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不通的连锁、打不赢的价格战,牙科到底该如何熬过行业寒冬?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7:58 1

摘要:在流量退去、价格下探、连锁难行的当下,牙科行业正进入最艰难的淘汰赛。获客越来越贵、患者信任难以沉淀、连锁扩张停在表面、人才短缺与价格战并行,逼得不少机构关门收缩。但真正的出路,不在拼规模和低价,而在回到“信任”与“可复制”:通过复购和转介绍机制降低获客成本,用

在流量退去、价格下探、连锁难行的当下,牙科行业正进入最艰难的淘汰赛。获客越来越贵、患者信任难以沉淀、连锁扩张停在表面、人才短缺与价格战并行,逼得不少机构关门收缩。但真正的出路,不在拼规模和低价,而在回到“信任”与“可复制”:通过复购和转介绍机制降低获客成本,用儿童预防与家庭健康管理拉长生命周期,以差异化定位跳出价格泥潭,并开辟商保、护理产品、社区共建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公共卫生事件、监管趋严和资本退潮的多重影响下,中国牙科行业已站在关键拐点。

曾经依赖互联网广告和补贴获取的新客流量红利正在消失,获客变得日益困难且昂贵。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频发,种植牙等核心项目价格一降再降,某些平台甚至把种植牙价格压低到每颗400元左右。与此同时,此前被资本热捧的大规模连锁模式尚未跑通,不少盲目扩张的机构如今暴露出缺乏造血能力的问题。

据21经济网,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停业的口腔机构已超过230家,不乏曾运营十余年的区域连锁品牌。头部连锁诊所也不得不缩减战线,以合并、关店来止损。

种种迹象表明,牙科行业已进入“流量消失、价格下探、连锁未跑通”的艰难时期,淘汰赛已然打响。

行业面临的五大问题

(1)线上流量成本高,获客效率低。随着流量红利退去,依靠烧钱买流量的模式难以为继。各大平台对医疗广告、直播的管控加强,过去免费或低成本获取曝光的渠道不再有效。如今口腔机构不得不投入更高预算在精细化投放上,以获取精准客源。然而转化率却难言理想,新客获取成本居高不下,获客难成为行业共识。

(2)患者缺乏信任,复购率难提升。许多口腔机构倾向于用低价项目(如特价/免费洗牙)引流,但这类“一次性”消费很难培养忠诚度。患者在缺乏信任的情况下,只把洗牙等基础服务当作可随处获得的商品,做完一次就走人,下次换别家。如果无法让患者信任牙医的专业和诊所的品质,他们就没有理由复诊或接受更高价值的治疗。医疗的本质是信任,建立信任关系是提升复购的前提。信任缺失使得许多诊所辛苦拉来的患者无法沉淀下来,复购率和转介绍率始终上不去。

(3)连锁门诊标准化不足,可复制性差。过去几年大量资本涌入催生了众多口腔连锁品牌,但真正跑通标准化管理、实现稳健复制的却寥寥无几。中国的DSO模式尚处起步阶段,普遍存在品牌不统一、管理能力参差和运营体系松散的问题,连锁扩张的实际效果有待验证。一些机构在资本推动下盲目开店,却没有建立起可复制的运营和服务标准,结果就是一旦融资放缓或单店业绩下滑,整体链条便陷入亏损困境。近年倒下的不少正是快速扩张的中小连锁诊所,表明标准化与复制难题依然悬而未决。

(4)医生与运营团队短缺。大多数牙科创业者多出身于临床,对市场运营和团队管理相对陌生,行业内专业运营人才亦十分稀缺。人手短板导致服务品质和运营效率难以提升,限制了机构的发展。

(5)核心项目利润空间被压缩。以种植牙为例,国家集采政策逐步落地使得种植体材料价格大幅下降,民营机构赖以盈利的传统利润点受到打击。再加上行业价格战此起彼伏,正畸、种植等核心项目的市场均价一路下探,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一些诊所为了争夺客源被迫降价促销,但低价策略又反过来吞噬利润、拉低服务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破局的四条前景之路

