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八分饱”被推翻了?医生:过了55岁,吃饭尽量要做到这4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17:42 1

摘要:这几年,“吃饭八分饱”这句话,几乎成了饭桌上的金科玉律。谁家长辈吃多了,孩子就要来一句:“爸,八分饱就够了,别撑着。”谁家孩子吃太快,长辈也不忘提醒一句:“慢点吃,七八分就行,别贪。”

这几年,“吃饭八分饱”这句话,几乎成了饭桌上的金科玉律。谁家长辈吃多了,孩子就要来一句:“爸,八分饱就够了,别撑着。”谁家孩子吃太快,长辈也不忘提醒一句:“慢点吃,七八分就行,别贪。”

可你知道吗?这句话,放在年轻人身上也许挺合适,但人一旦过了55岁,这“八分饱”的老规矩,反倒成了不少慢性病背后的“隐形推手”。

不是说要大吃大喝,也不是鼓励暴饮暴食,而是这个年龄段的身体,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吃啥都能化、饿两顿没事”的铁打的胃了。很多事,不是吃得少就健康,而是得吃对、吃准、吃得巧。

有位60岁的老教师,身体一直倍儿棒,年轻时做广播体操都能带头喊口号,结果退休三年,体重猛掉10斤,还总觉得手脚没劲儿,脸色也暗淡。家里人以为他得了什么重病,急忙跑医院。医生检查了一圈,没啥大毛病,就是肌少症,简单说就是肌肉掉得太快,营养跟不上

这类情况在中老年人群里并不少见。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里就指出,55岁以后,身体对蛋白质、钙、维生素D的需求,远比年轻时高,但很多人还在吃“早中晚三口饭,七八分饱”的老套路,结果就是营养不良悄悄找上门。

你说这是吃得多了的问题吗?不是,是吃得不够好吃得不够全

咱先说说“八分饱”这事儿。它本质上是个比较主观的感觉,什么叫八分?你问十个人,能有十种说法。有的人吃两碗饭都说还饿,有的人吃半碗就喊撑。

这个感觉,跟人的基础代谢、肠胃功能、血糖调节能力都有关,尤其是年纪大了,胃排空慢了、胰岛素敏感性变差了、咀嚼能力下降了,吃得少反而容易饿得快,血糖忽高忽低,反倒导致身体更虚。

很多人为了“健康”,晚饭只吃点青菜豆腐,或者干脆“少吃一顿”,结果三更半夜饿得睡不着,反倒打乱了褪黑激素和胰岛素的分泌节律,影响睡眠,久而久之,血压高、血糖飙、情绪差,全都来了。

我们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意思是说,吃进去的东西,是身体运化的根基。人年纪大了,脾胃日渐虚弱,不是要少吃,而是要吃得“得当”。就像庄稼地,地力差了,不是停耕,而是得精耕细作、施对肥料。吃饭这事儿,也一样。

那是不是要大补特补?当然不是。关键在于,“吃饭”这事,不仅是吃多少,更是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吃的比例如何。

比如蛋白质,很多人以为只有年轻人健身才需要,其实55岁以后,每天每公斤体重至少需要1.0克蛋白质,如果你60公斤,那就起码得吃60克蛋白质。可现实中,不少老人吃饭只吃主食,菜里点缀几块瘦肉,早饭更是“一个鸡蛋走天下”,这哪够?

蛋白质不够,肌肉流失,走路没劲儿,骨头也跟着松了,骨质疏松跌倒骨折的风险全都上来了。肌肉少了,基础代谢也会下降,你吃得再少,脂肪也照样堆。

除了蛋白质,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元素——膳食纤维。这玩意儿不是只能“通便”,它还是肠道“益生菌”的食物。肠道菌群一乱,免疫力就跟着下滑,糖尿病、高血脂、老年痴呆的风险也会悄悄升高。

但很多人年纪大了怕“胀气”,一口豆类不吃,怕“粗粮难消化”,馒头白米饭吃得飞快。殊不知,这样吃下去,肠道越吃越懒,粪便越积越多,毒素也跟着回流,脸上长斑、口气变重,都是肠道发出的抗议。

再来说说“吃饭时间”。年轻人不讲究,一顿饭十分钟搞定;但55岁以后,吃饭速度太快,会让胰岛素分泌猛增,血糖波动更剧烈,而慢慢吃,不仅有助于消化,还能让大脑及时接收到“吃饱了”的信号,避免过量。

你不信可以试试,慢慢嚼一口饭30下,刚开始可能觉得不习惯,但你会发现,吃着吃着,饭菜的味儿都变了,饱腹感也来得快多了。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小细节,就是“咀嚼力”。牙不好,咬不动肉、啃不动菜,就只能吃软饭软菜,营养摄入直接打折。日本一项关于老年人“咀嚼功能与营养状态”的研究指出,牙齿咬合力下降的人群,肌肉含量更低、认知能力下降更快

别小看一口好牙。有条件的,牙齿松了赶紧处理,缺牙了就补上,别怕花钱,这是“吃得好”的基本前提。

说起来,饮食这事儿,是门大学问,但也藏在每一口饭里。你不必天天称食物、算热量,但心里得有个数

比如一天三顿饭,蛋白质要分布均匀,别光晚饭吃点肉;蔬菜要五颜六色,别总是一个青菜炒到底;主食要有粗有细,别全吃白米面,偶尔来点燕麦、糙米、小米粥,肠道会谢谢你。

还有个冷知识你可能想不到,年纪越大,越需要一点“好脂肪”。别一提“脂肪”就想到肥肉和油腻,其实像深海鱼里的Omega-3脂肪酸亚麻籽油这类脂肪,是抗炎、护心、养脑的关键营养素。而很多人为了“清淡”,连一滴油都不敢多放,结果脑子越来越糊涂,记忆力也跟着下坡。

吃饭这点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关键不是吃多吃少,而是要吃得对、吃得值、吃得让身体欢喜。

所以啊,55岁以后,咱们吃饭得换个思路。不再是追求“少吃多活”,而是要“吃好才能活得有劲头”。一顿饭,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给身体加油、给大脑充电、给心情添彩。

别再死守“八分饱”的老规矩了。真正科学的饮食,是根据身体状态调整节奏的,是跟着身体的需要走,不是跟着别人嘴里的经验走。

如果你是一位已经过了55岁的朋友,或者你身边有这样的长辈,不妨从下一顿饭开始,留心一下:有没有蛋白质?有没有颜色?有没有好油脂?吃得快不快?吃得香不香?

生活的滋味,从一口饭开始变得讲究。年纪大了,更要吃得有章法、有讲究、有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肌少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40(3):256-264.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普外科程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