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自律,从好好休息开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18:13 1

摘要:更奇怪的是,前段时间还出现了一个场所,叫“假装上班公司”。听起来很荒诞对吧?所谓“假装上班公司”,其实就是共享办公室的一类,但又加了不少“戏码”。不仅有前台、工位、电脑、茶水间,甚至还能提供免费拍摄工作打卡照,“老板”巡查等服务。当然,这个老板是打引号的,是工

01

假如不去工作,你还剩下什么?

休息羞耻症是什么?网上有人形容说,明明是在休息,却感觉自己在犯罪。

更奇怪的是,前段时间还出现了一个场所,叫“假装上班公司”。听起来很荒诞对吧?所谓“假装上班公司”,其实就是共享办公室的一类,但又加了不少“戏码”。不仅有前台、工位、电脑、茶水间,甚至还能提供免费拍摄工作打卡照,“老板”巡查等服务。当然,这个老板是打引号的,是工作人员扮演的。

谁会去这种地方?据说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确实需要找个地方办公,他们可能是自由职业者,可能是数字游民,而另外一类,就是闲不住,受不了在家待着的人。

这不是个别现象。在一项近4万人参与的网络调查中,有1.8万说自己“一请假就焦虑”。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关于这个问题,有个非常有趣的解释,来自一位加拿大的心理学科普作家,叫,达利·沙班。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假如不去工作,你还剩下什么?》。他的观点是,很多人之所以出现休息羞耻症,是因为“角色吞噬”。

什么叫角色吞噬?简单说,就是某个单一的社会角色主宰了你的整个身份。当这个角色消失时,连带着自我价值系统也崩溃了。而大多数人的这个单一角色,就是职业身份。

比如,现在有人问你,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你很快就能回答。但假如换个问题,有人问你,抛开工作,你介绍一下你自己。你看,这个问题可能会让很多人的脑子一下子变得空白。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代人很容易把自己的价值,等同于自己的生产力。

这就形成了一个思维框架,“我必须有用”。一旦你接受了这个设定,休息就变成了一种“无用”的状态,自然会产生羞耻感。更要命的是,这种框架会让你只能听进去符合它的信息,而自动过滤掉那些告诉你“休息很重要”的声音。

比如,当你看到“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种话,你会深以为然。但当你看到“充足的睡眠能提高工作效率”这种科学研究时,你可能会想,那是理想状态,现实中哪有时间睡那么多?

再比如,朋友圈里有人晒加班到深夜的照片,你会觉得人家真努力。但有人晒在海边发呆的照片,你心里可能会想,真是够闲的。

同样是信息,我们的大脑会自动筛选。符合“必须有用”框架的,我们接受并认同。不符合的,我们本能地排斥或质疑。

怎么打破这个框架呢?达利·沙班认为,在不影响职业基本盘的情况下,偶尔把手上的工作停一停,其实并不是坏事。

换个角度看,当你暂时脱离某个职位或者角色时,其实是一个特别适合审视自己的机会。他建议思考两个问题,第一,除了工作,你还看重什么?第二,除了工作过带给你的成就感之外,还有什么能够给你带来快乐?

他认为,你的工作也许是你所做的一切,但不是你本身。暂时放下它确实让人感到不安,但这也是一个直面更深层次问题的机会。

什么叫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我们有多久没有单纯因为好奇而学点什么了?我们有多久没有因为纯粹的快乐而做一件事了?我们还记得小时候那种“玩到忘记时间”的感觉吗?再比如,假如明天不用上班,除了补觉和刷手机,我们还能想到什么让自己兴奋的事情吗?

