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评论区却有不少嘲讽意味拉满的“中国成天在研究啥?”实际上,咱们中国也已经实现了脑机接口让瘫痪病人下床,可却没几个人关注,如今美国案例一出,倒是引得无数人口诛笔伐。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1月20日,《半岛晨报》发文,说美国有个瘫痪的哥们儿,通过脑机接口技术重新动了起来,这事儿在网上炸了锅,很多人都夸赞美国的科技牛逼。
但评论区却有不少嘲讽意味拉满的“中国成天在研究啥?”实际上,咱们中国也已经实现了脑机接口让瘫痪病人下床,可却没几个人关注,如今美国案例一出,倒是引得无数人口诛笔伐。
这确实也有一定客观原因,现在信息量太大了。你打开手机,一刷就是一堆新闻、短视频、搞笑段子……这叫信息过载。在这种情况下,像“瘫痪男子重新动起来”这种新闻,虽然很厉害,但也容易被其他更抓眼球的东西给淹没了。比如说,一条狗跳舞的视频,可能就比这个科技新闻更吸引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这么多人上网,信息竞争太激烈了,有时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反而会被忽略。
其次,这个科技成就其实挺专业的,不是所有人都能马上理解它的意义。比如,脑机接口技术(BMI),这东西听着就很高大上,但具体是怎么回事,普通人可能一头雾水。这就导致很多人觉得这事儿跟自己关系不大,自然就不会太关注了。
举个例子,就像你看到一篇关于量子物理的文章,虽然知道很重要,但看不明白,自然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根据一项调查,只有不到30%的网民对科技新闻感兴趣,大多数人还是更关注娱乐和生活类内容。
还有个不得不说的问题,就是媒体的偏向。现在有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更喜欢报道一些争议性事件或者八卦新闻。
超过60%的网民表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娱乐和八卦类的,真正有价值的科技新闻反而很少见。这种媒体偏向不仅影响了公众的信息获取,也加剧了对某些正面新闻的忽视。
再来说说期望值的问题。大家对科技的期望越来越高,总希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科技发展是个长期过程,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脑机接口技术虽然能让瘫痪患者动起来,但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多技术和伦理问题需要解决。
根据《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目前全球范围内只有少数几家机构,在进行脑机接口的临床试验,真正受益的患者数量还非常有限。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失望,甚至产生负面情绪。比如说,有人可能会说:“这东西真的靠谱吗?”“会不会又是假新闻?”这种怀疑态度也会导致正面新闻被冷落。
最后,我们还得谈谈社会心理因素。有一种现象叫“消极偏差”,就是人们更容易记住和传播负面信息。所以,即使有正面的科技新闻,也可能会被其他负面新闻迅速取代,或者被一些人解读为“炒作”。
那说到现在,脑机接口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脑机接口技术就像是,给大脑和外部世界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通过捕捉大脑发出的电信号,然后把这些信号翻译成指令,让机器或者假肢执行相应的动作。
如果一个人的大脑还能发出“我想动动手”的信号,但这个信号因为脊髓损伤等原因,无法传递到手,那么脑机接口就能接收这个信号,并告诉一个机械手去完成这个动作。
这样一来,即使身体的一部分无法正常工作,人们还是可以通过“意念”来控制外部设备,实现与世界的互动。
这种技术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实际上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了。比如,2019年的一项研究就展示了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帮助一名四肢瘫痪的患者通过“想”来控制一个机械臂,成功地完成了喝水的动作。
这背后的关键在于,科学家们开发出了能精准捕捉并解读大脑信号的技术,同时还要确保这些信号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动作指令。
现在,脑机接口技术主要有两种接入方式:一种是非侵入式,就像戴帽子一样,把电极放在头皮上来捕捉大脑的电信号;另一种则是侵入式,需要通过手术将电极直接植入大脑内部。
非侵入式的方法相对安全,但信号的清晰度和精确度,会受到头皮和颅骨的影响;而侵入式虽然能获得更高质的信号,但也有一定的风险,比如感染等。
说到中美两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其实各有千秋。美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像Neuralink这样的公司就在尝试开发更高精度的侵入式技术,目标是实现更复杂的脑机交互,比如恢复视力或听力。
而中国则更注重于技术的实用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在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领域,比如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帮助中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据《中国日报》报道,中国的科研团队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开发出多款适合临床应用的脑机接口产品。
所以它到底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影响?有什么用途呢?
在医疗领域,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比如,对于瘫痪患者来说,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他们可以用“意念”来控制假肢或轮椅,极大地提高了生活质量。
根据《中国日报》的报道,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已经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脑机接口的康复系统,帮助中风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初步试验结果显示,使用该系统的患者恢复速度,比传统康复方法快了30%。
不仅如此,脑机接口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例如,帕金森病患者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来控制震颤,减轻症状。
一项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表明,通过脑机接口技术,研究人员能实时监测和调节大脑中的异常活动,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据估计,全球约有1000万帕金森病患者,这项技术的应用将为他们带来巨大的福音。
在教育领域,脑机接口技术同样具有巨大的潜力。想象一下,学生可以通过“意念”来控制电脑上的学习软件,进行更加直观和高效的互动学习。
根据《科技日报》的报道,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正在开发一种基于脑机接口的教育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大脑活动模式,自动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实验数据显示,使用该系统的学生成绩平均提高了15%。
脑机接口技术还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未来,我们或许不再需要手动操作家里的电器,而是通过思考来控制它们。比如,当你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时,只需想着“关灯”,房间的灯光就会自动熄灭。这种无缝的交互方式将极大地提升生活的便利性。
不仅如此,脑机接口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娱乐领域。例如,虚拟现实游戏将变得更加沉浸式,玩家可以通过“意念”来控制游戏角色,体验更加真实的游戏世界。
根据《中国日报》的报道,一些游戏开发商已经开始探索将脑机接口技术融入游戏设计中,预计未来几年内将推出多款基于脑机接口的创新游戏。据市场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预测,到2027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的规模将达到36亿美元。
尽管如此,但其发展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尤其是安全和伦理问题。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防止脑电波数据被滥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脑机接口技术的长期使用对人体是否有潜在的危害,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根据《Nature Neuroscience》的报道,国际上已经有多家机构联合成立了专门的伦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脑机接口技术的健康发展。
来源:百科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