案例中不难看出,AI绝不仅仅是降本增效的工具,它更深刻地重构着内容产业的生产逻辑、协作模式乃至IP的孵化路径。它用45天的时间,证明了一条从技术落地到商业闭环的可行之路。

然而,这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更具野心的起点——当AI彻底扫清产能的障碍,内容竞争的核心将再次回归到最本质的原点:对人性情绪的精准捕捉和对人类共同情感的卓越表达。未来的文化叙事权,终将属于那些既能驾驭前沿生产力,又能讲述动人故事的团队。

来源:乔布斯北京分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