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是HBM内存,因AI算力需求暴涨,价格涨幅更猛。这波涨价潮背后,是AI产业爆发带来的海量存储需求,叠加过去行业寒冬期国际大厂主动控制产能的策略,如今供需失衡推动市场回暖。
最近存储芯片市场“涨”声一片,美光、SK海力士、三星等国际大厂集体提价,NAND闪存、DDR内存、HBM内存价格全线飙升。
尤其是HBM内存,因AI算力需求暴涨,价格涨幅更猛。这波涨价潮背后,是AI产业爆发带来的海量存储需求,叠加过去行业寒冬期国际大厂主动控制产能的策略,如今供需失衡推动市场回暖。
过去,存储芯片价格完全由国际厂商主导。2017年前,国产存储芯片份额几乎为零,国内企业只能高价进口,三星、美光等厂商涨价时,中国用户只能被动接受。
如今情况大变——国产存储芯片崛起,长江存储在NAND领域拿下7%-10%的全球份额,长鑫存储在DRAM领域同样占据7%-10%的市场,国内用户开始主动选择国产产品。
这次涨价,国产厂商不再是“局外人”。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企业不仅能满足国内部分需求,还能通过涨价获得更高利润。
这些资金反过来投入研发、扩产能、提升技术,形成“赚钱-投入-更强”的良性循环。
例如,长江存储已实现232层3D NAND量产,技术逐步接近国际头部水平;长鑫存储的DRAM产品也覆盖主流容量,满足消费级和部分企业级需求。
虽然国产存储芯片暂时无法完全替代进口,但已从“能用”走向“好用”。国内用户不再因国际厂商涨价而被动挨打,国产芯片的性价比和本地化服务优势逐渐显现。更重要的是,当国产厂商能参与市场利润分配时,就有了更多资源突破高端技术,比如HBM内存的研发,逐步缩小与三星、美光的差距。
从“被割韭菜”到“分一杯羹”,国产存储芯片的逆袭不仅是市场份额的提升,更是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一步。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市场扩张,国产存储芯片有望在全球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真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来源:只说数码科技一点号