(1)建立复购与裂变机制,优化内部运营。在流量昂贵的新常态下,向存量患者要增长成为共识。牙科机构需要构建体系化的复购(再次消费)激励和裂变(转介绍)机制,通过提升服务和运营效率,把一次性顾客变成长期客户。

正如一线经营者总结的,要让患者愿意介绍亲友来,就必须确保三点:患者的家人朋友知道他在这里看牙,他本人愿意推荐,而且朋友联系并预约方便。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口碑传播的成败。一旦内部运营围绕患者体验打磨到位,老带新和复购率提升将显著降低获客成本,沉淀出真正有黏性的用户资产。相比一味砸钱买广告,这种内生增长更稳健长远。

(2)发展儿童预防/家庭健康管理,拉长患者生命周期。面对单次客单价难提高的困境,将目光放长远、深耕预防式医疗是破局之道之一。不少机构开始布局儿童牙病预防和家庭口腔健康管理,通过免费科普、校园活动、“小小牙医”体验等方式抢占家庭用户心智。在这一模式下,诊所不再只是治病的场所,更承担起定期检查、预防干预和健康教育的角色。比如有口腔门诊引入健康管理师岗位,专职从顾客角度提供口腔保健指导和服务,让家长和孩子养成定期护齿的习惯。

这种长期陪伴式的服务既提高了患者信任度,也延长了客户生命周期—孩子看牙、家长也跟着来看,全家老小都成为持续多年的客户。预防为先的长期主义不仅能够平滑诊所业绩的季节波动,还树立起专业可信赖的品牌形象,为机构带来稳定增长的基础。

(3)拒绝价格战,构建差异化定位。在红海竞争中杀价求量看似直接,却往往饮鸩止渴。领先的民营牙科机构开始有意识地跳出价格战泥潭,转而打造自身差异化优势。

具体做法包括专注中高端品质,以高质量诊疗和服务体验取胜,让患者愿意为信赖和便利买单;聚焦细分专科或特色项目,形成人无我有的专业口碑。

当一家机构能提供显著优于同行的体验或信任感时,患者并不只以价格论高低。在当前阶段,与其盲目卷入低价消耗战,不如聚焦自身特色,打造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反而有望保持合理利润率的同时稳住核心客群。

(4)探索商保对接、护理产品、社区共建等第二增长曲线。除了深挖主业,不少行业先行者已开始酝酿“第二增长曲线”,为未来培育新增量。例如,对接商业保险就是一条被验证的可行路径。据报道有大型企业每年数亿元的商业保险额度可用于员工牙科福利,但当地缺优质牙科服务供给,于是邀请知名口腔集团异地开设分院。面向这类高端稳定客群展开合作,无疑是一片蓝海市场。

再如,有头部连锁利用自身专业背景进军口腔护理产品领域,开发牙刷、牙膏、漱口水等自有品牌。相较开设新门店,消费品业务有望实现几何级数的扩张,为公司贡献新的营收引擎。

同样地,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如联合学校、医院办科普活动,承接企事业单位的口腔健康项目等)也能提升品牌影响力并获取稳定客源。

这些探索表明,牙科机构完全可以跳出传统诊疗的框架,通过延伸产业链和跨界合作开拓新机会。在主业增长放缓时,第二曲线将提供宝贵的缓冲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可复制的信任才是长期竞争力

经历了一轮大起大落后,牙科行业正回归理性与本质的较量。无论开多少家门店、价格压得多低、营销玩得多炫,如果无法让患者发自内心信任并留存,终究难以走远。真正的长期竞争力源自于是否有能力持续地赢得患者信赖,并将这种信赖转化为标准化、可规模推广的服务体系。

信任从医生成就、诊疗效果、收费透明到贴心沟通,每一个细节中建立,又通过良好的体验和口碑不断强化。那些浮躁扩张却疏于筑牢信任根基的玩家,正随着资本退潮被无情淘汰;而踏实沉淀下来的机构则有望在重构的行业版图中赢得一席之地。

当流量、补贴与噱头不再奏效,唯有回归价值与信任,才能让患者留下来的理由足够坚定,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改革阵痛之下,唯有坚守本质者才能穿越周期,在未来的口腔医疗版图中铸就长青基业。

来源:诊锁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