这些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答不上来。因为我们太习惯于用“有用”来衡量一切,以至于忘记了什么叫纯粹的兴趣。

关于这个现象,有位德国作家,叫安德烈娅·格尔克,还写过一本书,叫《休息不羞耻》。这本书里提到一个概念,叫“掩饰性休息”

什么意思?就是那种矜持的、半心半意的休息,比如不停地做家务、反复擦窗户,以及其他看似有用的小事。其实你内心是想休息的,但又觉得纯粹的休息太可耻,所以总要找点事情来掩饰自己在休息的事实。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纯粹的休息是有罪的,必须找点“有用”的事情来掩饰。但这样做的结果是,既没有好好工作,也没有好好休息。

换句话说,过去我们以为的休息,只是在行为层面暂时放下工作。但实际上,高质量的休息应该是在内心切换状态,让大脑从“必须有用”的紧张模式,切换到“允许无用”的放松模式。

02

真正的休息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对的事情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一些相关研究,把其中的方法整理归纳,并且按照假期时长排序。依次假设你的休息时间是一周、两天,或者两个小时,我们看看分别可以做点什么。

假如你有一周左右的长假,比如这回国庆,关键是要“换脑子”。什么意思?就是让大脑从工作模式彻底切换到放松模式。

有个研究跟踪了26000多人发现,那些下班了还在想工作的人更容易疲惫。所以长假期间,第一件事就是心理疏离,彻底不想工作的事。

具体怎么做?你可以学点平时没时间接触的技能,比如插花、园艺、摄影、绘画。这不是为了学会什么,而是用新鲜事物刺激陈旧思维。

你也可以与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交谈,看没读过的书。关键是要保持规律作息,起床时间不要比平时晚太多。

更重要的是,要避免几个常见误区。比如大吃大喝,高热量大餐会抑制免疫系统。再比如过度补觉,会打乱生物钟,造成类似倒时差的不适。再比如躺着看手机,持续的高强度刺激让大脑无法真正休息。还有报复性熬夜,需要连续3天早睡1小时才能恢复。

假如你只有周末两天,那就要学会时间分块。最好的模式是,周六纯放松,周日做点成长性的事情。周五晚上就要开始预处理,安排简单的放松活动,完成必要的家务,为周末腾出时间。

周六比平时晚起1小时左右就够了,千万别睡到中午。起床后做15到20分钟轻度运动,然后分时段安排,晨间慢启动,不要立刻看手机,午后处理必要事务或轻度学习,晚间放松,为下周蓄能。

这里有个关键的提醒,把娱乐当休息是错的。真正的休息是让身心放松。而娱乐是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获得快感,有快感不等于放松。所以要主动休息,比如轻度运动、接触自然、做点创造性活动,而不是被动躺平。

假如你只有日常的1到2小时的碎片时间,那就要学会微休息。科学研究发现,最佳的休息节奏是工作50分钟休息7到9分钟,或者工作52分钟休息17分钟。关键是休息时不要想工作的事情,做不消耗认知的事情。

具体方法很简单。5到15分钟的碎片时间,可以做3分钟微拉伸,活动肩颈、手腕、腰部。

也可以做感官切换,闻香薰、摸绿植、听自然音效。眼睛累了就远眺6米外的景物。30分钟到2小时的中长时段,可以午休,但别超过30分钟,否则进入深睡眠醒来更累。下班后要做心理切割,更换家居服、点燃香薰、播放音乐。

还有一些立即见效的技巧。比如,5分钟正念冥想可以降低焦虑水平。发呆放空让大脑进入“默认模式网络”,帮助整理记忆、激发创意。听喜欢的歌能快速切换情绪。花10分钟整理空间会带来掌控感和平静感。

换句话说,真正的休息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对的事情。

过去我们总觉得,自律就是强迫自己一刻不停地工作,休息是自律的反面。但实际上,真正的自律是有能力主动选择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休息。那些看起来很自律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知道如何高质量地休息,然后高效率地工作。

明天就是长假了,你也许可以试试,主动地安排休息,主动地切换状态,主动地暂时从“必须有用”的框架里解脱出来。

也许这才是成年人应有的自律,不是被工作绑架,而是掌控自己的节奏。

来源:商财洞察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